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安祿山的反叛,節度使這個制度可行嗎?

小小嫻


這個問題應該是這樣說,由於有節度使這個制度,才導致了安史之亂,所以節度使不可行。

節度使的來由,是唐朝初期,為防禦西北邊疆的遊牧民族入侵,設立的軍事機構,節是一種全權印信,朝廷賜以旌節,授權可以調動所轄區內的全部力量,故稱節度使。這個制度在初期可以有效地防禦外族的入侵,不必請示朝廷,但隨著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他的士兵只知有節度使而不知有天子,節度使基本掌握了所轄區內的財政與軍事大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就是所謂的藩鎮。

安史之亂是因為節度使的權力放大,造成軍隊變成安祿山這個胡人的私人部隊,安祿山通過迷惑唐玄宗,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可以為所欲為,直接帶兵攻入長安,唐玄宗跑路了。後來雖然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時代,朝廷無法控制,到唐後期皇帝成為節度使的玩偶,完全失去了中央集權,最後朱溫節度使直接篡唐,開始了五代亂世。

在古代,中央與地方一直存在著矛盾。邊疆離京城較遠,一旦遇到外族入侵,短期內無法有效的防禦,如果從全國調兵或京城調兵有點鞭長莫及,所以有必要在邊疆多設兵馬,增強守疆大臣的權力,久而久之中央就控制不住這些封疆大吏的權力,造成制約不了了。所以唐後的朝廷不再設立節度使,而設立總督、巡撫等官名節制一方。


嘗古研今


大家好,我是“趣史雜談說”,一個歷史愛好者,在學習歷史的路上讓我們一起前行,是歷史讓我們“遇見”,真心希望得到您的點贊、評論、關注、轉發,不勝感激!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節度使這個制度是可行的,具體要看怎麼實行,以及採取怎樣的配套制度,如何監管等。如果沒有安祿山反叛,也可能還會有李祿山、張祿山的反叛。

節度使是一個官名。唐朝時開始設立,因受職的時候,朝廷會授予旌節,節是當時的一種全權印信,得到這個全權印信就可以全權調度,所以稱作節度使。從名稱來看,比較直接的意思就是節制調度,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很容易看得出節度使的權力是很大的。這種制度是從唐朝開始的,宋朝依然有節度使這個官名。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唐朝時期的節度使權力格外大,但到了宋朝,節度使的權力就變得很小了。這與節度使制度形成、發展及產生的影響有關。可見,不是節度使這個制度不好,而是因為統治者昏聵,放任自流,不加管束所導致的。

一方面,在唐朝由於均田制遭到破壞,兵制方面出現的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導致了唐朝兵制從府兵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節度使最初是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設立的緣邊節度使。設立的原因是由於邊疆形勢決定的。西北部少數民族勢力此起彼伏,邊疆形勢已不允許主動出擊,只能轉為守勢。邊疆常年戰禍,民不聊生,青壯年人口少,還有的逃離到內地,地方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地廣人稀,很難完成唐政府的徵兵任務和財政保障,在這種情況下,設置節度使是形勢所迫。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節度使的設置使邊疆的管理及軍事效率大大提高。“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句話是很容易理解的。特別是在古代,通信十分落後,傳遞信息非常麻煩,而戰爭的特點又是瞬息萬變,很多機會都是等待中消耗掉了。就如同今天的軍事一樣,減少指揮層級能有效提高指揮作戰的效率,也能夠發揮將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節度使制度的優勢顯而易見。

當然,我們說一種好的制度是需要實踐檢驗和時間考驗的,任何制度都一樣,不可能萬古長青,需要與時俱進。節度使作為全權節制調度的官職,同樣離不開監督和管理。從人事的角度來說,雖然會考慮用什麼樣的人的問題,還需要解決怎樣用人的問題。如果管理者昏聵無能,對取得的軍事上的勝利沾沾自喜,對節度使放任自流,缺乏必要的約束和管理,出亂了則是必然的事。


趣史雜談說


不可行。

我們需要理清楚節度使制度跟安祿山反叛之間的關係。節度使制度導致了安祿山反叛,安祿山反叛凸顯了節度使制度的弊端。沒有安祿山的反叛,節度使制度的弊端也會已其他方式表現出來。

節度使制度產生之初是為了鞏固封建王權,是中央為了控制其地方而產生的,節度使具有交大的權利,能夠穩定邊關,籌集糧草,掌控一方行政大權,當然,如果運用的好,它的確能夠起到維護國家穩定,加強中央對地方邊關的管理,但,這一切建立在強大的中央政府前提和忠誠的官員下。但唐後期,中央政府權利失控,各節度使又遠離中央王權,山高皇帝遠,很容易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加之各地征戰,百姓叫苦連天。節度使制度已經不符合社會發展和封建背景下王朝統治的需要,因而註定不可行。所以,哪怕沒有安祿山發叛,也會有李祿山,王祿山的反叛,因為這些發叛都是節度使制度發展的產物!


小眼睛的大世界


不可行,節度使,意為節制調度,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故稱。貞觀以後,內地都督府並多省罷,惟軍事活動頻繁的地區尚存,以統州、縣、鎮戍。鎮戍是經常性的防禦據點,比較分散,兵力單弱,故每遇戰事發生,必須由朝廷派遣行軍總管統率出征或備禦。規模較大的戰役,又設置行軍元帥或行軍大總管統領諸總管。 節度使兼管內調度軍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營田使。唐初沿北周及隋朝舊制,重要地區置總管統兵,旋改稱都督,惟朔方仍稱總管,邊州別置經略使,有屯田州置營田使。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之時,朝廷賜以旌節,節是當時一種全權印信,受有此全權印信者,便可全權調度,故稱節度使。

所以根據節度使的職責,我們可以看出,其實節度使權利非常之大,就像地方的行政兼軍事長官,封疆大吏。所以,當有這個權利時,就算沒有安祿山的反叛,也有其他節度使的反叛,只是如果沒有安祿山的反叛,可能起來叛亂時間會慢一點,畢竟當時還處於盛唐,鎮壓叛亂成功的幾率是很大的。在安祿山叛亂時,當時唐玄宗完全可以鎮壓叛亂,可惜他對戰事非常急躁,完全不聽取哥舒翰將軍的建議:堅守城池,消耗敵軍銳氣,再進行進攻。而是命令哥舒翰快速出城進攻敵軍,導致了哥舒翰帶領的軍隊被滅,敵軍進逼長安。

在敵軍進逼長安之時,有許多將領希望皇帝能帶領大家御駕親征,鎮壓叛亂,消滅敵軍,當時唐玄宗完全又能力迅速組織兵力,御駕親征,可是唐玄宗口頭答應,實際上連夜跑路。在去往四川的逃亡途中,百姓紛紛表示自己願意勤王,跟著唐玄宗殺回去,可是唐玄宗不敢回去,又錯失一次機會。而他的兒子唐肅宗在百姓請求跟著殺回長安去後,毫不猶豫的,組織兵力,迅速反擊,才成功殺回長安,不過動亂依然沒有平息,導致了唐朝後面的不斷動亂。




愛好歷史的小勝同學


不可行。

安史之亂正是因為節度使制度的漏洞而導致的,安史之亂完全讓唐朝的命運走向了下坡路,是唐朝命運的轉折點,而且之後再無盛唐,再無開元盛世了……

很多人疑惑為什麼一直沒有廢除節度使制度?畢竟因為就是安祿山是節度使 掌握了軍政大權,由於權力過大導致了此次戰亂的出現。

按理來說,這種制度竟然導致了這麼嚴重的事故,那麼在之後就應該嚴令禁止廢除制度才行。但是制度既然確立了,證明他根本就不是那麼好廢除的。即使在宋代強行廢除也是大傷元氣。

節度史制度即使有弊端,也是為了更好的解決一件事情而產生的。因為節度使制度,可以幫助抵禦外來的危險,與其內亂相比,外來的危險對於統治者來說更加的來勢洶洶。

邊疆的威脅讓節度使制度久久不能廢除。因為在唐朝,我們的地域廣闊,在邊疆四面八方都有威脅,對國家虎視眈眈。

而且安史之亂持續了好幾年,其實除了安祿山之外沒有,不是所有的。節度使都反叛的,還是有很多節度使聽從皇帝的召令,如果那個時候皇帝貿然下令廢除節度使證制度,我覺得很多節度使都會因此反叛,到時候我覺得唐朝可能要提前結束了。

所以即使安史之亂結束了,節度使制度依舊沒有廢除。可能和它的弊端相比,它還是有更多的優點。但是弊端也會隨著時間的積累越積越深,最終,無法抑制……





羅蕭弋


沒有他,也會有別人,,


白起興


節度使這個制度是非常之可行的,只不過是量變引起了質變,授予給節度使的權利太大了,它沒有起到一個制衡的作用,其實和當今美國有一點相似,美國的各州都是有自己的法律和各種政策,和中央聯邦政府是不相同的,只不過是在遇到重大事件時美國華盛頓聯邦政府是可以號召各州來集體來呼應支持國家的。

你看現在美國就做的很好,給各州的權利並沒有授予的更大,現在美國在加州里面也就是科技領先,但是在其他政治軍事方面又分別是放在華盛頓和德州,科技創新放在加州,政治放在華盛頓,他沒有說是完全所有的最主要的力量都是放在一個籃子。

而唐朝呢你像安祿山一樣,雖然它只是一個州的,但是它統管了三個州,這權力是非常非常之大的,所以說唐朝的節度使可行是可行,只不過是給節度使的授權太大了。











世堺


通過科舉考試,做了大官,後來造反的多的是,難道說是科舉考試製度的緣故嗎?安祿山造反和什麼制度沒有關係。有道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誰不想當皇帝,號令天天下。憑什麼天下就得李家說了算,別人就不能試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