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清時:真氣無法儀器測量,實際是量子力學現象,量子糾纏狀態

三、意識是量子物理現象

意識很可能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為什麼這麼說呢?比如你面前出現了一朵花,這時有兩種可能的狀態:

朱清時:真氣無法儀器測量,實際是量子力學現象,量子糾纏狀態


一個沒有任何分別心的人,“對境無心”,看花不是花,此時他的意識處於自由的狀態,他沒看到花是不是紅的,好不好看,他看它並不是花,他根本就不動念頭。

這種狀態是南老師在《人生的起點和終站》中講的“昭昭靈靈,一靈不昧,清清楚楚,沒有妄想沒有雜念”,就是一念不生,你無論看到什麼東西,你都不生念頭,這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在唐代張拙的詩中寫道“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一念不生的境界就是看到一個物體,不生任何念頭,對境無心。

所以看花不是花,這時候意識處於很自由的狀態。這個自由狀態與剛才所說量子力學的詭異現象怎麼可以比較起來呢?就是電子這些東西,在你沒有測量的時候,它處處都存在,也處處不存在,一旦你測量,電子就有個固定狀態出來了。

意識也是這樣,如果你看到這朵花,一下子動念頭了,動念頭實質上就是作了測量。你用鼻子作了測量發現是香的,你眼睛進行測量發現是紅色的而且美麗,你動意念去測量它,發現它很令人愉快。於是這些測量的結果,也就是念頭的結果,一下子使你產生了進一步的念頭:這是一朵玫瑰花,就認出它來了。

人意識的發動的過程實際上是通過動念進行測量,然後產生念頭。這時候念頭產生出來了,實質是通過測量得出的幾個我們製造出來的概念。這時意識不再自由,它突然坍塌到一個概念“玫瑰花”上。因此是念頭產生了“客觀”,念頭就是測量,客觀世界是一系列複雜念頭造成的。

所以我們說人的念頭和量子力學的測量很類似,意識在不測量的時候是空空靈靈的、清清楚楚的、沒有產生任何妄想雜念、是對境無心的,看花不是花。但是一旦你產生念頭了,對它進行測量了,於是花就固定為一種形態而跳出來了,你就認出它是花了。這就是人的意識。這就是意識和量子力學測量的類似之處。

說得更深一步,《楞嚴經》講“性覺必明,妄為明覺”,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解釋是我根據南老師所講的筆記歸納的:宇宙本體如來藏本是清淨本然,元自靈明,因為明極了,而忽生妄念,想看看自己是什麼樣,就動了念頭了,就發生照明感覺的作用。這個後天妄動的感覺照明,就形成有所為的動用。

這個有所為的妄動生變動,就形成了物質世界。這就是說,整個物質世界的產生,實際上在意識形成之初,宇宙本體本來是清淨本然的,一旦動了念頭想去看它了,這念頭就是一種測量,一下子就使這個“清淨本然”變成一種確定的狀態,這樣就生成為物質世界了。《楞嚴經》最早、最清楚地把意識和測量的關係說出來了。

下面我們再來比較一下,佛學和量子力學對物質和意識測量之間關係的闡述。

量子物理嚴格的實驗已經證明了:基本粒子在沒有觀測的時候是沒有確定的狀態的。佛學中的意識是:意識的本體是“一念不生”的境界,處於這種境界的人,面對所有事物都對境無心,這時意識處於不確定狀態,不住相。

如來的法身其實不在任何具體的空間,不住相,又存在於任何地方;不在某處又存在於任何一處。人的意念也是不住相,沒有任何具體的色相。

在量子物理中,這種沒有確定的狀態,一被觀測,也就是人的意識一參與,基本粒子的波函數就開始坍縮了,電子就會出現在個確定的位置,就出現某種客觀實在,所以客觀實在產生於意識參與的測量。

在量子力學中,物質是由測量而產生的,而起心動念的實質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一種測量。起心動念的時候意識本身就不再自由了,它突然就坍縮到個具體的概念之上了。這就是科學與佛學的比較。

作這個比較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大家理解,為什麼現在我們要開始把意識現象當作是一種量子力學現象來看待了。把意識當作量子力學現象看待,這個時候的意識就是量子意識,量子意識是現在科學發展的一個新的前沿,已經有很多人在研究它。

四、量子意識

這一部分介紹現在世界上的科學家研究量子意識達到什麼水平了。這些材料取自於《科技日報》上一篇大文章,標題是《物理學和數學能完整描述真實嗎——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論辯量子意識》(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4524558.html),其中介紹世界上對量子意識的研究。

科學家們現在已經開始認識到了,意識是種量子力學現象。這點可能與我前面講的這些東西有關:意識像量子力學的現象,意識的念頭像量子力學的測量。人的意識過去一直都沒有搞清楚,包括中醫經絡學說講的“氣”,“真氣循環”。

“氣”用任何實驗方法都沒有找到。很可能意識或是“真氣”這種東西,實際上是量子力學現象,用經典物理學的電學、磁學及力學方法去測量,是測量不出來的。量子力學現象的一個主要狀態,就是剛才說的量子糾纏。

大腦中有海量的電子,它們處於複雜的糾纏狀態。意識就是大腦中這些處於糾纏狀態的電子在週期性的坍縮中間產生出來的。這些電子不斷坍縮又不斷被大腦以某種方式使之重新處於糾纏態。

這就是現在量子意識的一種基本觀念。這個假說在解釋大腦的功能方面已經開始有一些地位了,形成了量子意識現象的基礎。

目前關於量子意識的理論有好幾種,這裡介紹影響最大的:英國劍橋大學的教授彭羅斯(Roger Penrose)和美國一位教授哈梅羅夫(Stuart Hameroff)他倆創立的理論。彭羅斯曾和霍金合作發現了黑洞的各種特徵,是現代頂級的物理學家。他寫了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皇帝新腦》,不知大家看了這本書沒有,現在到書店去還找得著。

他這本書就是研究意識,他認為人的大腦有一點是現在的計算機和機器人做不到的,就是人的大腦有直覺。計算機和機器人都是邏輯運算,所以它不能產生直覺。直覺這種現象,彭羅斯認為只能是量子系統才能夠產生。

所以,彭羅斯和哈梅羅夫就認為,在人的大腦神經元裡有一種細胞骨架蛋白,是由一些微管組成的,這些微管有很多聚合單元等等,微管控制細胞生長和神經細胞傳輸,每個微管裡都含有很多電子,這些電子之間距離很近,所以都可以處於量子糾纏的狀態。在坍縮的時候,也就是進行觀測的時候,起心動念開始觀測的時候,在大腦神經裡,就相當於海量的糾纏態的電子坍縮一次,一旦坍縮,就產生了念頭。

如果按照他們的理論,腦細胞裡存在著大量的糾纏態的電子,那就不可避免地有量子隱性傳輸存在,因為宇宙中的電子和大腦中的電子都來源於“大爆炸”,是可能糾纏在一起的,一旦糾纏,信息傳輸就能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地隱性傳輸了。

按照彭羅斯和哈梅羅夫的理論,我們的大腦中真是存在海量的糾纏態電子的話,而且我們的意識是這些糾纏態電子坍縮而產生的,那麼意識就不光是存在於我們的大腦神經系統細胞之中,不只是大腦神經細胞的交互,而且也形成在宇宙之中,因為宇宙中不同地方的電子可能是糾纏在一起的。

這樣一來,人的意識不僅存在於大腦之中,也存在於宇宙之中,在宇宙的哪個地方不確定。量子糾纏告訴我們,一定有個地方存在著人的意識,這是量子糾纏的結論。如果人的意識不光存在於大腦之中,也通過糾纏而存在於宇宙某處,那麼在人死亡的時候,意識就可能離開你的身體,完全進入到宇宙中去。

所以他們認為有些人的瀕死體驗,實際上是大腦中的量子信息所致。在這個時候,心臟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微管失去了量子狀態,而大腦中的量子信息並沒有被破壞,它只是被幹擾驅散到宇宙中去了。

如果一個人死後復生,甦醒過來,量子信息又回到他的大腦中去,此時他會驚訝地說:“我經歷了一次瀕死的經驗。”如果這位患者沒有死而復生,最終死亡之後量子信息將離開身體,從而可能被模糊地鑑別為靈魂。

所以,彭羅斯和哈梅羅夫就認為,如果是用量子信息的方法來解釋,說人的大腦意識真是產生於量子信息的狀態,有量子糾纏存在的話,那麼人體的信息是不會消滅的,只會回到宇宙的某一處。

他們認為人體的這種信息可以模模糊糊地定義為靈魂。不是和大家說的那個靈魂一模一樣,但是它的狀態與我們過去說的靈魂非常類似。

以上的這些是彭羅斯和哈梅羅夫的理論,現在的科學家正在開始進行大量的實驗,來驗證人的大腦中是否存在量子糾纏態的電子。已經有一批實驗做出來了。

2003年到2009年之間,有個叫康特的人做了一系列實驗,他證明了人的精神也就是意識狀態,存在著量子糾纏的現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認為他們發現了生物系統量子相干現象的證據,相干是糾纏的一種。他們認為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就是表現出了量子計算的能力,量子計算就是量子糾纏的一種運用,所以量子糾纏在大腦中是存在的。

2010年,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他們發現在歐洲有種鳥,叫歐洲知更鳥(European robins),這種鳥是候鳥,它們飛得很高,但是每次找路都找得很準確。

他們發現在這種鳥的眼睛中有一個基於量子糾纏態的指南針,所以它們能用量子糾纏態的指南針來感知地球磁場很微弱的變化,來指導它們的飛行。因此如果鳥的感知系統使用了量子糾纏的話,那麼人的系統中自然就有可能存在量子糾纏了。

總之,關於量子意識理論的實驗仍正在進行之中,目前還很難下結論。但是毫無疑問,物理學已經從任何事物都是“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方向往佛學的境界上又靠近一步了。世界上可能存在著類似靈魂的東西,它在人生結束之後不死,只是回到宇宙中的某個地方去了。這種觀念跟唯識的根本-阿賴耶識學說是相一致的。

好,我現在就結束我的演講。謝謝大家。請大家指正。

主持人:下面我們有一段時間,可以給現場的來賓提問。

問:我問個問題,譬如說我們想念一個親人,在我們人生經驗中,你想念他,對方是會有感覺的,這當然是所謂唯心的。但事實上我想,每個人在人生中或多或少的確會有這種現象。這種現象怎麼用量子意識來解釋呢?

答:對這個領域,人類一直很感興趣,但是沒有深入去研究,原因就在於自然科學一直認為這種感應是迷信。

問:另外一個問題。以前澳洲有個故事說,因為澳洲很大,有一個土著人與父母親相距三千公里,但是父母親死的時候,子女在三千公里以外能馬上感覺到。這種問題和量子糾纏的理論是不是有關,可不可以用這個來解釋?

答:是,如果人的意識確實產生於人體中海量電子糾纏的話,這些都可以解釋。這個糾纏不會只停留在你的身體之中,它停留在宇宙任何地方,而且你的信息也不在於你的身體之中,而是在宇宙的其他地方都會瞬間傳播。這就可以解釋這種現象了。

問:倒過來再問一個更貼近我們自己的問題,像諸葛亮講的“寧靜致遠”,這是我們很多人從小就學到的,能否用量子理論來解釋“寧靜致遠”呢?

答:這就如我最先說的,在甚深禪定狀態,人的認知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因為就像超導體一樣,你大腦中的噪音降為零了,這時大腦中通過的意識流就會極為強大,就會走得很遠、走得很深。

問:是,這樣就如我們現代人所謂的提高決策質量,要能讓人寧靜下來,那麼禪定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工夫了。

答:是,禪定,我覺得是中國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包括像《達摩禪經》這類經典。我在二十世紀初,看到美國科學院院刊上,美國一群科學家,他們測藏傳佛教高僧的大腦成像,發現他們的禪定修行提高了大腦的能力,而且大腦已經和普通人不一樣了。

但他們實驗最大的致命問題在哪呢,他用的觀測對象是同一批人,不知道他們天生大腦就和別人不一樣呢,還是原來一樣,禪定修煉後來變得不一樣的。所以這個實驗要做好,一定要有個禪定修煉的方法,讓做實驗的對象,剛開始和大家一樣,然後通過禪定修煉,逐步地觀察他們的大腦改變,這樣才有說服力。

人類文化中最寶貴的遺產之一就是這個禪定方法。如果禪定方法規範化了,能夠普遍推廣了,能夠進入科學實驗了,我相信會引起自然科學的很大的變化。

問:朱校長,這種實驗如果能夠變成您剛才講的這樣,有一套可測的、令人信服的東西,那麼禪定工夫大家就搶著要學了。

答:對。謝謝!

問:朱教授您好!我有個問題,就是藏傳佛教裡面的蓮花生大士,他是騎著白馬騰空示現入涅盤的,這跟量子的糾纏態有什麼樣的關聯?也就是未來的科學能否實現剛才所說的量子信息的傳輸?以後未來科學能否發展並驗證佛法的這個現象?謝謝。

答:你剛才說蓮花生大士騎白馬涅盤,這是用一種形象來召喚大家,並不是必然的。按照佛法,佛的法身是無處不在又無處在,它是沒有形象的,你一旦看到白馬,看到這些就已經不是實相了,不是它的真實狀態了。

如果他示現了這個白馬,他肯定是為了要引導眾生相信佛法而變出的一種幻象,並不是佛學本來究竟的說法,佛學不是說一定要有個具體的形象,一旦住相了,就不是佛法了。

問:我們的精神跟物質可以分開,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壞了,精神還存在。那麼我們的精神是否還可以回到我們的身體上來,如果意識回來了,它怎樣回到我的身體中來,怎樣指揮我這一堆亂七八糟的思想?

答:你這是很深入的問題了,現在科學還遠遠沒有到這一步,科學只是模模糊糊地發現,意識是可以離開身體回到宇宙的某處去的,但回來之後它怎麼發揮作用,這個可能還要大量的研究。過去一千年人類對科學知識的發現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想可能不用一千年,我們就能把這些問題搞清楚。謝謝!

問:朱校長您好!您在剛開始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結論,意識是規避不了的,是科學最基礎的東西。我想問一下,您下一步的研究,是不是可以把結論再提升一步歸納到“一切唯心造”。

我是學文科的,不知道量子力學太多太深入的東西,但是您今天講的量子的幾個狀態:迭加態、單體迭加態、多體迭加態、量子糾纏。在這些狀態中您講到的,是什麼使它坍縮,就是加入了意識。意識所產生的觀察與測量是不是一種力?既然是量子力學,那肯定有個力在裡面。那麼最初推動促成物質世界的我們的觀察,產生了那麼多變化的東西,這最初的東西是不是意識?您的結論說,意識是規避不了的。我想不僅僅是規避不了的,而是“一切唯心造”,是這樣嗎?

答:“一切唯心造”是佛法的一個基本結論,但是現在量子物理的研究只是初步,初步的程度是:當你沒有意識的時候,整個客觀世界都處於一種不確定的狀態之中,一旦意識參與進去了,它再迅速地突變,突變成一種確定的狀態呈現出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物質世界確實是意識參與的結果,也就是“唯心造”。

這有個很著名的故事:愛因斯坦就是個反對量子力學的人,有一天他朋友來了,陪他在外邊散步,看到了月亮。他問朋友:你是否真相信,月亮在沒有人看它之前就不存在呢?他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那麼月亮在沒有任何人觀測之前,在人類產生之前,它是沒有確定的狀態的,這就是量子力學的結論。

也就是說,整個世界也都這樣,一旦有了意識,才可能有確定的狀態出現。但這個問題太大了,究竟怎麼理解,物理學還遠遠沒有走到這一步。我想,把心和意識掛鉤起來,佛說“一切唯心造”,而在量子力學看來,一切是意識產生的結果,那這個意思就比較接近了。好,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