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有個地方叫“皋虞”,漢代曾設縣,琅琊王氏祖居於此

乘坐青島地鐵11號線,自西向東出發,過了溫泉東站之後,接下來就會到達一個叫做“皋虞”的站點。

皋虞,如今只是青島市即墨區溫泉街道境內的一個社區;但通過它相對複雜的名字就不難猜測出,這裡應該是一個很有底蘊的地方。

即墨有個地方叫“皋虞”,漢代曾設縣,琅琊王氏祖居於此

查詢史料和即墨地名資料,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皋虞這個名字,能追溯到秦漢時期,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漢代,皋虞是一個縣級區劃的名稱,有位漢室宗親在此封侯。

《漢書》記載:“漢武帝元封元年五月,封膠東康王子建為皋虞侯。”《太平寰宇記》亦載:“皋虞故城,在(即墨)縣東北五十里。元封元年,封膠東康王子建為皋虞侯。子孫相承六代,莽簒,改為盈廬。”而皋虞侯的封地皋虞縣,故址就在現在的皋虞村一帶。

不過,在西漢時期,皋虞侯雖然系出膠東王,但皋虞縣卻不屬於膠東國管轄。根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皋虞,侯國,屬琅琊郡。

即墨有個地方叫“皋虞”,漢代曾設縣,琅琊王氏祖居於此

對姓氏文化比較瞭解的朋友,聽到琅琊郡這個名字,自然就會聯想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琅琊王氏。而追溯歷史,琅琊王氏也的確與皋虞有淵源。

南北朝時期的《昭明文選》對此有簡要的記載:“琅琊王氏之先,出自周王子晉。秦有王翦、王離,世為名將……秦遷於琅邪之皋虞,後徙於臨沂。”也就是說,琅琊王氏最早定居在皋虞,遷到臨沂是後來的事情了。

即墨有個地方叫“皋虞”,漢代曾設縣,琅琊王氏祖居於此

在琅琊王氏當中,有正史可詢的在定居皋虞第一人,名字叫做王吉。

王吉在《漢書》中有傳,史載:“王吉字子陽,琅邪皋虞人也。”與兩漢之際很多名人類似,王吉以經學起家,以孝廉入仕,歷任縣令、昌邑國中尉。

在中尉任上,王吉多次向昌邑王劉賀進諫,劉賀雖然不能採納,但也對王吉的忠貞讚賞有加。漢昭帝駕崩後,昌邑王即位二十多天就因為舉止不端被廢。朝廷認為,昌邑王荒誕,國中群臣也有責任,於是“皆下獄誅”,好在王吉平時有進諫之舉,免去死罪,“髡為城旦”(古代的一種徒刑)。

漢宣帝時期,王吉得以起復,先後擔任益州刺史、博士、諫大夫。在職期間,屢有忠言進諫。時間一久,漢宣帝認為他有些迂腐。王吉見狀,就稱病辭官,回到皋虞故鄉。等到漢元帝即位時,想重新徵召王吉,不過他年事已高,在途中病逝。如今在即墨皋虞社區周邊的田野上,還有文物部門立的一塊石碑,上面寫的是“王吉墓群”。

此後,王吉的兒子王駿、孫子王崇也都在朝為官,琅琊王氏作為漢代經學名家的地位就此奠定。

即墨有個地方叫“皋虞”,漢代曾設縣,琅琊王氏祖居於此

新莽時期,皋虞更名,後來被廢,併入了不其縣境內。但皋虞故城在歷史上仍長期存在,《太平寰宇記》記錄的是宋代地理,當時皋虞故城尚在;而清代編著的《讀史方輿紀要》也記載說:“皋虞城,在縣東五十里……今為皋虞社。”也就是說,皋虞縣雖然撤銷,但這裡也仍然算是十里八鄉的一箇中心聚落。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這裡還曾經是皋虞公社駐地,後來才改稱溫泉鎮(街道辦事處)。

皋虞故城舊址建立的東西皋虞村,是什麼時間出現?民間說法不一,有的說法是部分姓氏世居於此,也有的說法是,明清之際才陸續有其他姓氏遷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