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文化和蒙古文化歷史淵源


維吾爾文化和蒙古文化歷史淵源

作者胡寶勒德

9世紀中葉回鶻人在吐魯番盆地定居,在突厥汗國的廢墟上,建立了回鶻王朝。九世紀末在中亞的中央部位出現了喀什噶爾—巴拉薩滾為首都的回鶻王朝,他就是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為以後的維吾爾民族語言、文化的形成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歷史。最終他把原來較鬆散的九姓回鶻、十姓回鶻部落聯盟凝聚起來,使其演變為現代維吾爾民族。

  回鶻人早期使用的是突厥文,後採用粟特文的字母,進行修改後用來拼寫回鶻語,稱之為回鶻文。回鶻文是古代維吾爾族使用的一種文字,有22個字母。 回鶻文有從右到左的橫寫的書寫法,也有從上到下直寫的書寫法。回鶻文成為當時新疆和中亞地區通行文字之一,15世紀後被廢棄不用。回鶻文對其他民族產生過深遠影響,13世紀蒙古人利用回鶻文字母創制了蒙古文,16世紀後滿族又接受這種字母創制了滿文。從維吾爾語和蒙古語的同音、近音、同義、近義詞比較中我們都可以發現,同音、同義的比例是很高的。
  
歷史上的回鶻文文獻較多,高昌回鶻王國時期用回鶻文翻譯了大量佛教典籍。敦煌藏經洞和新疆吐魯番等地都發現了大量回鶻文文獻,其中除宗教文獻外還有社會經濟文書和文學作品。最為著名的有《金光明最勝王經》(現藏俄國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現藏我館)等。


  
回鶻文文獻《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簡稱為《玄奘傳》是世界上的孤本,這是玄奘弟子慧立記述其師生平及西行求經經過的文獻,是回鶻佛教僧人詳古舍利於10世紀上半葉翻譯成回鶻文的。該書對維吾爾族古代語文的研究有重要的價值。
 
 這樣具有很高價值的一部書,也像我們的許多國寶一樣有著它一段悲歡離合的歷史。《玄奘傳》是1930年前後在新疆出土的(一說是1906年出土),一部分由清華大學教授袁復禮先生買來贈送給我館,共240頁;一部分歸joseph Hackin; 相當大的一部分藏於法國集美博物館。於是這一部世界孤本就四分五裂了。我館藏的240頁於1932年借給德國學者葛瑪麗(Annemarie von Gabain)。抗戰前和抗戰初期曾多次寫信去催還,都沒有下文。一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完璧歸趙,而且連Hackin收藏的那幾頁也帶了來。對我們來說,這真是一件意外的喜事。
  
1951年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幾位同志與王重民、季羨林先生接洽影印事宜,他們商請馮家昇先生來整理編排。馮先生徵得鄭振鐸先生同意,每天抽出大部分時間來從事這個工作,經過幾個月的努力,終於把這項工作完成。現國家圖書館除了收藏著手抄本240頁《玄奘傳》,還有4冊影印本。

            ———— 回鶻文文獻《玄奘傳》背後的故事 /全桂花

維吾爾文化和蒙古文化歷史淵源

維吾爾文化和蒙古文化歷史淵源

維吾爾文化和蒙古文化歷史淵源

維吾爾文化和蒙古文化歷史淵源

維吾爾文化和蒙古文化歷史淵源

維吾爾文化和蒙古文化歷史淵源

維吾爾文化和蒙古文化歷史淵源

蒙古族通用的一種拼音文字。早期的蒙古文字母讀音、拼寫規則、行款都跟回鶻文相似,稱作回鶻式蒙古文。是在回鶻字 母基礎上形成的。據載,蒙古貴族對畏兀兒文的接受始於1204年。是年,成吉思汗統一乃蠻部落後得到了畏兀兒文人叫塔塔統阿的得力助手,命其重操舊職。當時蒙古人並不知道印章有“出納錢穀,委任人材”的用途,通過塔塔統阿,印章制度才在蒙古社會生活中逐步得到應用與推廣。當時蒙古人已通過金朝降人對畏兀兒文有所瞭解,當成吉思汗獲知塔塔統阿熟知“本國文字”後,“遂命教太子諸王以畏兀字書國言”。這裡的“畏兀字”即畏兀兒文,“國言”即蒙古語。以畏兀兒文字母拼寫蒙古語,這種特殊的結合方式後被稱作畏兀兒式蒙古文。元成宗時,蒙古學者搠思吉斡節兒對這種畏兀兒式蒙古文字體加以改造,歸納整理了蒙古書面語語法,使這種文體更加完整和規範化,這種書寫系統是現行蒙古文的前身並且傳播發展使用到今天。蒙古語與畏兀兒語關係比較密切,他們不但在類型學上同屬粘著語,而且彼此有大量的共同成分,尤其在語音系統上是很接近的。所以,以畏兀兒文拼寫蒙古語是比較方便的。這應是蒙古貴族接受畏兀兒文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蒙古統治者的大力推廣,畏兀兒文在當時的蒙古社會中流播甚速,“凡詔誥典祀,軍國期會,皆襲用畏兀兒書”。


現在稱作回鶻 式蒙古文。其字母讀音、拼寫規則、行款都跟回鶻文相 似。回鶻式蒙古文字母表至今尚未發現直接的文獻記載。 據後人對這種文字材料進行分析,歸納出19個字母。其 中,5個表示元音,14個表示輔音。每個字母視其出現在 詞裡的位置不同,寫法略有變化,分詞首、詞中、詞末 3種變體。拼寫時一般以詞為單位,上下連書。但是,有 時一個詞也可分作兩段書寫。拼寫規則不嚴密,重文別 體較常見。字序從上到下,行序從左到右。標點符號有 單點(相當於逗號)、雙點(相當於句號)和四點(用於 段落末尾)3種。現存用回鶻式蒙古文寫成的文獻中,最 早的是《也松格碑》(1225)。元世祖忽必烈1269年頒行 “蒙古新字”(不久改稱“蒙古字”,今通稱“八思巴 文”)後,回鶻式蒙古文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元代後 期,回鶻式蒙古文又逐漸通行。到17世紀時,回鶻式蒙 古文發展成為兩支,一支是通行於蒙古族大部分地區的 現行蒙古文,一支是隻在衛拉特方言區使用的託忒文。   

  
現行蒙古文與回鶻式蒙古文相比,有如下特點:一 些字母的形狀有了改進,更便於連寫;一些字母的寫法 發生分化,分別表示不同的讀音;補充了拼寫藉詞時使 用的一些字母;拼寫規則趨於嚴密,一個詞不再分寫成 兩段。到了比較晚近的階段,有些詞和附加成分的規範 寫法改成接近現代口語的形式,並增加了新式標點符號。 現行蒙古文字母表包括29個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個, 表示輔音的24個。圓唇元音o、u和□、□分別共用一個字 母。輔音d、t多數情況下在詞首是一種寫法,在詞中音 節首是另一種寫法;□、k在陰性詞裡寫法一樣。   蒙古文在蒙古族的文化發展上起過重要作用,通過 它保存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用蒙古文寫成的歷史文獻、 文學作品、語文工具書以及譯成蒙古文的漢文典籍、佛 教經典,據中國有關方面統計(1979),近1500種。中華 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用蒙古文出版了大量政治、經濟、 文化、科學、教育、文學等方面的圖書,其中包括中外 名著的譯本,併發行了多種報刊。  

   託忒文是1648年衛拉特僧人咱雅班第達(那木海札 木蘇) 在蒙古文基礎上改制的。 字母表包括31個字母。 其中,7個表示元音,24個表示輔音。4個圓唇元音分別 用不同字母表示,o或u,□與□的寫法有區別。輔音字母 d、t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混用;陰性詞裡的□、k用不同字 母表示。表示z、c、□、□的字母,與蒙古文相比,在字 形和讀音安排上有所不同。設置了表示長元音的附加符 號,並且規定了表示長元音的雙寫形式。由於做了這些 改進,託忒文能夠比較準確地表達衛拉特方言的語音系 統。 用回鶻式蒙古文書寫的“也松格碑”,此碑系1225年成 吉思□西征班師後建立的紀念碑,原在額爾古納河上游 也松格領地黑爾黑爾城遺址附近   1945年,蒙古人民共和國的蒙古人轉用以俄文字母 為基礎的拼音文字,俗稱“新蒙文”。這種文字的字母 表比俄文多□、Y兩個元音字母。長元音用雙寫字母表示。 能夠比較準確地表達喀爾喀方言的語音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