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戰時曰本人以正合以奇勝打敗北洋水師,我們該如何破解?

矛和盾的較量


避戰是最好的選擇,集合主力依託港口陸地炮臺收縮防守,只要主力不失,日本就會顧忌,就不會有大動作,就必須提放 。當然會損失朝鮮藩屬,不過總比全軍覆沒丟了制海權要好,剩下慢慢來吧!海軍不是一日建成的,慢慢更新火炮船隻


無奈的見證者


在黃海海戰中,日本海軍分為本隊和第一遊擊隊兩個編隊,前後夾擊擊敗了北洋水師。不過日本的夾擊戰術只是臨時起意,並非特意安排,其中還鬧出了烏龍。而北洋水師失利主要還是是總體實力上的差距造成的,無從破解。

日本的兩面夾擊戰術只是臨時起意。

伊東祐亨讓本隊和第一遊擊隊分開,其本意只是因為第一遊擊隊的四艘防護巡洋艦航速較快,其中最快的“吉野”航速高達24節,最慢的“浪速”和“高千穗”航速也有18節。而本隊中除了裝甲巡洋艦“千代田”速度快一些外,其他各艦航速只有10-14節的樣子。如果所有軍艦一起行動,那麼將難以配合,所以乾脆分為兩個編隊。

實際上第一個想到可以讓第一遊擊隊繞到北洋水師後面,和本隊一起兩面夾擊北洋水師的是第一遊擊隊指揮官坪井航三,而且他這個想法是在重創了北洋水師右翼的“超勇”、“揚威”兩艦以後才產生的。但是在坪井航三下令第一遊擊隊右轉試圖繞到北洋水師背後時,卻看到旗艦“松島”升起了“第一遊擊隊回航”的信號旗。

伊東祐亨的本意是和坪井航三一樣,打算讓一遊繞到北洋水師之後。但是因為此時一遊已經開始右轉,坪井航三認為伊東祐亨是認為自己右轉的舉動不妥,要讓自己返回和本隊匯合,於是轉向180度,向本隊駛去。

於是伊東祐亨目瞪口呆的發現第一遊擊隊居然回來了,而且因為第一遊擊隊轉回以後在本隊外側,無法向北洋水師射擊,這直接導致日本海軍火力驟減。本隊遭到了北洋水師的痛擊,“比睿”、“西京丸”、“赤城”等幾艘弱艦一時岌岌可危。

乘坐“西京丸”觀戰的樺山資紀中將緊急發出“比睿、赤城危險”的信號,命令第一遊擊隊趕來增援,才讓“比睿”、“赤城”擺脫了危機。而伊東祐亨見第一遊擊隊返回,於是命本隊右轉,繞到北洋水師之後,和第一遊擊隊一起夾擊北洋水師。

所以日本的夾擊戰術,只是在戰鬥期間臨時起意,並非刻意安排。

而北洋水師面對這一戰術沒有破解方法。

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中失利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在1888年北洋水師成軍以後,清政府滿足現有成果,不再購買軍艦,導致日本海軍實力反超北洋水師所致。

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海軍總噸位達到了6萬多噸,而北洋水師則不過3萬多噸。日本海軍噸位兩倍於北洋水師。而在黃海海戰中,日本海軍參戰軍艦噸位也超過了北洋水師。加上日本海軍新式軍艦多,又配備有新式的速射炮,火力兇猛,這使得北洋水師在總體實力上不如日本海軍。

此外北洋水師所配備的炮彈威力不足,在海戰中對於日本軍艦的威脅不大。像樺山資紀乘坐的“西京丸”號輔助巡洋艦不過是一艘商船改造的軍艦,在中了4發305毫米炮彈、1發210毫米炮彈、2發150毫米炮彈、3發120毫米炮彈以後不過是輕傷。

應該說北洋水師在實力不如對方,自身攻擊力又有限的情況下,日本不管採取什麼戰術都難以取得勝利。加上日本的夾擊戰術只是臨時起意,北洋水師很難防範。

而且北洋水師的軍艦航速快的不多,除了防護巡洋艦“致遠”、“靖遠”航速可以達到18節外,只有魚雷巡洋艦“廣丙”的航速有17節,其他的都在15節以下。單純靠“致遠”等三軍艦顯然無法和第一遊擊隊匹敵。如果加入其它軍艦的話,那麼速度又無法跟上,還是無法牽制第一遊擊隊。

因此就北洋水師的現狀來說,即使未卜先知日本會採取夾擊戰術,將北洋水師也分成兩個編隊,也很難和日本艦隊抗衡,最終難逃失敗的命運。


不沉的經遠


“以正合,以奇勝”是源自《孫子兵法·勢篇》,原文是:“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講的其實就是用兵致勝的觀點。“以正合”的意思應該就是從主觀方面來說做好全面、充分的準備,修煉好內功。做到“以正合”很大程度上便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但要擊敗敵方,也需要一定的運氣。這種運氣許多時候就體現在出其不意的主動出擊上。

從“以正合”的角度來說:日本在甲午戰爭時無論從擁有的新式軍艦數量還是軍艦的性能都已經明顯超過了清廷北洋水師。誠然,1885年時的北洋水師的確達到了其實力巔峰。兩艘旗艦“鎮遠”和“定遠”排水量接近八千噸,主炮口徑、威力巨大。另外,北洋水師還擁有“致遠”、“濟遠”等十多艘鐵甲艦,實力在當時可謂是獨步亞洲。北洋水師的旗艦訪問日本,甚至可以嚇得日本平民都拿其來哄小孩,使之不敢啼哭。然而,我們也要看到:1885-1895的十年間,安於現狀的清廷再也沒有花錢採購過一艘西方新式軍艦,就連軍艦必須用到的炮彈也採購甚少,高爆彈甚至就完全沒有采購。而日本這邊卻是臥薪嚐膽、全民節衣縮食整軍備戰。明治天皇的皇后都捐出了自己的嫁妝首飾湊錢,用以購買吉野號快速巡洋艦(原本英國供應商是打算將此艦賣給清廷)。因此,十年的時間內,北洋水師不僅是裝備優勢逐漸消弭,甚至連訓練的彈藥也無法保證,直接導致了部隊戰鬥力的下降。從這個角度,日本完全可以說是做到“以正合”了。

從“以奇勝”的角度來說:日軍在北洋水師護送完登錄朝鮮的陸軍返回的航線上突然出現,打了北洋水師一個措手不及。可以說,一支有備而來、枕戈待旦的軍隊突然出現在準備不足且彈藥奇缺的北洋艦隊面前可謂是狼入群羊,我方將士一時肯定難以抵擋。從近些年的考古發現來看,北洋水師的火炮也曾多次準確集中了多艘日本軍艦。但由於高爆彈的缺乏,日本聯合艦隊受傷的軍艦多,卻沒有一艘能夠被擊沉。日軍方面,不僅是各類彈藥齊全,為了獲勝,甚至連技術並不成熟但殺傷力巨大的“下瀨炸藥”都用上了(這個“下瀨炸藥”製成的炮彈如果發生顛簸或保存、運輸不善是很容易發生自爆的)。因此,可以看出:日軍為了獲勝不僅是充分製造了攻擊發起的突然性,同時也在用賭徒式的方式進行攻擊,“以奇勝”的手段可謂也是彰顯得淋漓盡致了。


子夜羌笛


中日甲午海戰打破了中國民族復興的追求,也是日本實現工業化的轉折點。

在1894年朝鮮半島戰爭已經開始,黃海海戰已經發生,正好也是慈禧的六十大壽,慈禧竟然為了辦壽宴清政府高層支持主和,清軍戰爭準備不足,上下都沒有足夠的重視,但是當時的日本明治維新,國家氣象一新,上至日本天皇下至百姓都是憋足了勁進行國家建設,當時北洋海軍號稱亞洲第一艦隊,日本自然不敢掉以輕心,清朝購買軍艦的銀兩被慈禧辦壽宴挪用,日本卻在大力發展海軍,中國退購的軍艦被日本買走!

當時北洋水師也是號稱亞洲第一的,日本對戰爭不僅準備充分,且上下一心,這種情況下日本還用了偷襲,偷襲是日本人的專項,甲午海戰打的不可謂不壯烈,受重傷的致遠艦直接朝著吉野號撞過去,可惜沒有成功,即使將士用命,但是和上下一心,戰爭準備準備充分的日本海軍相比還是失了天時地利人和,慈禧的主和與干擾葬送了北洋海軍最後的希望。其餘軍艦居然被日本殲滅在港口!這是奇恥大辱!

甲午戰爭之後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從中國獲得2.3億兩白銀,相當於日本十幾年年的財政收入,中國的賠款加速了日本的工業化,甲午戰敗前很多大臣是看不起日本的,中華民族這次被打醒了,也斷送了中國的復興之路。從此工業化日本對農業中國差距越拉越大。2010年才超越日本!

日本對中國的優勢就是工業化的優勢,現在的中國已經實現工業化,日本對中國永遠失去了優勢,再戰不是日本滅國之戰也是日本海軍全軍覆沒之時,短暫的超越就讓日本給中國帶來深重災難,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陰狠毒辣,鎮遠艦船錨在日本公園展示羞辱中國,我們要銘記歷史,血海深仇不能忘!





玉麒麟20190000000000


甲午海戰戰敗本不是事,對於兩國全面戰爭來說,局部失利勝敗乃兵家常事,千不該萬不該的是一次戰鬥失利後清政府主觀上失去鬥志,蹩腳議和,慈禧太后真應了頭髮長見識短的俗說說了。

如果清庭能夠在甲午戰敗後堅定反擊,動員各府起兵抗日,未必就能使八國聯軍形成,說白了是利益群體出賣了四萬萬八千萬人的利益,把自己的享樂榮華當成了第一大事,終歸失去國統,群雄四起。

當然有當時社會進程所限,百姓對當時國家概念認識有誤,但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完全可以組織動員得起來,該做的不做,死也活該!

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明確了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這樣就從形制上明確了國人的義務責任,我們團結共建,我們同仇敵慨,我們將不可阻擋。


硃紅傑490


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的慘敗,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的政治認同感:敗給小日本(自己曾經的學生),比敗給西方蠻夷們更加的可恥,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雷鳴閃電波爾卡


漢民與滿清結怨導致清朝亡國,腐敗亡國是一個藉口,歷史上沒有那一個朝代不是腐敗的


縱橫古今


這是日本所有的家底,只能拼命,勝則有希望,敗則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翻身,這就不難理解日本用上各種手段。


彭氏建材249


破解個錘子,他那準備士氣設備維修物資存儲,戰略計劃戰術應用配合,亂的像馬?還多虧儒有以死報國之說。不然一戰玩完。全體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