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20年前平均壽命60歲,今天平均壽命75歲。未來平均壽命能不能提高到100歲?你怎麼看?

帥爺爺好健四清茶


有人說20年前平均壽命60歲,今天平均壽命75歲。未來平均壽命能不能提高到100歲?你怎麼看?

先說答案:幾乎可以說,絕無可能。

就目前的情形來看,還沒有跡象顯示人類有任何辦法甚至方向來解決自身的衰老問題,人類最大壽命似乎已經達到了極限,也沒有趨勢顯示人類有任何辦法解決慢性病的發生、進展和死亡問題。

目前,北歐、日本等國家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似乎已經無限接近了可以達到的最高極限水平。

因此,未來人類全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100歲可以說是不可能的。

除非,生命科學的發展出現跨越目前基本框架的飛躍。

當然,題主的提問中至少有兩個低級錯誤,首先需要加以澄清。

沒有人口平均壽命

人們談到壽命話題,總是說“平均壽命”如何如何。

事實上,人類幾乎沒法計算出人口的(算術)平均壽命。

目前使用的是一個人口隊列的平均預期壽命,指的是一個隊列人口按照當前各個年齡、各種原因的死亡率,推算出這個隊列人口 平均可能活到的平均年齡。

其中,最常用的是出生隊列平均預期壽命。比如,現在媒體都在說,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已經接近75歲,實際上說的是推算出的2019年出生的人口將平均可能活接近75年。

而實際上,這個隊列的人口還都剛出生不到一年,甚至很多還沒有出生。

可見,這個平均預期壽命反應的並不是人口的實際壽命,而是當前社會的發展水平對人類健康和死亡率的影響。

如果要計算這個隊列的平均壽命,必須要等到這個隊列所有人都死亡後。假設其中最大壽命的一個人活到110歲,那麼,需要等110年後才能計算出這個隊列人口的平均壽命。

“20年前平均壽命60歲,今天平均壽命75歲”,引用數據錯誤

左圖是我國1960年以來男(藍色)女(紅色)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變化曲線;右圖是我國(藍色)與亞洲(綠色)和東亞(紅色)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曲線。

圖中可以看出,我國與亞洲人口幾乎同步,在上世紀60、70年代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有一個快速躥升過程。

這是因為,二戰後,社會趨於穩定,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尤其是公共衛生尤其是疫苗的廣泛接種,和抗生素的使用,使得嬰幼兒、兒童的死亡率出現快速下降,從而拉動平均預期壽命的快速升高。

就是說,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60歲,早在40年前就已經達到,而不是20年前。

世界範圍內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增長乏力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升高趨勢已經大大減緩,呈現緩慢爬升態勢。

而在歐美(包括日本),這種緩慢攀升已經持續很多年。

比如,下圖就是我國與美國,與日本的比較。

就整個世界人口來說,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也呈現相同趨勢。

這種上升趨勢為什麼出現這麼嚴重的減緩?

這是因為,壽命的繼續升高已經從嬰幼兒和兒童死亡率的降低轉變成依賴老年人口慢性病死亡率的降低。

如上所述,目前人類對以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等慢性病,以及衰老,沒有,似乎也不可能有根本性突破和解決。

由衰老決定的人類最大壽命跡象似乎早就達到極限

即使解決了所有疾病造成的死亡,衰老問題不能解決,也註定人類必然有一個最大壽命極限。

而這個極限似乎早就已經達到。

瑞典,從16世紀中期開始高質量地收集國家人口數據,數據顯示最近150年來人口預期壽命一直在增長。

這種增長導致了大量老人活到100歲,甚至110歲。

世界上第一個經過驗證被公認的超級老人(110歲及以上)是Geert Adrians-Boomgaard,他於1899年去世,享年110歲零4個月。

第一位經過驗證的女性超級老人Margaret Ann Neve,於1903年去世,享年110歲10個月,並將這一記錄保持了23年之久。

下一位超級老人是Delina Filkins ,1928年逝世,享年113歲7個月。她的這一紀錄保持了超過半個世紀(達52年)。

目前最長壽紀錄保持者是法國女人Jeanne Calment(題圖),她於1997年8月4日去世,享年122歲5個月。

除了Jeanne Calment的122歲是一個例外(統計學上稱壞點),超級老人們最大壽命似乎維持在110歲多一點已經超過一個世紀。

因此,有學者堅定地認為,110~115歲這個平臺就是人類不可逾越的最大壽命極限。

比如,最近發表的一項有關1870年至1904年間瑞典出生的10955名百歲老人的研究顯示,110~115歲就是不可逾越的極限。

很多人動輒說人類壽命極限是150歲,200多歲,甚至宣稱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將會超過百歲,甚至超過200歲,純屬毫無根據的意淫。

有意思的是,這種口號喊得震天響的更多的是世界上的超級富豪們,比如馬雲們,比如孫正義們。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100歲,咋個意思?

為了便於理解,就以簡單的算數平均值來說,整個人口或者一個隊列人口平均年齡達到100歲,意味著有很大比例的人口必須活過110歲,120歲,甚至150歲。

因為,一個新生兒死亡,需要10位110歲超級老人才能把他的平均壽命值拉抬到100歲。

即使一位70歲老人死亡,也需要3位110歲超級老人才能把他拉抬到100歲。

就目前來說,甚至可以或不可預見的未來來說,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因為,人類似乎對無論衰老還是慢性病,幾乎一籌莫展。

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100歲,似乎只是永遠不可實現的美好願望、憧憬。


掙脫枷鎖的囚徒


古代,平均壽命27歲,隨著經濟發展,物質水平不斷提高。當然還有醫療水平提高,百姓健康意識增強,平均壽命在不斷增加,以前75歲,現在

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辦公室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稱截至2018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2.49億,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中國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國2018年人均預期壽命是77歲,但是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也就是說,居民大致有8年多的時間帶病生存。

隨著科技不斷進步,醫療衛生條件不停改善,超過100歲的老人越來越多。

甚至有科學家預測,在未來,人類攻克生命規律時,可能壽命沒有上限都可能。

這些病,讓壽命縮短,生活品質下降:

1

惡性腫瘤

隨著環境的不斷改變,誘發癌症的因素越來越多,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據2018年底美國癌症學會官方期刊發表的《2018年全球癌症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的 1800萬新增癌症病例及960萬癌症死亡病例中,我國新增病例數佔380.4萬例、死亡病例數佔229.6萬例。相比於其他國家,我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其中,肺癌、乳腺癌、胃癌、腸癌、肝癌位居前五,嚴重影響國人健康及生活質量。②

2

心腦血管疾病

作為常見的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仍處於上升趨勢,而中風更是成為導致國人死亡的首要原因。③

2019年4月,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組織編撰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在《中國循環雜誌》發表。報告指出,中國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處於上升階段。據推算,我國心血管病現患人數2.9億,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佔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

3

高血壓

據日前世界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發佈的《1990-2017年中國及其各省份死亡率、發病率和危險因素:2017 年全球疾病負擔系統分析》研究報告指出,高血壓已經成為當今國人4大健康風險之一。③

而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發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 年)》顯示,目前我國高血壓患者已有約2.7億人,且患病人數和患病率還在逐年攀升。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內科張宇清教授2019年5月20日在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高血壓可謂是從頭到腳傷全身,包括傷腦血管、傷眼底、傷心臟、傷腎臟,傷下肢。

首先,它對腦血管的影響尤為顯著。確診高血壓發生腦卒中的相對危險度是正常人的32倍,臨界高血壓也高達9倍。高血壓極易引發腦出血。其次,長期高血壓也傷腎,可導致腎小動脈硬化。如若腎功能減退,晚期則會出現尿毒症。此外,在心血管方面,它可導致高血壓急性左心衰、冠心病,心梗、甚至猝死等緊急的狀態。研究表明,40%-50%的心肌梗死與血壓升高有關。⑤

4

糖尿病

此外,糖尿病作為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由於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均不足四成,也嚴重影響著國人健康。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協調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國家癌症中心,組建核心專家團隊撰寫的《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顯示,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為9.7%,患者人數約1億。而糖尿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仍然有待提高,分別為36.1%、33.4%和30.6%。⑥

同時,糖尿病還會引起一系列的併發症。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內分泌科主任莫朝暉在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中指出,糖尿病時長期存在的高血糖,可導致各種組織,特別是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的慢性損害、功能障礙,甚至引發癌症。

這樣做,你可以高出預期壽命

1

戒菸限酒

煙、酒對於身體的危害已經是老生常談,因此戒菸、戒酒對於健康的益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7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第七份《世界衛生組織2019全球菸草流行報告》指出,無論什麼時候戒菸,都會對身體產生利好,而如果在30歲時戒菸,更是可以使預期壽命增加約10年之久。⑧

此外,關於酒的危害,世界衛生組織早把酒精列為了一級致癌物。而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也曾發文稱,喝酒直接導致了全球280萬人的死亡,而通過研究,最安全的飲酒量為0,也就是不飲酒才是對健康最有益的。

2

適量運動

適量運動對於身體健康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一項發表於Aging Cell雜誌的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是對抗衰老最好的選擇。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評估了84名男性和41名女性騎行人士(男性在6.5小時內可以騎行100公里,女性在5.5小時內可以騎行60公里),他們的年齡在55~79歲。結果發現,比起那些不經常運動的人群,這些騎行人士肌肉含量和力量沒有隨衰老而丟失,身體脂肪和膽固醇水平沒有增加,而且免疫系統和年輕人一樣強健。⑪

3

定期檢查身體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是預防疾病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謂“治未病”,就是需要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

除了常規的每年一次或半年一次的體檢外,一些特殊疾病的高危人群還需要進行定向、定期的檢查,如胃癌高危人群需做胃鏡檢查,腸癌高位人群做腸鏡檢查等。

4

不亂吃藥

很多人遇到一些自認為比較常見的疾病就會根據自己以往的經驗進行服藥,最常見的就是胃藥、感冒藥等。但其實大多數藥物並不建議自行服用,因為藥物服用不當,很可能不僅治不了病,還會對身體產生不必要的傷害,所以,如需用藥,建議到正規醫院就醫,根據醫生的指示,對症用藥。

5

保持心情愉悅、放鬆

日照市中醫醫院腫瘤科主任王海濱2019年1月29日在健康時報刊文中指出,情志是導致疾病的內因。學會適時放鬆緩解,負面及緊張情緒來的時候要及時控制、調節。

科學在進步,一切皆有可能。


泌尿男科楊博士


能。

人類壽命在不斷逼近100歲。

從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兩個方面努力。

1.提高生存率方面

從醫學發展為著力點,讓一些絕症變成不致死的慢性病是一個方向。

從保健醫學角度,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提高生存質量。

從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讓社會更加公平和幸福,從而提高人們的幸福感,更加努力提高生活質量。

2.降低死亡率

從全社會加強安全生產,提升生產進步角度,降低職業死亡率。

從交通科技水平提升,未來更多的無人駕駛等方面,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娛樂E觀察


β-煙酰胺單核苷酸能使我們活到120歲嗎?長壽是人類幾千年追求的慾望,幾千年來皇帝為了長壽廣請法師鍊金丹,哪一個成功了?不可否則從古代到現代,尤其是近70年來人類的壽命在不斷延長,解放初期國人平均壽命不足40歲,現已達到76歲左右,像上海等地女性平均壽命已達84歲,男性正近80歲接近日本的水平。為什麼呢?

1.醫務衛生事業的普遍發展:

(1)嬰兒死亡率配點明顯下降,顯著提高了平均壽命。(2)正逢抗生素誕生、發展、發達使感染性疾病(傷寒、霍亂、肺結核等傳染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3)戰亂造成青壯年死亡率大面積縮小、非正常死亡率下降。(4)解放後廣泛開展預防按種使傳染病導致兒童死亡率明顯下降。(5)隨著經濟的發展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引起的疾病和死亡下降。(6)從早期職工人人亨有的勞保制度、公費醫療、現在實行的醫保制度,儘管從看病不付錢到現在自己需要承擔部分(自費藥品、器械不算在內)幾乎人人享有醫療條件,有病早治也是延長壽命的基本保障。(7)經濟收入提高了,人的防病治病意識廣泛提高了,從體檢像雨後春筍般地發展(無論單位組織、福利性的、自已要求的),對早期發現疾病、及時治療是延長壽命的重要一環。(8)醫學科普知識的廣泛開展已使許多人從中受益,今後重心應放到如何防病,否則疾病會越治越多。(9)新藥開發和新的治療器械導致腫瘤治癒率、心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心臟病)、卒中這二個死亡率第一、第二位的死亡率明顯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那麼人的壽命會達到100歲、120歲、甚至有人認為可以活到150歲。這個延伸的底線在哪裡?是不少人關心的。即使是鋼鐵也有鏽蝕、老化、變性的那一天,何況由細胞組成的人體,疾病和衰老終久會剝奪人類的生命。長生不老是神話,生命的延長有可能但也有限度。好的生命質量遠比沒有生活質量的長壽更重要!

減少疾病導致自巳的生命縮短是硬道理。從排名前二位來預防是發病是根,是本。心血管疾病:從兒童青少年開始抓起:杜絕超重、肥胖並保持下去,增加戶外運動不少於1小時/天,不抽菸、可以在成年後減少高血壓、高甘油三酯血癥、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內源性為主,過高好在有他汀)和由此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產生但生的心腦血管疾病至少75%以上。腫瘤的預防首先是從小如何提高自己的勾手心理抗挫折能力和社會化能力,保持良好的心態,惡劣的情緒是癌症的高危因素。其次不吃含有高致癌的食物:醃製品、高溫油炸食品等,遠離菸酒。成年後定期體檢。

近十年來科學家們熱衷於研發長壽藥:β-煙酰胺單核苷酸。β-煙酰胺單核苷酸簡稱NMN,是人體數百種反應輔酶NAD+的前體。2013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的David Sinclair教授研究證實:β-煙酰胺單核苷酸可以顯著延長哺乳動物30%的壽命,更為神奇的是,服用β-煙酰胺單核苷酸的實驗組從60歲的年齡狀態逆轉到20歲年齡狀態;2016年進一步發現其可以修復DAN,這一功能甚至被美國遠航局用於保護宇航員,以減少宇宙射線對DNA的損傷。權威期刊《Science》《Cell》《Nature》從激活幹細胞、維持端粒長度角度奠定了其抗衰老集大成者的地位。今年3年美國貝勒醫學院Hisayuki Amano的研究團隊發現:β-煙酰胺單核苷酸可以維持端粒長度。而端粒被稱為壽命的"分子時鐘",是人類極限壽命是120歲的理論基礎。

哺乳類動物實驗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們返老還童的信心,人類也在試驗,不排除在人類身上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這個作用能像白鼠一樣不太可能。富人早在試用,我們耐心看結果吧,2018年11月15日基因港100噸NMN工廠在中意生態園舉行開工儀式,是世界上最 大的NMN工廠,價格一定會下降90%以上。但願5-10年後β-煙酰胺單核苷酸能在人類身上起到相似的作用。最後我還是要強調1.防病是長壽最重要的。2.生活質量遠高於生命延長!

2019.8.19


我想說點真話


看到這個題目很欣慰,不曉得小編你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我原工作的行政機關,從成立之日起到現在死了九人,其中:八十七歲一人、八十二歲一人丶七十一歲一人、六十九歲一人、六十歲一人、五十七歲一人、五十一歲一人、四十歲一人、三十二歲一人。怎麼算也算不出平均年令。


紅旗1097


好象一衣帶水的小🇯🇵日本人均壽命已達87年了,這與它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和無汙染環境保護🈶極大關係,日本人生活中多食海鮮魚類,平均每人年吃15O公斤魚,作菜時少油多蒸食,是關鍵,而且每日三攴吃的也少,國人一攴等同於它們一天的食量,再就是高度發達的醫療救治體系相當親民🈶利。中國人均已達到77歲已相當不易了,相信隨著科技水品的不斷提高,和生活飲食結構的變化,和醫療機構的不斷升級換代,和人民健康意識旳以識提高,人均壽命達到83歲可以做到,生活飲食習慣和多吃魚類,少油是關鍵約關健。






94310417小云


人的平均壽命100歲不是夢,一定能實現,就今天而言人沒生絕症,一般都活到八九十歲,我們這裡六七十歲的老人是一股打工群體,顯得很青春活力,過去我們把老人60歲稱六十大壽,如今我看九十歲才能用這個稱呼吧。隨著醫學的進步,人類的壽命頂峰絕對是個未知數。


用戶4751877314923


人的極限壽命可能在一百五十年,但我們可見的平均極限壽命可能在一百二十歲左右。為什麼呢?知道了人為什麼衰老和死亡,延長壽命的方向就清楚了。人必然要死正像人要生要成長一樣,用辨證法的觀念看,人出生和成長的動力正是人衰老和死亡的原因,這個動力就是高能和膽固酵類能促進激素分泌的物質,高能就意味著自由基的富裕,中年以前沒足夠的能量和保持激素的分泌,就會發育不良,但負作用就累積的,所以中年後,需求少了,自由基和膽固醇類物質就會起負作用,破壞正常的物質結構(如骨質和內臟等)或沉澱在循環供給系統的管壁上(阻礙正常循環導致比方高血壓冠心病腦溢血等),然後相互影響產生延伸反應如免疫系統功能降低,藥物毒害,綜合症等,導致衰老加速和死亡加快。知道了這些原因,自然就可以對症下藥,延緩衰老和死亡。當然,由於無法徹底改變內在的平衡變化,所以衰老和死亡是必然的。


用戶895246605595


六十歲退休,活到七十五歲!交了十五年的社保平均只領回自己的錢?


靜玄幻


我沒有察覺現在的壽命提升了多少,我們村以前80歲90歲甚至百歲老人都有,而且能下地幹活,現在食品安全環境汙染村裡面70歲的老人都很少了,而且得癌症各類絕症的五十歲左右的人越來越多,不知道說平均壽命提高到75這個數據是哪個專家或者哪個機構給出的結果,或者說只是統計了經濟發達地區而忽略了經濟欠發達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