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坐船去上學,孩子說太高級太浪漫,我說太受罪,那你當年是怎麼去上學的?

爆冷


1,對我像我這樣的窮苦家庭,很多人像我一樣,坐11路公交,也就是步行,還好不遠,最多的時候也就幾公里,那時候和小夥伴一起邊走邊完,當時也不樂意在家裡待著,早上起的也早,吃完飯就找人一起走了,跟玩一樣。

2,後來跟著父母在外地讀書,說來奇怪,環境一陌生,成績突飛猛進,不過依然不行,一兩公里,還好不遠。

3,到了初中,撿了一個自行車,修了修還能騎,就這樣升級成了自行車。幸福無比。

4,在往後,上了高中,在學校住,每個月爸爸騎摩托接送一次。

5,上大學,在武漢,坐火車,地鐵,公交,還被網易邀請過一次遊戲活動,免費來回飛機,感覺耗費裡面的運氣。

6,有時候我們能覺小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明明是非常苦的,他們卻以為很爽,我們當初也是這樣,沒坐過火車的時候特別羨慕,現在一想到要坐火車,就頭皮發麻。



物理老師也可以年輕


這個問題是要我開啟回憶殺嗎?哈哈

說到上學,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初中階段,學校搬到了新校區,一個被大量農田包圍著的地方。我那時候上的是初三年級的重點班,每天早上六點起床,6點半到校,晚上11點放學。這種模式有沒有很誇張?但是一個班的同學們就好像著了魔,下課時間教室裡也是靜悄悄的,都在忙著學習。有一次,兩個同學在教室打鬧,被班主任用書本打手,他們非但不記仇,還很懊悔地樣子,覺得老師關心他們,歸根結底,是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吧,我感覺。

現在話說回來,我怎麼上學的呢?答案是騎自行車。

最開始學會騎自行車的時候,我們幾個女生都很興奮,互相要帶對方,時間長了才發現帶對方很累的,都不願意帶了。

我每天都是在哭哭啼啼中起床的,起來還要騎自行車走好久,到了學校,老師讓我們晨跑。繞著村莊一圈大約小一小時,然後早讀。那是我最痛苦的時刻,每次到半路想上廁所,瘋了一樣往回跑,到了學校發現還要排隊,簡直要人命。

晚上一般11點走不了,有時候12點結伴回家,後來聽說農田發生強姦的傳言,把我們嚇得半死,就在學校找了一間宿舍,直到夏天才又開始騎車回家了。

由於學校遠,晚飯不能回家吃,我在學校教工食堂買一個饃夾菜,從食堂走到班裡就吃光了。多數學生家近,學校沒有學生食堂的。

那段求學時光大約是我最苦的日子了,我當時超級瘦,只能埋頭學習。但是現在看來真的要感謝那位超嚴厲的老師,每天晨跑練就了我的好身體,長時間的學習也沒把我學趴下,反而為美好的未來創造了可能。而且就是那段時間,我習慣了獨立、勇敢和堅持。現在也一樣,想做什麼事特別能死磕。

還有,最值得懷念的是老師們,嚴厲但是都是真心為了我們好!


幼兒園張老師


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題主的問題,真讓你想起來10多年前上學的情形。既然看到這個問題了,就來談談當年我們的上學的情況。

我們來自農村,小學和初中都在村裡讀的,高中才去的縣城。

小學的時候,我們都是自己走著去上學。早上走的早,大部分同學都是家裡人給點錢,在學校買方便麵吃;我媽則是不辭辛苦,早早起來給我們做到,哪怕最簡單的是大米粥,煮雞蛋,也是起來給我們做,也是因為一樣,我們兄妹幾個身體都很好,一點胃病也沒有。上學路上要過一條河,夏天就穿著涼鞋直接趟過去的,冬天我們是跳過河去上學的。就這樣一直延續到了初中。

初中,早飯自然母親還是堅持做。不過好的是有了橋,不再擔心掉在河裡,回去換鞋,有的時候另一雙鞋洗過還未乾,掉到河裡只能忍著了。不過,初中是要上晚自習,晚上6點到8點30。晚自習結束後,是我自己穿過一片無人區,過了橋回家的。其實每次走的時候也挺害怕,周圍沒有人,最怕颳風天氣,因為到處亂動,總以為要有壞人出現或者怪獸出沒!

但是有一回確真的把我嚇壞了。晚自習回家,月高風清的晚上,當我走到一條小路,周圍全是麥地時,一個人的黑影與我相向而來,在月光的照耀下,對方手裡有一道閃閃發亮的光,把我嚇得感覺要與死神對抗了。到與他會面的一瞬間,他說:“嘿,從這到**,怎麼走”。才發現他手裡是把殺豬刀😹😹😹,原來他是在臨近的村子發生了車禍,怕人家打他,撿了一把刀防身。年少無知的我也指了指他要去的地方,最後各個分散,回家後發現額頭都出汗了,也把情況一五一十的給我爸媽說了說。

這個經歷到現在為止,我都無法忘記!那一瞬間感覺時間都快窒息了!

大家的上學經歷的有什麼呢?歡迎一起交流分享吧😄


一個考研過來人


我讀書時學校很近,快遲到了,用跑步三四分鐘跑到到。後來當知青回城工作後,九十年代初在重慶師範學院,我僅讀了一個學期的漢語專業。那時就有點辛苦,有時還坐夜航船回重慶,星期天讀了週一坐早班車回長壽工作。

輪船在長江夜航上水要四五小時到重慶,停靠一陣才到碼頭下船,乘半夜接人的小中巴回峨嶺。小中巴上經常有拿便宜外幣當美元的騙子,有一次在長壽碼頭認識的兩妹紙差點被騙了,我下車時叫她們一起下、再把她們送到車站乘去石坪橋的車。

我每次到師院上課,中午愛同同學到芳草地唱歌,什麼《驛動的心》《再回首》《無言的結局》,真好玩。一本《現代漢語》沒學完,後來書包也被人偷了,准考證也不見了、就此結束讀書生涯。

其實讀書也挺好玩的。





殘陽餘暉3


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記憶,作為典型的八零後,回頭想想童年時期的校園生活,其實還是很幸福的,那時沒有太多的浮躁和誘惑,沒有太多的顧慮和負擔,只有單純的一個目的,學習、學習、學習。就是因為目標純粹,所以覺得充實。每天起早貪黑,三點一線的生活讓自己累並快樂著。付出就有收穫,努力的堅持讓自己目標實現,這是多麼幸福的事情啊!

每代人也有每代人的體驗和理解,回憶很浪漫,但現實很艱苦。

我那時上小學基本步行去,無論是颳風下雨,都跟著兄弟姐妹,鄰居同伴,一起撐傘,相互幫助,其實覺得很幸福、有趣!到了初中,因為距離有點遠,選擇了住校,每週回來一次,但是每次入校週末還是大多步行,從家到學校要走大概兩個小時左右,當時心裡很羨慕那些有自行車的同學,很羨慕那些離家近的同學,更羨慕那些每週有父母去接的同學。到了高中,因為是在縣城,這時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車,因為學習壓力大,還有那昂貴的公交車費,所以基本都是一個月或者是節假日再回去,每次回去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媽媽做的菜,想想都幸福。到了大學,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就是火車,因為火車票對於學生來說有優惠,所以儘管花費時間但是還要省錢,感覺值得!

這是我們的年代,現在我也會羨慕這些90後、00後、10後們他們可以選擇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到處可見的出租車、私家車、公交車🚌是多麼便捷,但是我們也不能考慮他們在選擇這些便利的生活的同時,也有自己的煩惱,但是當這些體驗變成經歷時,應該也會充滿幸福和浪漫的,請好好珍惜自己擁有的吧!




張老師z123


想起讀書時,在我們這個棉小城,以前的棉小城不大,小學時是走路去的,但那時最怕的是下雨天,沒有傘,只有母親用塑料膜做的簡易雨衣,所以一直對下雨天感到煩惱。讀初中時,隨然離學校不遠,但還有父親的28吋雙筒自行車,那時學生騎自行車不多,載著同學一路衝鋒,那時路上沒什麼汽車,也不那麼擁擠。讀高中時,買了兩二手國徽鳳,她伴我的時間最長,沒事時就經常保養,摖油防鏽,大學畢業後,又回到棉小城,繼續用來上落班,直到有一天晚上,到女朋友(現在的老婆)家,回家時下樓一看,車沒了,這讓我傷心一段時間。後來又買了一輛,但感覺不一樣了。

讀書要坐船,看起來也浪漫,但其中苦楚只有當事者知道,碰到河水漲了水流急了,那真的是苦不堪言,以前看過報道,很多山區孩子上學走山路,來回幾個小時,山路又難走,有的還要攀巖,真的是很苦。想起在棉小城,對比起來幸福多了。現在政府對教育投入也加大,盡力改善山區教學條件,讓孩子上好學讀好書。

看過一新聞,很久以前的了,一山區小學老師,每天都在河邊揹小孩過河,春夏秋冬風雨無阻,被當地教育部門評為教育先進工作者,後來同校一老師,他不是每天背學生過河,而是積極跑有關部門,終於在河上建了座橋,不但方便學生上學,也給當地百姓帶來便利。最後是背孩子過河的當了校長,建橋的還是一名普通老師,這是很多年前看過的報道。

現在的學生,有校車接送,家長開車接送的也多,自己騎自行車的也不少,但現在交通路況複雜,學校也經常宣傳交通知識,都是保證學生上學放學交通安全。棉小城也有幾宗學生上學放學交通事故,另人揪心。希望每位交通參與者能認真遵守交通法規,共建和諧交通,平安出行。


老吳


看來這個問題很火🔥啊,遇到倆回了

在我上,初中的時候,還是一個內心比較浪漫的女生?,我們那時候幾乎是騎自行車去學校,我會提前一個小時左右上路,每當路過一段小樹林的時候,雙手就分開自行車把,感受微風吹過我的臉龐,太陽☀️光被綠茵遮的很恰當,沒有曬得感覺,超有感覺的,特別小清新, 好吧ヽ(  ̄д ̄;)ノ 這是我騎車不看路的結果,導致我差點栽溝裡,(ಥ_ಥ)請各位以我為鑑啊哦,注重交通安全(ღ˘⌣˘ღ)



半個月餅5325041


我從小生活在山裡,小學、中學都在山裡完成,那裡是真正的大山,山路十八彎,小學還要好一點,在村上,中學就遠了,在鎮上。那時候,交通沒有現在這麼發達,上學完全靠步行,也就是走讀生。小學離家4、5裡地,不算遠,中學就遠了,15公里,好在中學住校,一週回一次家,不過也還是蠻辛苦的,學校沒有食堂,只有蒸飯的鍋爐,要自帶米去蒸,菜只能是鹹菜,一吃就七天,碰上夏天到了週四、週五菜基本就不能吃,長毛了,每週都是週五晚上回家,週六天不亮就起床,步行15公里到學校,還要背上一週吃的大米、鹹菜。特別是冬天,更辛苦,山裡頭氣溫本就比城裡氣溫低,那時候也沒有羽絨服,衣服是裡三層,外三層,把自己裹得像雪球,有時候頭髮長時間沒洗,趕在早上出門前洗個頭,到學校頭髮全成冰條了。現在想想也還是蠻辛苦的,條件好一些,騎自行到學校,再好一些的父母騎摩托車送到學校,那時候誰家有一臺幸福125,那是很被人豔羨的,有自行車騎的同學也很拉風,關係好,才能蹭下車後座。

現在回想,雖辛苦,回憶起來,卻很充實。現在的孩子出行基本都有小車或校車,他們無法理解大人的那個年代。在他們眼裡,我們所經受的恰恰是他們不曾經歷的,他們沒有經歷的,往往會被當做一種奢侈,一種浪漫。


好哥寫生活


哈哈,作為一個70年代的農村家庭窮孩子,對於兒時讀書記憶猶新。山區娃歷經8年的走學生涯,從小學每天走到初中畢業。當時生活條件非常差,衣食不整,沒有公路,也沒有一條完整的石板路,泥爛水滑,裝備簡單,最初市場上還沒有膠鞋賣,常常就穿一雙布鞋或者赤腳上學。因為家在山上,學校在山下,有6公里路程,早上天微亮就得從家出發,五年小學半日制,平常只有星期天一天假,很多同學都逃課,特別是冬天,因為很多同學家裡也不富裕,甚至比我還差,又冷又餓,最後放棄了學習。我堅持下來了,一班同學五六十人之多,最後考上初中的不足十人。初中路程更遠,家裡條件稍好一點了,媽媽讓我讀住校,為了減少父母的負擔,我選擇了繼續走學,因為初中下午有兩節課,路途又遠,常常兩頭黑。少兒時精神充沛,一路小跑摔了起來繼續,3年初中就這樣終於熬出來了,進入高中條件好了,這就是我的成長生涯,學習里程錶。感謝大家閱讀,也請分享你們的成長過程。


本人只求真實


小時候,我有充足的時間,在外面瘋,爬樹下河,撈魚摸蝦,跳方跳皮筋,玩抓石子兒……現在的孩子說,你那時真好玩,我們只能在上學、上補習班轉移。可現在孩子不知道的是,物質短缺時對食品的渴望。說到上學,我還好,上學步行十來分鐘到校,還可能遇見上早課的老師,老師見到學生會讓搭乘一下便車(注意⚠️:自行車🚲),那時的老師像長者,溫和又慈祥……

可我的很多同學 是鄉下的,他們上學也是得徒步走,只不過要步行好幾個小時,只能住校。

住校的同學,大多數為了省錢,還得從家裡帶饅頭,一次要帶夠一星期的。那時,學校沒有冰箱,同學們帶的饅頭只好放在宿舍的窗臺上晾著,冬天還好,到了春夏秋季節,饅頭放二天逗餿了,也捨不得扔,就用熱水泡泡,繼續吃。孩提時代不懂事,我們這些城裡的孩子,還經常跑到住校同學的寢室,吃他們帶來的超大饅頭,全然不去考慮人家夠不夠撐到週末。

記得有一次,我去住校的同學寢室玩,看到窗臺上的饅頭長綠毛了,同學先用水沖掉綠毛,再把饅頭揉碎放到碗裡,衝一滿碗開水,碗裡頓時浮起一層嘿嘿的沫子。同學熟練地用嘴吹走漂浮的黑沫,然後大口的吃。多年以後,我常想起這一幕,很奇怪,當年沒聽說,誰吃了發黴的饅頭中毒拉肚子,可能那時的孩子皮實吧……謝謝你的閱讀,謝謝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