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為什麼不植樹造林?

熱血酷影


雄偉壯麗的黃土高原綿亙千里的景象蔚為壯觀,幾千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吟詩作畫。魯迅先生曾在篇地質佚文中這樣寫道:“中國黃土高原為第四紀初由中亞沙漠獨藉風力,揚沙而東形成,並引起河水變黃成為黃河。”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曾在此發出“江山如此多嬌”的感嘆。人們在讚歎之餘,也會引發思考:為何黃土高原不植樹造林?

黃土高原海拔約為1000~1 500米,高原上的黃土主要是一種未固結、無層理的粉沙。厚厚的黃土完全掩平了這裡先期形成的地形,土層厚度達30~ 50米最厚的地方甚至超過了200米。黃土由北向東南方向逐漸變薄,顆粒由粗變細這種黃土地貌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都能看到,如歐洲、南北美洲的有些地方就分著黃土,但面積和厚度卻無法與中國西部的黃土高原相提並論了。

正因如此,黃土高原地表多為石英沙,沒有腐植質,如果植樹造林的話,無法給樹木提供養分,而且地下水埋藏也比較深,樹木也很難汲取到水分。自此黃土高原的森林修復工作困難重重。如果要想長久的保持生態平衡,還要有當地居民的支持。任重而道遠啊!



天天愛科普


在我們的印象中,黃土高原的地表千溝萬壑,水土流失嚴重,很多風沙從這裡起源吹向四方,生態環境十分惡劣,那麼為何不通過多種樹來加以改善呢?其實黃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是由於長期的地質演化和氣候特徵影響下形成的,要改善這種地貌形態,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的循序漸進過程,不能僅單純地一味植樹造林進行改變。

黃土高原的區位和氣候特徵

黃土高原位於我國的中北部,從行政區劃上看包含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7個省(區)的大部分或者局部區域,東西長近1000公里,南北寬750千米,總面積達到64萬平方公里,從西向東海拔呈逐漸降低趨勢,海拔區間在2000-1000米之間,這個區域是世界上黃土分佈最集中、覆蓋面積最大的高原。

從氣候類型上看,這裡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和春季極地乾冷氣團在這裡佔據主導地位,氣候寒冷乾燥多風;夏季和秋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低壓在這裡交替控制,氣候炎熱多雨。降雨量從東向西逐級遞減,東部的山西高原區域年平均降雨量可以達到600毫米左右,屬於半溼潤區;中部的陝北高原年平均降雨量降到350毫米左右,屬於半乾旱區;西部的隴中高原年平均降雨量僅有200毫米左右,屬於乾旱區。

黃土高原土質的形成

黃土高原目前的這種以粉沙為主的土質形成過程,離不開長期的地質作用、氣候因素和外力搬運的三重影響。
從地質作用上看,可以追溯到6000多萬年以前,隨著地球板塊的漂移,印度洋板塊逐漸向北移動,然後與亞歐板塊發生劇烈性的持續碰撞,印度洋板塊由於密度較大,便以“俯衝”姿態斜插進亞歐板塊的大陸地殼之下,從而不斷地抬升青藏高原,形成了目前仍然還在持續增高的喜馬拉雅山脈。

從氣候因素上看,青藏高原不斷抬升的這種持續性地質作用,極大地影響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大氣環流,原本來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可以順暢地抵達我國西部和北部地區,基本呈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大部分來自印度洋暖溼氣流向北移動的通道。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我國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逐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地貌。

從外力搬運上看,在逐漸形成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晝夜溫差的加大,這裡原來比較大的岩石,發生崩解的速度和程度要比別的地區大得多。那些破碎程度非常大的岩石,最終形成了粒徑在0.05-0.005毫米之間的粉砂以及粒徑在0.005毫米以下的黏土。這些細小的顆粒在風力的作用下,很容易被帶到空中從而轉移到別的地方。我國中西部地區盛行西風,在常年風力輸送下,這些被分解的細小顆粒就被帶至東部地區,最終在黃土高原區域堆積。

黃土高原土壤的性質

受風力輸送和重力的影響,黃土高原的西部地區土壤以粉砂為主,土質比較鬆軟,水的滲透性比較強,土壤的結合力不強,容易被水沖刷。黃土高原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土壤以黏土或者黏土和粉砂混合物為主,其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鹽和其它易溶性的鹽類,遇水時容易分解擴散,乾燥時容易聚集板結。

正是由於黃土高原土壤的這種性質,一方面在降雨比較集中的時候,地表徑流會嚴重沖刷岸邊的土壤,使土壤發生裂解,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另一方面,在乾旱的時候,土壤就會板結,肥力不高,而且表層極易受大風影響脫離地面,形成沙塵天氣。於是,這個區域就形成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風沙產生量最高、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的地區之一。

植樹造林的投入產出比

要改善一個區域的生態環境,通過植樹造林或者種草的方式,逐步提高植被覆蓋率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措施。但是,必須要結合區域的氣候條件、水資源分佈、土質特點以及人力等因素統籌進行考慮,這裡有個投入產出比的問題。

拿黃土高原來說,這裡的氣候特徵是比較乾旱少雨、水資源量不足,這裡影響植樹造林成活率最關鍵的影響因素。而大部分的樹種的成活,必須要有足夠的水源補給作為保障,否則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一旦滿足不了水源的需求,則樹種就會有極大的可能枯萎死亡,或者根本不能正常生長,反而影響了樹種周圍其它植物的生長,得不償失。

另外,黃土高原的土質比較鬆軟,有機質含量很低,涵養水源的能力也有限,即使大量澆水,也不能夠有效保證水源的存貯,大部分都會很快地滲透散逸。因此,一味地追求植樹造林,在黃土高原實施起來不但有主觀人為方面的困難,在氣候和土壤的客觀方面也沒有很好的保障。

黃土高原生態恢復的解決方案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要治理黃土高原,不能急功近利,試圖一蹴而就。而是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梯極分區域治理,我們國家這麼多年以來也是這麼做的。

比如,在水資源和降雨量相對豐富的東部區域,可以適當增加種樹的數量和規模,通過種樹、種草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水源涵養能力。

在黃土高原的中部和西部地區,以種草生物恢復措施為主,輔助以修建梯田、修建擋土壩等工程措施,逐步提高土壤表面抵禦風力和水力侵蝕的能力,有效減少水土流失,在此基礎上擴大種草覆蓋範圍,減少水的滲透流失,逐漸提高水源存貯和吸引能力。

另外,也要改變以往粗放式的農牧業生產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沒有規劃性的放牧頻次和數量,在中高坡地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逐漸實現自然生態恢復。通過我國近幾十年的努力,黃土高原的植被覆蓋率穩步提升,目前已經達到60%以上,以前那種“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景象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這裡的生態面貌已經煥然一新。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黃土高坡,確實很令人頭疼。

地形圖:

國家也一直在推行植樹造林,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要說達到真正固土,涵養水分的目標還差距甚遠。

這就要說到黃土高坡因何形成?

西漢時期地圖:

宋代以前——確切的說,應該是唐安史之亂之前,陝西山西一線都是漢族故土,所以經濟發展非常好,人口繁盛,此地也沒有大規模的水土流失問題。

安史之亂後唐朝開始衰落,丟失西域與蒙古高原的控制權,漢族居民也被迫內遷,從而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760年左右,唐代宗准許党項拓跋朝光部居住在平夏地區,党項人開始繁衍生息,逐步坐大。1038年,李元昊公開叛宋建國,至北宋滅亡的1127年,歷時百多年的宋夏戰爭就沒有停息過。

因為戰爭持續,西夏故意破壞森林,以避免騎兵被羈絆。宋國軍民只能砍伐森林製作武器與築城。如此,當地森林體系也就基本崩潰,降為稀疏灌木與草地,經歷幾百年推進徹底成為無植物區域,大約南宋末年已經是今天的這個樣子。

最重要的是,森林與草原土地被破壞,腐殖層完全被雨水沖走。而林間腐殖層是極其重要的土壤分層,提供植物所需的有機質與主要營養,而僅15釐米厚腐殖層就約1000年時間才能自然形成。

地表的自然腐殖層:

人工腐殖層:

所以,這就是黃土高坡土地難以恢復森林的主要原因。


四川達州


導讀:黃河水逐漸變清,泥沙流量減少,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趨於好轉,和植樹造林,種草固沙,發展經濟林有很大的關係。

黃土高原面積之廣,治理難度大,有的地方還沒有兼顧到,但這不影響我們的治理成績,國家一直在努力,我們需要用發展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黃土高原,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是世界分佈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分佈區,橫跨七省,面積64萬平方米。

黃土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環境,一直以來就是世界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地方之一。

而在我們的印象當中,一說黃土高原,自然就想到了頭上圍著白毛巾的陝北農民和出色的陝北文化,信天游的歌聲傳天下。

世世代代生活在黃土高原的農民,自然有著靠山吃山的本領,既然老祖宗把我們留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要生存下去,而且要生活的更好。

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少的可憐的降水,逼迫農民結構調整,種植耐旱的穀子,適宜土層結構的馬鈴薯,特別是馬鈴薯的產量還是很驚人的。

適宜種植糧食的種糧食,不適宜的改種經濟林,曾經的陝北農民種植蘋果,效果不理想,後來改種大棗,獲得豐收,結果是在一次次的摸索中發展的,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科研的重要性。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是西北地區頂尖學府,有很強的科研力量,這幾年沒少在陝北地區推廣,科研不能被捂在實驗室,應該走向市場,為民造福。

陝北的大棗就是科研力量結出的碩果,當年的老百姓知道大棗是可以在這個地方種植的,但是不知道怎麼種,方法不得力,西農的教授就手把手教農民種植,把高大的棗樹改為矮化樹種,改進了灌溉技術,引進滴管,節水又高產。

對農作物、經濟林的改造,提升農民收入的同時,也是對黃土高原的再改造,再利用。

西農在幫助農民致富的同時,也不忘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承擔著國家黃土高原治理的課題研究,應用到具體的場景也很多。

一、修建梯田,築壩截洪,引流灌溉

這些措施更多的是為農民造福而設立的,是為了百姓增收所想,西高東低的地形結構,為了蓄水,梯田就是最好的選擇。

二、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從衛星地圖上看,黃土高原明顯變綠,根據當地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選擇適宜的樹種,有經濟林,也有專門的水土保持樹種,有灌木林,也有飛播草皮,既有經濟效益,也有生態效益。

黃土高原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這裡有國家科研力量的支撐,有世世代代農民的不懈努力,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黃土高原一定是金山銀山。


旗甲生態農莊


分地界,不能一概而論。

土塬塊小的,及陡沿五百米內不宜種樹,宜草,陡沿邊處十米啥都不宜有,光禿最佳。

崖坎崩塌全由草樹根扎裂塬實土,雨水順根系蝕堅土造成的。

樹與草蝕土及岩石,不是書本上述的固土,根扎土石內啥固土固石了呢,僅加速裂壞。

平坦及緩坡上草滿護土石不假,崖坎邊僅裂塌快點。地不同不可概論。

黃河嶺下,平坦處草木多滿地其雨水流是清的。

凡崖坎處崩塌點都植物根系紮下造成的滲水促成的。因當地窯居者其窯頂除草木,光土地上開排水坡面保窯壁不塌崩的。

現莫高窟崖壁用水泥沙噴護殼保崖壁不塌崩的。窟上沙漠不植草木的。

其原理如千里之壩毀於蟻穴.鼠洞一樣。

平原植草滿及樹真護土,緩坡上也護土石的。而與缺水否無關,黃山松生石崖上無土水,僅晨霧就補水了,岩溶於根系腐蝕可供礦物質保其生長的,莫操心水問題的。


味哎兒


我第一次到陝西延安是2002年,發現那裡到處都是溝壑縱橫的荒山禿嶺,就是想象中的黃土高原。但相隔十年2012年又去那裡的時候,發現山上變綠了,當地人說那是退耕還林的成果,人不去幹擾大自然了,自然會長出適合當地環境的植物來。去年我又去了延安一趟,發現已經綠樹成林了!


氣吞萬里如猴


黃土高原都成這樣了,還需要怎麼造林,你可能對黃土高原的映像還停留在過去。





簡單事情簡單說


怎麼會這麼問呢?黃土高原在陝北(延安,榆林)這個地區。從98年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以來,延安共完成退耕還林1077.46萬畝,完成營造林2134.6萬畝,植被覆蓋度從2000年的46%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氣象資料顯示,退耕還林,生態修復,使延安沙塵天氣明顯減少,由退耕前每年27.2%次減少為每年2.7次,城市空氣“優、良”天數2018年達到315天,“聖地藍”成為延安人民引以自豪的靚麗新名片。生態好了,紅腹錦雞、黃喉貂、野豬等動物們回來了,包括在富縣子午嶺發現的最大華北豹野生種群,它們紛紛來到黃土高原上安家築巢,繁衍生息,享受著屬於動物世界的那份鄉愁。


寒月孤鶩


古代歷史上,黃土高原有森林的,被人類破壞了!


用戶黃山路老芋頭


應該大力植樹造林,這樣才能逐步徹底改變西北的生態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