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的報復性消費是什麼?

柔情自在


所謂報復性消費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被持續壓抑的物質或精神需求通過一個時間點以某種方式進行集中釋放的表現形式。

從字面意義上,可以分成兩部分去理解:報復性和消費。說到報復性,很多人可能會以敵對或者仇視的態度去理解,其實這樣的理解並不合理,因為我們沒有慎重考慮到語言環境的問題。這種報復不是針對別人,去傷害別人,而很多的是針對自己,讓自己長時間被壓抑的慾望得到釋放,滿足個人一直沒有實現的願望的一種行動。比如武漢封城好長時間了,人們幾個月都沒有出門,很多人都渴望從前自由上街吃熱乾麵的日子,現在特別想吃熱乾麵,後來管控解除,允許出門,餐飲也可以正常營業了,這種被壓抑的渴望終於要得到彌補了,於是等餐飲店開門營業,就一口氣吃了兩碗。如果是平時,吃半碗就夠了,因為好久沒吃,所以就多吃了。這就屬於典型的報復性行為,這種行為並沒有傷害別人,只針對自己。

其次就說消費,如果這種報復性是帶人身攻擊性的,或者是惡意的,那肯定是違法的,是不被允許的,但事實並非如此。這種報復性是以消費的形式表現出來,是合情合理的。消費,是以付出一定的酬勞來換取對方擁有的某種物質或者服務的過程。我們報復性的吃了兩碗熱乾麵,但是通過怎樣一種形式得到了兩碗麵呢?是通過給錢換來的,這是交易,也是消費。好久沒有看電影,疫情結束後,一天看了三場電影,通過花錢,雖沒有得到實質上的東西,但帶給自己精神上的愉悅,這些都是消費的表現形態。

報復性消費,歸根結底是因為疫情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而誕生的,雖然只針對自己,也應該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切勿盲目消費,這種消費形式並不具備持續性,隨著疫情逐步消散,人們日常生活恢復到正常的節奏,報復性消費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希望以上回答能有所幫助!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佑來說事


報復性消費指消費者階段性的消費慾望被壓制,一旦該壓制因素消失,消費者在實施補償性消費的同時,出現非理性的、無節制的消費行為。

報復性消費和爆發性消費的區別在於,報復性消費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其消費行為沒有目的性、不必要的消費。而爆發性消費往往是大環境所致帶來的被迫的無法消費。

比如:有些女性在和親密的人吵架之後,瘋狂的購物,不管物品是否需要,統統加入購物車,其行為沒有經過大腦,這就是報復性消費。

而今年疫情壓制,很多人的旅遊、聚餐計劃等被迫取消,疫情過後補償性滿足完成之前的計劃,消費潛力一下迸發出來就是爆發的行為。

比如:我有兩個朋友,本計劃在年前換車,但是疫情環境下,沒法去4S店試駕體驗,且4S店有沒有辦法安排自駕,這不本週末才準備去試駕提車,這就是爆發性消費。

這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的消費行為的無計劃、隨機、情緒性消費行為,後者明顯具有事前計劃,理性,只是暫時性壓制。

鏈接,近期各地推出的消費券,就屬於爆發性消費:

3月2日,山東濟南推出了2000萬元文旅消費券,主要針對景區、旅行社、影劇院、演藝場所、書店等文旅類型的消費。
3月13日,浙江寧波宣佈發放1億元文化旅遊惠民消費券;同時還將推出健身消費券,市民憑券可免費使用場館場地設施健身。
3月13日,江蘇南京推出了3.18億元消費券,包括餐飲、體育、圖書、信息等七大類,面值根據不同類型按每份100元或50元設定。
3月27日,浙江杭州陸續向全體在杭人員發放16.8億元消費券……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何為報復性消費, 新冠疫情過去,會不會迎來報復性消費的高潮,值得深思。

首先,何為報復性消費? 一句話解釋就是之前你捨不得花錢,某個特殊事件讓你意識到:人生短暫且無常,趁活著時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買的買、該用的用、該玩的玩,來宣洩壓抑已久的情緒,讓自己的心理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

在這種情緒引導下,你的觀點是:不花錢都對不起自己,人活著要及時行樂,別等到將來想花時可能已經沒機會了。

說個身邊的案例,2003年非典前,有個鄰居大哥平時省吃儉用,省不得旅遊,省不得買新衣,總想著多攢點錢,留給自己的小孩。非典期間大家都宅在家裡,哪也不敢去。非典結束後,大哥像換了一個人一樣,不僅給自己和夫人報名參加了東南亞7日遊,還給自己和家人都各買了兩身品牌衣服,經常去餐廳搓一頓。問他為何之前和之後判若兩人,他只說了一句話:人生苦短,在有限的生命裡要獲得儘量精彩,別給自己留遺憾。

不過此時非彼時,也有一些專家認為此次疫情過後,不太可能迎來報復性消費,原因很簡單,實體經濟受到了眾創,很多企業和個人都蒙受了很大損失,對於個人來講,沒有太多閒錢供你報復性消費,畢竟生活還得繼續著。

我想,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無論你是否會進行報復性消費,那的確都是你的自由和權力,但還是要奉勸一局:凡事要量力而行。



鄒志英財經


以報復他人以及報復社會為目的的消費行為的總稱吧!這是比較邊緣的題目和思考了!這種行為一般帶有敵對色彩,或者具有利益相關性的扼制行為。一般的說來這裡的行為本身具有法律民權的許可,具有報復他人的心理的主動消費的心理。如現在疫情期間,動用資金購買防疫物資,這樣就有可能犯法!如就餐就剩一份了這道菜了,本來可以點別的,可是和別人較勁必須要這道菜,使得後面的就餐者得不到。還有以報復家人,消耗自己的身心,這也是一種消費。

賭氣以體現自己的消費能力而消費的行為。

以逆反心理為指導的消費行為。。

以不多他人消費權益的消費行為。

以報復他人為目的增加他人的過分勞動。

以佔用時空位置為目的的拖延消費。

等等一切報復性理念作祟的行為吧!

說這些,也有和情合理性。。不過有點彆扭😄😄一般人不太為之。


聖劍17


說實話,我身邊人所謂的“報復性消費”其實超乎了你們的想象,因為他們都在存錢,和努力學習,和這幾個字正好截然相反。我本身也是今年疫情期間投資了自己的大腦,報了一堂2萬元的新電商課程精英課程,相比之前報復性消費的買買買,昇華了,因為覺得虧欠自己大腦太多,[捂臉]消費和存錢,都是自我的一種肯定,所以在這裡我提醒大家,不要被這幾個字的字面意思帶跑,正反的兩個極端,報復也要“報復”在自己的身上,[可愛]使勁消費成長自己的大腦和技能![祈禱]



旺牛趙佳


報復性消費是在傳統商業語境中出現的名詞,基本含義是在一個局部區域,因為信息不對稱,在較短時間突發性意外事件之後引發的強烈反彈消費行為。


投資名利場


有人一次下單77杯奶茶,有人一次點了“一本兒”烤肉,海底撈恢復營業首日線上排號爆滿……疫情還沒結束,報復性消費已經來了?

很多人表示:“我以為我會報復,但是我沒有money(錢)。”“報復不報復的,我心裡沒數嗎?”

對於報復性消費,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建議,消費者應樹立“消費是為了滿足現實需求”的觀念,“消費者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去購買最合適的那款商品。消費過程中,自己要有主見,儘量避免盲目地隨大流、追風頭,杜絕與他人攀比。”

  消費穩增長的同時還要引導消費者理性消費。付一夫坦言,這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重點應當加大對消費者的宣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理性消費觀念,並加強輿論媒體等社會監督,強化對產品質量與商家經營行為的監管,以引導商家規範經營、誠信促銷,同時還應完善消費者保護法等法律規範,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朝陽旺牛助理點點


打個比方,如果平時消費指數是100,在疫情期間人們減少出門,少消費,指數降到20,疫情過後,人們瞬間回覆正常消費,甚至因太久沒消費而產生情緒衝動消費,短時間內指數就可能漲到150-200。與之前產生較大變幅,這現象可稱為報復性消費。


股票小賺


經此一疫,只會更理性消費,重新考慮家庭資產與現金配比,各方鼓吹預測的報復性消費在我這兒一頓好友聚餐、一身新衣服就打發了。


喵嗚喵愛吃魚


瘋狂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