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的回國機票不應成為某類人群的特權

此刻的回國機票不應成為某類人群的特權

此刻的回国机票不应成为某类人群的特权

文 | Andy Xiong

From 航空透視

微信號: Aviation_Insight

3月29日起,隨著民航局“一航一國一週一班”的新政(簡稱“五一”政策)實施,直飛中國的航班量將下降至每週130班左右。每天通過機場口岸入境的人數也將由目前的2.5萬人下降至5000人左右。

具體到中美航線之間,由於僅保留了紐約和洛杉磯兩個航點,航班量由之前的每週42班降至4班。此舉的推出意味著從今天開始,每週只有不到1000人能夠買到從美國回國的機票。

同時,已經購買了3月29日以後回國的80%的乘客,機票都將被取消。

目前,政府是否應採用包機形式接回疫區的海外公民在國內引起一片爭議。

今天就來聊聊民航新政與包機背後所凸顯的深層次問題

01

回還是不回對於個人其實是個無奈抉擇

自從歐美疫情爆發以來,我個人的想法對於買機票回國其實是一件並不緊迫,也不是必要措施。

一方面,機票價格高漲不說,回國之旅免不了車馬勞頓,一路的轉機、安檢,在眾多公眾場合下,將自己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中。更是有新聞爆出,一位回國的學生因為擔心風險,全程20餘小時的旅行途中滴水未進,導致脫水。這一路的辛苦估計只有體會過的人才能感受。

另一方面,美國不可能強制執行完全限制人員流動的措施,鑑於生活並未受到特別顯著的影響。原地停留,怎麼看都是較為理智的做法。

但最近看了兩篇新聞才意識到自己所考慮的過於片面,僅僅是針對自己的情況。

對於很多居住在學校,學校要求清退的留學生而言,回家可能確實是不得不做出的剛需選擇。

目前,美國很多學校處於校園的防疫壓力,強制要求學生在指定時間內搬離。對於居住在宿舍的留學生而言,此刻再找到一個合適的容身之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學期也僅剩不到兩個月。回家,對於他們而言,其實就顯得尤為重要。

另外,現在海外有著大量“小留學生”群體的存在。目前,英國就滯留有1.5萬在各類高中讀書的小留學生。由於受疫情影響,很多他們所在的寄宿家庭可能也會擔心風險。

對於以上兩類人群而言,希望回到國內親人身邊,我認為其實是一件非常合情合理的訴求。

也許是前段時間海外人員回國各種不良影響的新聞發酵,讓很多人對此刻的歸國人員持有各種偏見。再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更是有了“祖國建設你不在,千里投毒你最行”的評價。

我認為這種放大個別事件,進而對特定人群“標籤化”的做法確實和邏輯確實值得商榷。我相信,更多的此刻回國需求人員可能就是以上所提到的迫不得已回國的留學生。但這類的宣傳,卻在社會群體之間人為製造割裂。

有多少留學生上個月還在所在國家為武漢大聲疾呼捐款捐物,一個月後需要回國時,卻遭遇他人的另眼相看。

希望更多人能理解的是,他們並不是回來給大家找麻煩的。真實的狀況往往是因為遇到了麻煩,所以才會選擇回來。

02撤僑回國,是大多數國家公民的權利而不是政府的恩惠

很多人可能沒有留意到,與民航新政同時頒佈的還有外交部最新的出入境限制措施。

此刻的回国机票不应成为某类人群的特权

從3月28日起,暫時停止外國人持目前有效來華簽證和居留許可入境。

這項政策可以理解為中國向所有的非本國人員關閉了國門。

如果將此與民航新政結合看,既然全部外國人已經不能入境,此時再發布民航“五一”新政,用意就十分明顯。

換句話說,從即日起,對海外的中國公民實施一種配額制的回國管制措施。

試想下,如果美國在宣佈歐洲旅行禁令時,再增加一項,居住在歐洲國家的美國公民,每週只能安排一班回美國的班機。不知道這樣的措施會在國內遭到什麼樣的反響。

事實上,美國總統既沒有權利對本國公民回國做出數量限制,在美歐“開放天空”協議下,美國交通部也不可以通過行政手段干預航空公司的航班計劃安排。

如今,在紐約-倫敦航線上,雖然受市場影響航班量大幅下滑,但兩地間目前仍保持著每天4班的運量。由於這些地區的非美國籍人士已無法入境,可以預見這些航班目前所搭載的都是擁有美國身份的公民。

此刻的回国机票不应成为某类人群的特权

如果說美國的例子過於敏感,公眾號“民航數據控”彙總了近期世界各地大部分國家在這場疫情中“優待本國公民”的“撤僑”措施:

俄羅斯

俄羅斯航空公司已得到印度局方許可,將接回408名在德里莫斯科服務的俄羅斯公民,俄羅斯航空公司將於2020年3月25日帶回127名在果阿莫斯科服務的俄羅斯公民。


此外為了接回受疫情影響,身處其他地區的公民,俄羅斯授權本國航司開通至宿務、里斯本等航線,接回上千名滯留當地的俄羅斯公民。同時,正採取措施接回受領空關閉影響,生活在阿聯酋的本國公民。


荷蘭

荷蘭外交部啟動了一項 1000萬歐元的基金,為在冠狀病毒爆發期間滯留的荷蘭旅行者提供援助( 2020年3月23日)。荷蘭外交大臣史蒂夫·布洛克(Stef Blok)表示:“我們需要盡最大的努力使這些人安全回家……由於冠狀病毒的巨大影響,尤其是這一群體別無選擇。”


法國

法國外交大臣讓·巴蒂斯特·勒莫因(Jean-Baptiste Lemoyne)報告稱,仍有約7萬法國人需要遣返以應對 COVID-19大流行,其中包括在美洲的30,000人和在亞太的 20,000人(3月24日)。勒莫因說:“要使每個人都回來需要一個好星期。” 他指出,迄今為止,危機期間已經接回了60,000名法國公民。


哈薩克斯坦

由於哈薩克斯坦的緊急狀態以及阿拉木圖和努爾蘇丹的封鎖,阿斯塔納航空公司從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3月23日接回了37,500多名公民。該航空公司預計,到2020年3月底,將有40,000名公民返回。


以色列

以色列航空(Al Al)向珀斯進行了接回公民的活動,這是該航空公司在澳大利亞的第一項服務。該航空公司計劃於2020年3月25日開通接回波哥大的服務。以色列航空計劃運營來自澳大利亞,巴西,哥斯達黎加和印度的特殊接回服務。


此外,包括埃及、波蘭、阿塞拜疆等國在近期都有類似的他國“撤僑”行動。

這裡想再對比說明一下:如果沒有特別的政府批准的包機計劃,未來的1個月內,將只有2萬餘名中國公民可以回到自己的祖國。

難道以上這些政府沒有擔心過他們會將疫情擴散?我相信,在權衡利弊後,對僑民利益的保護,將每一個想要回國的公民都帶回來,這才真正體現了“祖國是你強大的後盾”。

可能有人會說,中國人口基數大,海外的公民數量更是數量龐大。滿足所有人的航班需求對於我們這樣體量的國家並不現實。

其實,此刻在海外的人群中真正有回國需求的人員佔比並不大,很多人都有著穩定的工作與生活,主要人群我理解為學期中斷的大中小留學生群體

另外,我們不可以論成績和優勢時,就以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市場體量為傲,談困難想甩鍋時就常常拿人口基數作為負擔。這樣的邏輯之下,就又走回了“總量出成績,人均表困難”的老路。

03配額制下的寶貴機票不應成為某類人群的特權

航班配額制後可能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一場可預見的資源爭奪戰。當有限的資源滿足不了龐大的需求時,會發生什麼現象?

首先,一部分資源會通過價格手段進行調節。平時難得一見的天價機票在政府沒有強制限價前應該會層出不窮。

新政後,最新消息是洛杉磯-飛北京4月6號的經濟艙價格目前已經漲到16萬元人民幣,商務艙更是天價。

另一點值得警惕的問題,則是可能出現“權力尋租”的空間。當價格已經不足以反映需求或者價格被人為干預時,為了一張回國機票,各家機票代理的水平高下可能就需要看關係。

在資源極度緊張的熱點航線,這種掌握“生殺大權”的人為調控,再加上這樣的特殊時期,也就不難想象一聲招呼、一張紙條的作用可能都是金錢買不來的。

此刻的回国机票不应成为某类人群的特权

►紐約-北京航線,因旅行限制,未來的一個月內已經無法通過Google flight搜索到正規的機票信息。

這種人為畸形資源配置結果,可能會造成每週這千餘名幸運兒不乏“非富即貴”的天之驕子。而真正需要回國的人員,卻很難享受到這一狹小窗口的紅利。

國家之所以未全面封關,可能考慮到一刀切的做法所會引起的不便。但如今新政下的“五一”措施,卻可能開啟另一場關於財富與權力的較量。

04關於“五一”新政的呼籲與建議

1、在現有配額制回國航班政策無法調整的情況下,在機票的購買及分配上建議採用更為細化的人群差別政策。以下人群按順序設定優先購票權:

  1. 年滿60歲的老人;

  2. 10歲以下幼童(可陪同一名家屬);

  3. 10-20歲留學生;

  4. 其他中國公民。


此刻的回国机票不应成为某类人群的特权

►在即將執行的米蘭-溫州包機中,國航已經開始執行關於老幼孕人員的優先購票政策。值得在全部的“五一”新政下的航線推廣執行。

2.、所有乘機旅客在登機前進行體溫檢測和健康申報,對於身體狀態異常的乘客拒絕登機。

3、織協調政府包機,開展航班需求調研,對受影響的重點區域和中國公民聚集區及時批准和執行商業“撤僑”包機。

05我為什麼支持包機撤僑

我支持包機,並不是像《環球時報》所主張的這是一次對留學生很好的愛國主義感恩教育機會。而是因為,回國應是政府所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權利,而不應成為有一場少數人參與的資源配置盛宴。

回到自己的家人身邊,自古以來就是人之常情。在任何時期保障這項權利,這才是應有的大國擔當之舉。

當時在武漢疫情的最嚴重時期,美國率先撤僑以及各國的跟進,最終只有巴基斯坦及各位非洲的小兄弟們沒有撤回所在國的公民。

所有完成的撤僑行動中,印象裡也只有烏克蘭的回國僑民遭到了隔離所在地民眾的強烈抗議。其他國家對待這些撤回的僑民都是較為理性的態度。日本的撤僑官員甚至因為撤僑途中深感工作不力而自殺。

小小的包機撤僑,既是一場危機應對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展現國家對每一個個體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06一點思考

一個現代成熟的公民社會應懷有更多的同理心與關懷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越是現在這種特殊時刻,我們不應擴大人性中的惡,多一份人的溫情與理解,感同身受,大家才能共克時艱。

回國的人群也應積極配合各項的防疫措施,嚴格執行隔離要求,珍視國內的防疫成果。

我深知這篇文章所表達的觀點和訴求極具爭議性,很多人或許並不贊同。

其中最為重要的擔憂或許是:這次的疫情,我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取得現在來之不易的成果。近半個月新增病例又都是以輸入性病例為主。在這樣的情形下,怎麼再能讓歸國人員破壞了全國人民付出換來的穩定環境。

誠然,回國人員帶來的輸入性疫情風險確實值得警惕和考慮,但這是否足以成為設置限額制政策的理由?

當時在武漢爆發的疫情很大因素在於響應滯後和處置不力導致後期感染情況遠超當地的醫療承擔能力的極限。目前,以中國特色的動員及人員管制效率,已經證明了再抗疫的成功性。在當前嚴防死守,政府高度重視之下,每天數十例的輸入性病例是否足以再次造成新一輪的壓力?

況且,目前每一位入境人員都需要做核酸檢測和14日的定點隔離。這樣的控制管理措施在全球都是最為嚴格。如果在科學的措施下,遵從專業性的防控建議,這並不是一件需要將家人拒之門外才能完成的防疫任務。

防疫與撤僑之間的權衡,其實隱含著一個原則:不要為了個別功能性的需要而做出系統的根本性修改。

希望這次疫情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每一位公民與政府、國家間的距離,而不是反向操作。

主觀上回與不回,完全是個人決定。客觀上是否能回,卻是公民權利和政府擔當的體現。今天,並不是因為我是一名留學生的身份,所以才在這裡大聲疾呼,而是“五一”政策背後的邏輯確實讓人細思極恐。

疫情終究會過去,一切爭論也會在不久後沉寂。但這種思維邏輯未來是否又會在其他場合通過另一種形式呈現,我們不得而知。

我們作為身處這場時代危機之中的渺小的個體,希望都能在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卻依然熱愛它。

PS:主頁君其實糾結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把這篇文章放上來,因為運送數量巨大的海外人員歸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性工程,不是幾千字文章可以解決得了的。但在考慮再三後還是將這篇文章決定分享給大家,同時也希望聽到大家在評論區不同的理性聲音。本文系授權發佈,By Andy Xiong ,From 航空透視,微信號: Aviation_Insight。歡迎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此刻的回国机票不应成为某类人群的特权

關注INSIGHT視界

回覆關鍵詞【病毒

主頁君為你疫情的最新進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