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書法痩勁朗潤 丰神秀骨:《雁塔聖教序》


這個書法痩勁朗潤 丰神秀骨:《雁塔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局部二

這個書法痩勁朗潤 丰神秀骨:《雁塔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局部一

  《雁塔聖教序》因為矗立於西安大雁塔而得名,分兩塊碑石,分別是《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三藏”二字實在是太熟悉,每逢假期電視臺必能聽到那麼幾聲“師父”和“大師兄”“二師兄”“沙師弟”。這位“三藏”就是小說中人見人愛、妖見妖搶的東土大唐而來的玄奘。沒有《西遊記》裡的神仙鬼怪、魔幻奇詭,太宗所撰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和高宗所附的《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辭藻華麗但較為真實地記載了玄奘法師遠赴西域求取佛經,回國後又做了大量翻譯的赫赫功德。

  《雁塔聖教序》書於高宗永徽四年,時年58歲的褚遂良剛從同州被召回長安,升官晉爵至尚書右僕射,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頂峰。此時官場得意的褚遂良在書法造詣上也達到了成熟的頂峰,神暢手和之下就有了這一晚年代表傑作。

這個書法痩勁朗潤 丰神秀骨:《雁塔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痩勁朗潤,丰神秀骨,可謂“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

這個書法痩勁朗潤 丰神秀骨:《雁塔聖教序》

  同為唐初時期的書家,褚遂良並不拘泥於歐陽詢和虞世南式的長字形,字形更為多變和舒展,有方有扁有長。結體較為寬博,筆畫的內凹與外拓並無成規。字內部的上下左右關係並不是完全對準,多有微妙的參差錯落,脫出俗套又在平衡掌控之中。

這個書法痩勁朗潤 丰神秀骨:《雁塔聖教序》

  《雁塔聖教序》的筆畫方圓兼具,橫畫多豎起,豎畫多橫入。用筆一詠三嘆、牽引顧盼,顯得生動活潑,但無論如何波折迴轉,都是無一絲苟且將就。這裡不得不提日本學者荒金大琳與荒金治父子對《雁塔聖教序》中筆畫的研究,他們通過對原碑石照片的放大觀察,發現大量“修正線”的痕跡,對將近1000字的筆畫形態都有改動。通過他們的考證研究認為這種“修正線”是將褚遂良第一次書寫的行書稿子修改成楷書而留下的痕跡。這種解釋是否就是真相呢?褚遂良為什麼不另寫一稿而是要在行書稿上做修改?刻工又為什麼要把修正線刻出來?我們都還可以再通過研讀中外學者的著作去了解和思考。

這個書法痩勁朗潤 丰神秀骨:《雁塔聖教序》

  俗話說得好,每一個成功碑刻背後都有一個默默奉獻的刻工。《雁塔聖教序》的精彩表現,不止是來自褚遂良的生花妙筆,還有刻工萬文韶等的精雕細琢。萬文韶是當時的著名刻工,得以在全文最後署名。這類皇家碑刻必然是以精細還原為標準,但我們在欣賞的時候,還是不能忽視刻工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