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迪比特背景

迪比特全稱上海迪比特實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是臺灣大霸集團的成員企業之一,是唯一獲得內地手機牌照的臺灣廠商,有人會問:那HTC呢,HTC通過某種合作協議,將機型給多普達做銷售,隨後才慢慢取代多普達進入大陸市場,嚴格直白的來說,多普達相當於做的是貼牌生意,牌照是自己的,機型是HTC供應,另一方面當HTC取代多普達進入大陸市場時,手機牌照制已經被核准制替代了。

迪比特的母公司是——臺灣大霸集團,由莫皓然和幾位學友與1979年1月14日創辦,但莫皓然夫婦佔有大霸電子90%以上的股份,大霸集團是臺灣通訊終端製造商巨頭,客戶都是世界級巨頭:諾基亞、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飛利浦等等,1979年——2001年,平均每年都要給他們研製6-8款新產品。

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莫皓然

1992年,莫皓然經過考察對比,最終決定在上海市閔行區莘莊落戶設立分公司總部——上海大霸實業有限公司,1992年的上海莘莊還是一片田野,1993年上海大霸公司成立,投資額5億元人民幣。

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之後,1998年大霸集團正式轉型成為生產GSM移動電話的製造商,與摩托羅拉簽訂了4年的代工協議,代工型號是T189型號手機。當時摩托羅拉由於主力機種ModⅢ銷售不佳,大量的庫存材料積壓,為消耗這些庫存材料摩托羅拉要求大霸公司設計一種適合中國市場的小型手機。經過一年多研發,手機定名為MOTOROLA T189,委託大霸生產,除摩托羅拉以外迪比特一直也在為西門子等手機廠商做代工。

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MOTOROLA T189

進軍手機

1999年,大霸集團成功拿到大陸手機銷售牌照。

2001年6月,上海大霸實業與摩托羅拉的代工合作中止,看著大陸手機市場的增長態勢越來越猛,迪比特不甘心只賺一點點微薄的加工費,董事長莫皓然決定把上海大霸公司改名為上海迪比特實業公司,使用品牌迪比特繼續經營,其英文DBTEL,意為“大霸通訊”,正式進軍中國手機市場,當時力邀中郵普泰公司出任其產品內地總代理。

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2001年06月6日,大霸集團在北京嘉裡中心舉辦迪比特移動電話新產品新聞發佈會,正式宣佈同中國最大的手機銷售商中郵普泰聯合推出“迪比特”藍寶石系列,即第一款手機,型號:DB2009A

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DB2009A

迪比特的手機平均售價為1700元,之後迪比特瘋狂推出新機,平均每40天一款新機,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迪比特花費3億元收回了中郵普泰的銷售權。

在迪比特剛開始在中國內地從代工走向打造“迪比特”這一自有品牌時,上海迪比特董事長的莫皓然最自豪的一句話是:“諾基亞在1990年決定業務重心轉向移動通信時,大霸早在通信領域做了11年”。

2002年4月,摩托羅拉停止向大霸公司T189型手機訂貨,自行生產內部設計類似的C289型手機,引發迪比特與其發生法律糾紛,並索賠1.98億元人民幣,該系列法律糾紛直至2006年才結束。本來停止合作沒有什麼,但是迪比特發現C289手機的印刷線路板排佈設計跟T189極其相似,這讓迪比特很難受,於是決定起訴並索賠9000萬,迪比特找來了上海大學的教授,摩托羅拉請來了清華大學的教授,雙方激烈辯論。

2003年,在彩屏手機剛剛開始出現流行的時機,迪比特率先推出了主打產品迷你、低價、彩屏、翻蓋手機5688,憑藉龐大的生產規模和沒有黑白手機庫存的負擔,由於削減了藍牙和GPRS功能降低成本,以及提供當時較為吸引人的3至5天的待機時間,加上主打愛情主題,當時在彩屏手機價位居高不下的時候,5688摺疊彩屏手機1980元的底價位令消費者怦然心動,創下了月銷70多萬臺的奇蹟,超越當時中國國產手機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波導的最高銷量的單一產品量,讓迪比特一炮而紅。

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迪比特5688

隨後迪比特投資了2億元的廣告,猛攻內地市場,迅速擴展渠道,在全國180個城市設立了辦公室,銷售人員一度達6000人,一時間迪比特在全國設立了27家分公司,涵蓋300多個地級城市,售後服務網點已超過20000多家。與此同時,迪比特全面建立換機中心,提出了“爭第一、也要爭售後服務第一”的目標。

由於人員龐雜,素質參差,造成管理混亂,不得不實行“大區買斷”模式,但這種模式很快就無法適應市場的變化。

2003年10月,迪比特在香港做了聲勢浩大的品牌推廣,接下來又跑到印度新德里,正式宣告進軍印度市場,莫皓然、彭新淼一度喊出了要在“2004年6月做到中國第一,2005年6月做全亞洲第一,2007年6月做全球第一”的口號。

談及全球策略時,迪比特的合夥人彭新淼說:“不但是東南亞市場,在印度,我們每個月的媒體廣告投入接近2400萬人民幣……不僅如此,我們現在在英國、意大利等國家也進行了較大投入,包括花費500萬歐元簽下與意大利足球隊三年八個月的廣告合約,可以涵蓋到下一屆歐洲足球杯及世界盃大賽。

2003年1-10月份,國產品牌波導、TCL的銷售量分別為969.64萬和749.96萬,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而國際品牌諾基亞和摩托羅拉則以737.92萬臺和622.3萬臺的銷售量位列第三、第四,排名位於波導、TCL之後,迪比特手機在2003年銷量達到470萬臺(一說492萬臺),是迪比特手機最好的戰績。

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就在迪比特銷量一路飆升的時候,市場正在急速發生變化,大部分國產品牌經過2003年的十一黃金週及之前幾個月的清庫,黑白機的庫存基本清理完畢,很快康佳、波導、TCL、摩托羅拉等品牌的彩屏手機也實現了量產,康佳發動了彩屏風暴,TCL、波導等國產品牌也開始全力發動彩屏機的促銷,TCL於十月份推出兩款摺疊彩屏手機919、929,上市價直接定在1390元/臺,波導兩款比較有代表性的產品SC01、SC10在十月份的價格也只有1100元/臺和1500元/臺,迪比特的價格優勢不復存在,銷量大幅度滑坡。由於迪比特的產品是買斷制,不保價、不退貨,區域承包商害怕虧損,開始低價甩貨,結果區域經銷商和零售商都沒有了利潤空間,渠道商對迪比特喪失了信心,迪比特失去渠道掌控能力。

趁著2003年的大好戰績,特比特加大宣傳,2003年11月16日,迪比特在廣州召開新聞發佈會,特意請來了“百變天后”鄭秀文來代言產品,提升人氣,引來100多家媒體記者聚焦迪比特,在廣州陵園西路——廣州最知名的電信一條街,1200平方米的街道兩邊樹立的全是迪比特廣告牌,上萬名廣州Fans匯聚中華廣場。

國產手機發展史(四)迪比特手機

逐漸沒落

2004年,到了國產手機低迷的時刻,為了力挽狂瀾,迪比特開展了一系列的自救行動,然而國產手機的冬天太過嚴寒,迪比特也未能倖免。

2004年8月,迪比特在廣州舉辦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新迪比特、新出發”的經銷商大會,宣佈取消大區包銷模式,向諾基亞學習,搞FD營銷模式,推行直供策略,削弱省級代理,實行大面積直接針對零售賣場的直供,FD就是類似於一個倉庫、一箇中轉站而存在的,它們不能賺取產品差價,貨從廠家到他們手裡再到終端經銷商手裡價錢幾乎相差無幾,這樣銷售工作就可以由迪比特的分公司負責,而代理商作為資金和物流的平臺為迪比特服務,為了優化掉1/3的代理商,對原來的庫存,迪比特則一分錢不少地從商家那裡買回來,這波操作花費了幾個億,沒人知道這是經營失誤,還是故意作死圈錢。

2004年9月,國產手機的競爭戰鬥激烈到無法描述,9月8日在“中華第一高樓”上海金貿大廈2樓豪華的宴會廳裡,奧克斯集團扯起這樣一條宣傳橫幅:“手機就當白菜賣,一個只賣一千塊。”這只是國產手機降價狂潮中的一個小漣漪而已,從七月份開始,TCL、波導、夏新、康佳、聯想、南方高科、首信等一、二線國產手機已經開始全系列大幅降價,寒冬悄然來臨。

沒過多久,大霸電子集團董事長莫皓然宣佈為迪比特注入8640萬美元,把迪比特的產品銷售、品牌管理、研發設計和產品生產劃出三塊,成為各自獨立的三個中心,拋出了“一分為三”的變革方案。雖然亡羊補牢、動作不斷,但整體營銷隊伍人心渙散,銷量飛流直下,此後迪比特直至結業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2005年3月份,據臺灣大霸集團公佈的財報顯示,迪比特2004年在手機業務方面的虧損高達約9.2億臺幣(摺合人民幣2.3億元)。

2005年9月29日下午,大霸公司遭遇一場危機,臺灣當局幾大部門在臺北市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聯合突襲,其目標直指大霸電子公司總部高層,當晚莫皓然及其夫人,大霸電子總經理郭佩芝兩人便被臺北地檢署帶走詢問。

據臺灣檢方調查,由於大霸電子最近數年來股價呈現巨幅波動,股價從最高點的150餘元一路下跌到10餘元,後來又漲到60餘元,再跌到目前的4元多,而被盯上,經調閱該公司賬冊資料,發現大霸股票的巨幅震盪,涉嫌內線交易與人為操縱,進一步查出莫皓然夫婦以開設投資公司,大量買進或放空大霸股票,張數高達10萬張,並利用股價漲跌融資融券炒股,估計獲利超過5億元新臺幣。

這場風波以後,迪比特開始大規模裁員和裁撤機構。

2006年2月7日,迪比特黯然宣佈撤銷全國各地分公司和辦事處,開始撤出市場,各地經銷商撤出,餘下的僅為清理庫存收拾殘局,此時有消費者想找售後維修,卻發現售後亦已關門,迪比特員工也抱怨出現欠薪,最終迪比特還是逃不掉公司倒閉,廠房被政府收回。

2006年8月,莫皓然以內線交易被起訴。

曾經擔負著大霸集團自有品牌重任的企業“出師未捷身先死”,在科健、熊貓、南方高科這串名單上增加了一個新成員,令人唏噓。這份名單會在此後的十幾年裡持續更新,一個又一個的熟悉的名字出現在了這個名單上。

“說起來你們都不信,以我的理解,上海迪比特只是臺灣大霸董事長莫皓然夫婦用實業炒股票套現賺錢的道具,從一開始它就沒打算長期做這個產業。”一位前上海迪比特副總裁路華(化名)如此說道。

現在如果你網上搜索“大霸集團”,都是些陳年老新聞,官網也找不到,似乎消失了一樣,但事實並非如此。

2008年,臺灣大霸集團改名鼎創達集團,改頭換面,迎接新生活,

2012年,集團在交易所的類別從通訊變為了其他,這和市場的變化有關,也和手機市場的洗牌有關,2012這個年份,當年的大廠,死的死,涼的涼,大霸集團的手機代工設計也無法繼續走下去了。

那麼大霸現如今靠什麼生存呢,墨水匣、工業園房屋租賃管理、3D打印機等業務,是臺灣科技部唯一支持的3D打印企業,2019年股價維持在3.17臺幣左右。


《國產手機發展史》持續更新

部分數據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