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清朝錯失了多少變革的機會?

尋找光影


鴉片戰爭後,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政權不得不做出一些變革的舉動,但這些變革停留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層面,對觸及其所謂“國本"的變革,則遮遮掩掩、能拖就拖,一直到滅亡時,也沒有完成"立憲“。

鴉片戰爭前,清朝關起門來以“天朝大國"自居,他們似乎也有這個資本,乾隆時期,人口、國土面積、GDP等,都是那個時代的翹楚。他們認為,只要關緊國門,就可以皇權萬世、江山永固了。但他們的國門在英國人的堅船利炮面前不堪一擊,他們首先想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你有堅船利炮,我也可以造呀。加上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不得不放權於漢族地主階級,這樣,就有了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首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在清朝統治框架下的一次技術革命,也的確取得了成效。使大清迴光返照,似乎迎來了中興之路。可惜,技術革命的成果在腐朽的帝制面前,也消弭於無形。一場中日甲午戰爭,在軍事裝備不相上下的情況之下,大清引以為傲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派領軍人物李鴻章不得不屈辱地在《馬關條約》上簽字。

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光靠技術革命不能救清國,後來發生的戊戌變法,試圖從更高的層面進行變革。主導這場變革的是傀儡皇帝光緒和一批書生,這場變革僅維持了一百多天,就以失敗告終。維新派在以慈禧為代表的極端頑固派面前不堪一擊,光緒帝被永久囚禁,”六君子"喋血菜市口,也算是一場流血革命。

之後,清朝又進行了一系列變革。如:廢科舉、訓練新軍、預備立憲等等。總之,他們的變革就擠牙膏一樣,是被動地被人推著走。變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大清統治,一句話,"國本“不能丟。

隨著民智的開化,晚清最後幾年,人們對他們這種遮遮掩掩的改良,早已不買賬了。

歷史的洪流滾滾向前,如今看來,大清朝唯有廢除帝制、還政於民一條路,但這對於封建統治集團而言,是無法做到的。因此,大清也如歷史上的其他封建王朝一樣,逃不過興亡的週期律。


秋水長天H


我是小房,關於這個問題有以下愚見。

小房覺得我們都不是這段歷史的親歷者,只不過是在後天通過一些碎片化得歷史文獻和資料一點一點拼湊起來進行還原那段歷史。然後從中我們學習其失敗的教訓,反思失敗的原因。所以我們作為學習者要正確去看待這段歷史,分析造成其歷史進程的原因。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朝開始驚醒,已經從東方大國的夢中醒來。開始初步意識到了科技強國,並逐漸的進行嘗試。在這段歷史中有記載的改革維新,強國富民的行動我們都很熟悉,其中“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最為讓人印象深刻。

因為我們並沒有置身於那段歷史,所以小房在這裡不好說清廷到底有沒有錯過其他的改革機會,只能通過這兩次變法來分析其失敗的原因。

先來說說“洋務運動”:

1861年1月11日,有鬼子六之稱的奕訢與桂良、文祥幾人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一折,其目的是要以富國強兵為目標開展一次改革維新運動,然在1894年發生了甲午戰爭這次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滅,北洋水師的覆滅同時宣告了轟轟烈烈三十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

這次維新的失敗小房總結出以下幾個原因。

①:這次維新變法是國家政府主持進行的,也可以說維新的動力源就是當時清政府的各級體系。 這就意味著維新要建立在維護政府的前提下,然而當時的各級體系人員大都貪汙腐敗,吃拿卡要。

面對著維新這一塊大蛋糕,有不少人都是紅著眼睛的,維新之路因為這幫人的存在也就註定不會平坦。

維新勢力在運動中不可避免的要與頑固派勢力產生碰撞,但是當時的掌握政治權利的有相當一部分是頑固派,比如同治帝的老師、工部尚書、大學士倭仁和宋晉 。

這一部分人在政治群體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維新中的措施一旦與其利益相沖突,這一部分勢力就能很快的給維新造成嚴重的阻礙。

②:私產化嚴重,雖然從外表來看可以分為洋務派與頑固派兩個勢力,但是洋務派中也存在各自為政的現象。

以著名的外交大臣李鴻章舉例,在整場運動中李鴻章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這樣一個開放思想,前進眼光的李鴻章也在為自己得利益而在變相吞併維新的果實。

其畢生心血打造的北洋艦隊就是一個很好得私有化例子。為了能夠穩固自己朝中的地位,維護自己個人利益。不斷地利用政治手腕來排擠其他維新措施,致使晚清時期兩支海上力量(南北洋水師)發展嚴重失衡,南洋水師幾乎流產。

而發展壯大的北洋最後也因為後續資金的不足,和管理上的缺失逐漸表現的外強中乾。

正因為國有產業和軍事力量大部分私產化,很多主要官員以私產化國有資產來穩固自己得地位和利益,就造成了整體局面的不和諧不統一,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因顧及一己之利而造成了更大的國家損失。

③:對改革認知不徹底,態度不端正。

這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如果對於改革能夠徹底認識清楚,很有可能就不會出現以上兩點失誤。

從洋務運動的主導思想“中學西用”中就能夠看出此次改革只針對的是一些皮毛,對一些已經深入骨髓的問題並沒有認識到。只是主觀的想要通過學習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來穩固清王朝的統治。

關於認知不徹底還可以舉一個例子,就是第一批留洋學生,當時中國派出120名十歲左右的幼童赴美留學,隨著時間的推移當這些人中有一部分馬上就要讀大學或者快要結束學期的時候,居然被強制召回了。其原因就是負責監督留學生的吳登子在看到留學生奇裝怪服十分生氣,在教訓這幫留學生時他們面對監督自己的大人並沒有下跪。

吳登子上書朝廷,說這幫留學生遺忘祖制,不學無術,在長此以往恐惡習難改。即使學成回國,也報效不了朝廷。

試想如果當時這一百二十名留學生全部學成歸來,這對當時的中國改革將會起到什麼樣的決定性作用,但是當時的清廷並沒有意識到,就隨便聽信了朝臣的諫言,錯失了一次絕好的改革資源。

再來講講“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這場維新轟動了世界。但是隻經營了一百零三天就以光緒皇帝被囚禁,康有為外逃,六君子被殺而結 束。

其實戊戌變法的失敗總結就一個原因“操之過急”。

光緒皇帝也許是急於改革,忙於強國,所以忽略了一個重要得細節就是生搬硬套外國的變法手段是否適用於中國此時的國情。

光緒皇帝曾經在幾天之內就下達百十餘到聖旨,其急於改革的的心情由此可見一二。

而且在沒有準備好後路的情況下就決定了裁撤大量的所謂無用衙門,致使上萬的官員一下子失業,而且對於失業的這一群人並沒有給一個完美的善後。讓這些人開始痛恨變法,而那些徘徊於是否支持變法的人們在看到這樣的結果,也都不敢靠近變法行動了。

最後致命一擊就是根本不瞭解和守舊派的實力差,光緒在手裡並沒有王牌的情況下沒有選擇韜光養晦等待時機,而是選擇了在今天我們看來我們雞蛋碰石頭的一種自殺式行動———扳倒慈禧。

慈禧一個靠著政變起家,而且馳騁了政壇幾十年的老政客,如果沒有相當的實力和背景又怎麼會安穩的走到今天,而光緒並沒有考慮這些,只是一味地想要快速的完成維新改革,於是聽信了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選擇了直面慈禧,最後導致整個維新計劃因操作不當而破產。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晚清的每次維新變法都是以富民強國為目的,但是其每次的做法都是治標不治本,對於自身的根本原因一直沒有意識到,所以導致了次次維新都以失敗結束。

直到民眾意識到依靠原來的清朝政治體進行改革是行不通時,中國才正式的走上了維新變法的道路,只不過此時的整體清政府已經變成了維新變法的絆腳石。


小房談史


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先進的武器打開了清王朝的國門,統治者被驚醒了,被迫割地賠款,為了維護統治,少數開明的官員放眼世界,學習西方的文化,師夷長技以制夷,以恭親王為首的洋務派發張工業製造,但是隻學習工業文明,不從根本制度上變革,註定失敗,梁啟超康有為代表的戊戌變法只是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表面變革,沒有廣大的群眾基礎,支持者光緒皇帝沒有實權,不能全面深入改革,還觸動頑固派的利益,遭到封殺也失敗了,慈禧太后去世後接著清朝統治者最後廢除科舉,主張變革,但清朝名存實亡,辛亥革命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華民國建立!


天之塵


鴉片戰爭至辛亥革命期間大概有70多年的時間,當時的中國國力衰弱,內憂外患,而清政府成了西方列強任意宰割的羔羊。但是我中華國民仍有奮起之士,清政府朝廷仍然有一絲變革之心,比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還有各種改良派,但是這些行動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根據題主所問,我認為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如果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那麼清政府自然就不會改革成功,我的回答是根據以下幾個觀點來論證的。

圖/以李鴻章為首的地主階級洋務派合影

圖/戊戌六君子

1.清朝是一個日益落後於世界潮流的朝代,雖然統治階級也曾反覆進行社會改革,但是究其原因就在於傳統中國內部太過於鐵板一塊,始終缺乏一種良性的多元化勢力。

2.清朝無論是在軍事、財政、教育還是外交各方面都是滿漢區別對待。比如康熙規定子母炮這種先進武器為八旗專用;嘉慶時期以不能忘記滿洲本業為理由下詔八旗兵多用弓箭,少用鳥銃。到了晚清時期,漢軍崛起,但清廷極力打壓,薪資八旗兵高出很多。在接受外國軍事新式訓練,選派比例為45:1,其中八旗兵居多,學習洋槍洋炮,除了八旗兵其他人嚴禁染指。

圖/八旗子弟訓練完正在休息

在財政方面,清廷寧願把稅務總司交到外國人的手中管理,也不願意把稅務總司交到漢人的手中管理。眾所周知教育是晚清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在教育方面,全國各地的同文館其實是旗人的學堂,晚清改革在選拔人才的制度上很明顯是滿漢區分對待,滿洲優先。

3.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改革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政治方面:中央集權制度本來就有弊端,改革只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不是真正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還有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的束縛。

經濟方面: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能給改革提供良好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文化方面:中國兩千年來的君主專制思想深入人心,以及長期以來儒家“忠君”“三綱五常”等思想的嚴重束縛,人們的覺醒意識程度不夠。

這三個論點都可以足夠證明清朝改革失敗是必然的,清朝的腐敗總有一天會大廈將傾,正是清朝到腐敗才有了後來的辛亥革命。


中國歷史小課堂


第一次錯失的機會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法國主動上門尋求與清朝合作,被清廷拒絕。若清政府與法國結盟,改革開放,向法國學習,請求法國派遣援華專家,利用法國的資金與技術,全力發展工業,鼓勵百姓開礦辦廠,鼓勵工商業,改革科舉,逐步普及現代教育,大力興建鐵路,禁止婦女纏足,編練西式軍隊。十年之內,必有所成,並逐步取代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第二次是洋務運動,鴉片戰爭後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尋找救國之路,積極引進西方工業革命成果。可惜只有官辦企業,不許民辦,由於官辦企業無法盈利,反而增加財政負擔,因此無法引爆工業革命,最終甲午戰敗一場空。

最後一次是清末新政,工業產值年增15%,創造了經濟奇蹟,清朝逐步近代化,1912年稅收達到了驚人的3.2億兩白銀,可惜武昌起義的槍聲,打碎了清朝的工業化之夢。

綜上,若清朝變革成功,就不會有辛亥革命和軍閥混戰。



當代曹植


清朝也不是全然沒有機會翻盤,可惜沒落的封建統治對比起世界制度革命大潮來說,其結局必然是被碾碎。

最近在頭條一直在寫中國古代都城,舉個例子,東周戰國時期在華夏大地上也是諸國林立,魏國率先啟用李悝變法,強魏近百年。楚國用吳起變法而成南國一霸。韓國用申不害變法,變身勁韓。秦國用商鞅變法,最終一統天下。而這些變法的根本就是一定要觸及或者剝奪權貴勢力的利益,使得貧民百姓的生產力和創造力得以發揮,使得軍隊和將領賞功罰過,提升戰鬥力。

清王朝雖說是由當時相對落後的文化的遊牧部落統治了相對發達的中原農耕民族,但是隨著王朝穩定,除了個別的民族習慣和語言外,大部分被中原文化所同化,是華夏曆史的大一統王朝,繼承了歷代封建王朝的封建思想。君主專制,帝王集權,家國天下,以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階級來統治萬民。到了清代中晚期了西方列強開始了資本主義革命,法王斷首,英王放權,倭首維新,議會制取代了帝王家族的一言堂,使得民智大開,去除積弊,進而取得了科技的進步,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

當英帝國馬戈爾尼使團來到北京,覲見乾隆皇帝,贈送手槍,鐵甲艦模型和高倍望遠鏡時,乾隆皇帝嗤之乃奇技淫巧之物,還在研究來使到底是一條腿跪還是兩條腿跪的問題。而清帝國繼續閉關鎖國,以農耕為本。但是就是這艘在頤和園玉瀾堂展出的模型實物在五十年後開到了塘沽,用鴉片和戰艦逼迫清朝打開了大門。

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俄戰爭,以及甲午海戰和後來的八國聯軍使西方列強和清朝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而清廷國庫空虛,屢戰屢敗,只得採取“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綏靖政策,使得西方列強更加肆無忌憚的瓜分中國。

無論是張之洞的“師法洋夷”,李鴻章的“洋務運動”,還是袁世凱的“小站練兵”,也無論是組建漢陽鐵廠,北洋水師,還是建立新軍,這些只是皮毛,所有的的一切都不如慈禧老佛爺的千秋盛典,不如一座翻修的清漪園。

如果說清朝在道光咸豐年間被突如其來高維度打擊給打蒙了,那麼在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確實給了清王朝一次機會,讓清王朝有機會開啟資本主義改革,但是觸及利益面太大,光緒和其黨臣資歷手段又太弱,結局可想而知。後邊所謂的開國會和立憲連清朝自己都不信,那就是鬧著玩兒了。

歷史當然沒有假設,不管清王朝採取什麼方法來挽救時局,他的封建統治體制決定了只會量變而不會產生質變,軍隊再多,戰艦再強,也不會改變被歷史車輪甩棄的命運。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這期間不是錯失了多少機會!而是失去了什麼!

1、政治上,它使中國損失了更多的主權和領土,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他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2、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他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使中國受到資本主義經濟的侵略性衝擊. 3、鴉片貿易合法化、華工出國及允許外國人前往內地傳教,都使中國的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4、外國公使駐京加強了對清政府的影響和控制. 5、英法聯軍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對滿清王朝刺激較大,開始痛定思痛,進行“洋務運動”. 6、 《北京條約》剛一簽字,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鎮壓內亂.


華嚴


變革的機會晚清政府一直不缺,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在中央以奕訢為首,地方上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就是以以“中體西用”的思想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一批軍事、民用工業,對外國資本有一定抵制作用,帶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建立了海軍,鞏固了國防;派出留學生,培養人才。然而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標誌著洋務運動失敗了,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這次運動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封建制度,所有的洋務派人物都是在這個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內心裡也根本不會也不情願觸碰封建制度的根基。洋務運動如果成功,也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所謂運動,本質上只是對封建社會的一種修補,洋務運動沒有能夠突破傳統的封建帝制模式,只是在鴉片戰爭結束後想盡力維護清朝的統治而已。

甲午戰敗後,1898年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的影響下準備維新運動,這個維新其實就是想象日本的明治維新一樣來一場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國家體制變為君主立憲制,這從根本上就觸碰了守舊派的利益,更何況守舊派的頭頭就是慈禧太后本人,所以戊戌六君子就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血濺菜市口。百日維新成為笑柄,光緒帝成為籠中鳥,水中花,最後還不明不白的死了。而維新派則是要剝奪清朝皇室的權力,要知道,就算是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也是一種議會和皇權的博弈,但是在中國,是永遠無法滿足的,更何況維新派只是紙上談兵。另外,當時歐美列強和正在崛起的日本也會壓制維新派,將其扼殺在搖籃中。

綜上所述,中國在那個時候需要的是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雖然這樣比較殘酷,犧牲的人比較多,但是事實證明,這個世界一直很殘酷,永遠都是弱肉強食,我很覺得慶幸,我們的先輩已經替我們掙來了如今這個比較穩定繁榮的時代。


稜鏡看點


以前對近代史的瞭解,僅限於歷史課本中的幾個大事件,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等,然而這些大事件的內部是怎樣的,特別是清廷與這些事件的發生之間的內部關聯是怎樣的,一無所知,似乎清廷就只是一個空殼,任列強宰割罷了。

然而,最近看書,才發現,其實清廷的抗爭並不能說是消極,除去道光年間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全國上下仍無覺醒、咸豐年間皇帝面臨中法聯軍西逃至避暑山莊、光緒年間西太后慈禧企圖以義和團運動作為民間支持清廷的幌子對抗維新變法,其餘的王公大臣倒是一腔熱血要變革中國。但直至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出現,之前的所有變法圖強都失敗了,例如洋務運動學習外國軍政、百日維新學習外國憲政等等。以前以為失敗的原因在於上層的清廷統治者們不願意切斷自身利益,因此有封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侷限性,然而最近才發現,更重要的阻礙在於全國上下民眾的矇昧。

為何?正如中山先生三民主義中的軍政、訓政、憲政三個階段之說,如若缺乏對民眾精神和思想、文化啟蒙的“訓政”過程,直接從軍政而至憲政,在中國是走不通的。你看洋務運動的軍政學習,百日維新的憲政學習,都失敗了,除卻封建官僚階層、民族資本主義階層的侷限性,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源於民眾的阻礙,老百姓並不覺得這些改革於他們而言跟以往的朝代變遷有何不同,並不覺得現在所遇到的千年未有之變局與幾千年來的朝代更替有何不同,民眾的眼光依然是往回看的,而且只看到一己之私的溫飽,只想著求個安穩能活下來,至於如何活、由誰來統治,是不關心的。因此,當變法圖強的一些舉措損害到自己的生計時(如科舉制的廢除讓從來只把當官作為一生追求的讀書人再無出路),民眾的反對意見甚至大過上層統治者。所以,孫中山先生所提及的實現三民主義的三個階段,“訓政”其實是必不可少的,民眾的啟蒙和支持,才能讓改革自下而上,才能更為徹底。可惜的是,辛亥革命推翻清廷之後,還來不及踐行這些思想,全國一下子沒有了主人,各地的軍閥互為割據,中山先生在這種割據中,更是看到了民眾啟蒙的重要性,因為全國上下都認為中國有現今被列強割據的局面,其原因全在於清廷,而把它推翻,便推翻了一大阻礙,中國應當會有另一番全新的局面,但現實並沒有給予這種想象中的結果。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社會制度,全國上下仍是矇昧的。

總而言之,晚清的中國,錯過了許多本可以平等和外國人交往的機會,也無可避免地要被迫接受以武力抗爭的方式來自我覺醒,而這種自我覺醒的道路,期間的曲折和付出的鮮血,在今天平和穩定的中國社會看來,是多麼地讓人惋惜,畢竟,曾經的我們,是那麼地愚昧。


愛發視頻的小夥


第一次錯失的機會就是鴉片戰爭,這次本有機會厚積薄發,變法圖強,可惜錯過了。

第二次是洋務運動,鴉片戰爭後部分有識之士開始尋找救國之路,可惜雖說變法 仍是披著資本主義,實則封建地主專制的腐敗絲毫未改,最終甲午戰敗一場空。

第三次是戊戌變法,本來有著光緒帝的加持,效法日本明治維新,極有可能成功,可惜信了康有為這個妄人,再加上光緒志大才疏,也失敗了。

最後一次是清末立憲,全國關注,全民盼望自強以強國,然而滿清政府的“皇族內閣”徹底打斷了通過變法強國的道路。

通過以上四次,有識之士最終認識的只有革命才能改變舊中國,只有推翻滿清才能走向自強復興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