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課,你幸福嗎

讀《幸福課》第七八章感悟

敏感與內向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內向”和“外向”的概念,他其實是說有些人會把生命力指向認識和改造外部世界,另一些人會把生命力指向探索和構建內心和諧。

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向”包含了很多貶義:悲觀、冷漠、沉默寡言等。很多人說自己性格內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也底氣不足,好像在說一件非常不好的事。

之前我也覺得自己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不敢在公開場合說話,心裡為這件事苦惱了很久。

幸福課,你幸福嗎

書上說:敏感內向者的角色設置是:對危險敏感的守夜者和對創造精神生活的祭司。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更容易感受到危險,心細如麻,二是精神生活豐富,對美更敏感,更容易對他人產生憐憫與同情。

敏感內向者的優勢和劣勢都在於敏感。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但我們可以這樣想,一枚硬幣都有兩面,那每件事肯定會有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我們要做的就是把壞的一面的範圍儘量縮小,把好的方面發揚光大。

那敏感內向者如何改變呢?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無法憑空發生的。書上講:真正有效的改變,需要兩個支點,第一個支點是積累相關的成功經驗。第二個支點是在那些讓你害怕的領悟,建立自己的優勢。

不善言辭,那就多在公眾場合說話,鍛鍊自己的口才,在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把要說的寫成稿子,反覆練習,熟能生巧,那在公眾場合講的時候就不會那麼緊張。

比如,我把每一次在課堂上講課,都當成對我自己公眾場合講話的訓練,在上課之前,想好要說什麼,寫在紙上。若是當時完成的很好,會給我帶來內心小小的自信,激勵我下次更認真的準備。

幸福課,你幸福嗎

接受不完美的父母

最近幾年流行的一個詞“原生家庭”,在很多電影電視劇中被折射出來,引起大眾的關注。成年後的很多問題被歸結為原生家庭的問題和童年的缺失。

我覺得“原聲家庭”這個詞挺讓人心痛的。《幸福課》上講到:原生家庭對人格的巨大影響,把我們從生活的承擔者和決定者,變成了無辜的受害者,以至於我們很容易忽略,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更多是有著各種缺陷的父母。他們受制於他們的時代背景、教育水平、成長環境和社會地位。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不同父母愛孩子的方式不同,愛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我們的父母把能給我們的都給了,不能給的也是他們所不曾擁有的。

把成年後的不如意歸結為原生家庭問題,就會導致我們心中充滿憤怒,等憤怒慢慢消失,隱藏在背後的巨大悲傷才會顯露出來。

書上說:我們誤以為“幸福美滿的家庭”該是人生標配。最終卻發現那其實是奢侈品。而讓我們難過的,是父母已經盡力了,他們能提供的、能想到的,就是這樣了。

幸福課,你幸福嗎

以前我也總是被網上故意挑起家庭矛盾的營銷號所帶節奏,意識到自己的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的自卑敏感的心性,責怪父母不能在我的人生髮展,職業選擇和戀愛方面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可是後來在我找工作的時候,父母願意為我提供金錢,說找不到就找家鄉的工作就行。在我剛開始工作的幾個月,還說沒有錢的話,還要給我打錢。但是從找工作開始我就沒有要過父母的錢,我也不想再讓他們替我操心。

我總煩我的爸爸說:在家挺好的,找個離家近的工作就很好啊。聽到他說這話,就想和他頂嘴吵架,說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還有不同的工作。

看了這本書,我才意識到,是因為我的父母沒有去外面看過,不知道工作除了老師公務員外企員工還有什麼,所以他們不能給我有指導性的意見。這個不能怨他們,父母不是萬能的,也是會有不明白不懂得地方的。

對不完美的父母除了憤怒和原諒之外,我們能做什麼才能把自己從原生家庭的漩渦中解救出來。書上說:成為自己的教養者,變成一個對自己生活負責的獨立的人。

獨立包括從物質獨立和精神獨立,才能從與父母的愛恨交織中解脫出來。物質方面找到一份可以養活自己又能學到東西的工作,努力在工作中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精神方面多讀書,讀經典書籍,多思考,讓自己成為精神豐富的人。

幸福課,你幸福嗎

無法拯救別人,人與人需要邊界

身為一個老師,有著言傳身教的職責,有時候看到我的學生上課打瞌睡,玩遊戲,我都會提醒他們。

學生的英語程度參差不齊,我教簡單的,成績好的覺得過於容易,成績差的沒有興趣。我教難的,只有極少數聽的懂。

看到想學習的學生那年輕真摯的眼睛時,我都特別想多跟他講講,用我的經驗給他做個參考。看到那些沉迷遊戲不思進取的學生,感嘆年紀輕輕的時光就這麼被浪費了,想拉他們一把。

可是我做了幾次後發現,事與願違,根本無任何的改變。

書上說:不要試圖做一個拯救者,你沒有辦法拯救別人的人生,那是上帝的工作。

既然無法拯救,那就希望我的學生能在課堂上學到一點新的知識,不單單包括英語。

學生變成所謂現在的樣子,大部分是由於環境。家人,朋友,同學,老師等都是他們生活的環境,這些有時候無法改變,我認為最大的可以自己掌控的環境就是讀書。

讀書可以進到另外一個世界當中。

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增加了每週的分享時間,把看到的好的電影和書籍推薦給學生,也會讓有興趣的學生每週做分享。

分享讀書帶來的感悟,讓學生自己意識到需要改變,從內心發出強有力的願望,比別人的拯救來的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