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梁爽

理性天蠍

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

點燃你自律的心


最近噹噹有個影響力作家評選,我有幸成為候選人之一。之前主編通知我參加活動時,我內心充滿掙扎。

活動須知上,希望作者能錄一份口播,我拒絕了,上交照片已是我跨出舒適圈半步,再大我就不跨了。

我覺得自己就是個寫作愛好者,只想通過文字和讀者打交道。

出書是寫作者的願望,但宣傳中往往希望我十八般武藝都會,上得了直播,錄得了口播,可有些事情不願意做也不擅長做。

這幾年來,有個疑惑經常困擾我,人要不要積極跨出舒適圈,由此,我在腦裡舉辦過一場辯論賽。

正方辯友:

這兩三年我過很舒適,背後就是我一次次跳出舒適圈換來的。

大學拎包去義烏實習,畢業拎包去深圳闖蕩,忙碌生活過夠了,切換成輕鬆生活,換個節奏慢的城市享受了一段時間,擔心喪失競爭力,又開始業餘寫作。

反方辯友:

你的舒適圈,根本不是固定的。

很多人給自己貼個“社交恐懼”的標籤,這人說話不好聽,下次少聊天;那個工作不適應,乾脆不做了。

太寵著自己,太慣著自己,只待在舒適圈裡,那麼你的舒適圈會逐漸萎縮,你也會逐步退化。

最後得出折中方案,人進入舒適圈後,先舒服段時間,當覺得日子也沒那麼舒適後,再穩中求進地擴大舒適圈。

擴大的最佳打開方式就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具體怎麼操作?我的經驗如下。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確定舒適圈的圓心

我的電腦開機照片,對我有激勵意義,是張眼裡有人影的企鵝照。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看到照片,出於好奇,我去了解攝影師背後的故事。

攝影師顧瑩,曾是前中國滑翔傘國家隊隊員,四次獲得全國滑翔傘女子冠軍。

後來她滑翔時意外受傷,休養期偶然拍到珍稀鳥類,就從拍鳥類開始,成為野生動物攝影師。

我曾納悶過滑翔傘運動員和野生動物攝影師的行業跨度太大,原來顧瑩父母都是空軍,她從小喜歡像鳥一樣在空中自在翱翔的感覺。

自己能飛時自己飛,不能飛後定格下鳥兒飛。

在我看來,顧瑩舒適圈的圓心,大概是飛翔,甚至可以延伸到渴望自由或熱愛自然。

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給人提供的選項繁雜,很多人成為斜槓青年,既有副業剛需,還能釋放潛能。

可看到有人擁有七八個斜槓身份,而且身份彼此之間,沒有某一兩種核心技能做串聯,很容易讓人質疑這個人每個斜槓的專業能力。

我贊同馬東的這個說法:

斜槓不是加法,不是一些半吊子的能力湊在一起,就變得很強了;而是你最強的能力,在不同場合的應用,才叫做“斜槓”,“斜杆”是“單槓”的自然結果,前提是你的“單槓”一定要夠強。

每個人精力和時間有限,人生有些階段需要做加法,但更需要沉澱之後做減法。

根據你最擅長,或最熱愛,或覺得最有意義的,找到舒適圈的圓心後,然後圍繞圓心轟轟烈烈地展開舒適圈。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用專業鞏固舒適圈

還以顧瑩為例:

為了拍攝高原特有鳥種“紅胸角雉”等珍禽,她駕駛越野車,獨闖西藏兩個多月,在深山中獨守幾個星期;

為拍攝地球三極,她蟄伏在南極、北極、青藏高原等極寒無人區中,等待拍攝對象的出現,拍攝了三年。

鞏固舒適圈,需要專業打底,這個過程很熬人。

對顧瑩來說,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吃沒味道的食物,長時間在帳篷裡安靜地等待拍攝目標的出現,這些是鑄就專業的鋪墊。

而對我而言,工作中,等工作上手以後,需要看一本本枯燥的專業書,不管自己或同事遇到特殊案例,都拿來當作研究標的;

寫作中,等寫作順手以後,需要抽調業餘時間看書練筆,生活裡多觀察多體驗,持之以恆地輸入和輸出。

舒適圈之所以舒適,是因為專業給的底氣。專業,意味著你在這個圈子裡,見過自己或別人更多的錯誤和失誤,而且通常能搞定。

沒有相當的時間來鞏固,終究只是試水而已,不會有真正的舒適感。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找到舒適圈後享受一陣

網友曾問蔡瀾:“怎樣才能離開舒適圈?”

蔡瀾回覆:“為何?”

蔡瀾先生這兩個字的答案,越品越精妙。

現在大家都喊著做著跳出舒適圈,有的是深思熟慮後的理性抉擇,而有的是因為沒有方向感,沒有安全感,別人跳自己也跳,不然就顯得不與時俱進。

有天我在網上看到,有個畢業生通過一年多的複習考入體制內,上了兩三個月的班就迷茫,看到各種“你所謂的穩定”之類的文章,陷入了放棄不甘,繼續也不甘的境地。

進入舒適圈後,當然先要自己爽一把。

為什麼要這麼急於否定自己之前的判斷和努力,終於得到碗裡的東西,卻馬上想著鍋裡的東西,其實你根本還沒有安靜下來,細細感受碗裡的東西帶給自己的成長。

對我來說,我不想如此犯賤,努了多少力,加了多少班,付出汗水淚水,好不容易進入舒適圈。

一隻腳才剛踏進去,轉眼拔腿要跳出來,簡直是對之前進入這個舒適圈所有準備工作的不尊重。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在舒適圈之外學習

讀書會曾說過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只買自己看懂了的行業和公司,這是能力圈原則。

而“看懂了一個行業和公司”的定義是:能準確判斷十年後這個行業是什麼情況,以及十年後這個公司在這行業的地位。

世界上能賺的錢很多,但他不熟不做,不懂不買。他不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只專注在自己熟悉的領域投資。

所以當他購買蘋果公司的股票時,被認為違反了自我原則。

但我恰恰覺得,這是他在舒適圈之外學習很長時間的結果。

一個人到底是要堅持原則,還是打破原則,是由原則之外的學習決定的。通過學習,擴大見識,加深理解,然後有了之前原則的修訂版。

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學習和體悟,當你意識到舒適圈沒有哪哪都好,甚至束縛自己發展時,也先別忙著跳。

對像我這樣相對保守理性的人來說,秉持的原則是:在能力圈裡行動,在舒適圈外學習。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舒適的本質,是定期踏出舒適圈半步

可以先踏出半步試試

有次何冰做客《圓桌派》被調侃,作為演員,拍個宣傳照都彆彆扭扭的。

竇文濤說他心思都用在演戲上,現在簽了經紀公司,也得接受現代娛樂工業的佈置。

雖然拍戲是他擅長且熱愛的,但是也得做些拍宣傳照、走紅地毯等不擅長且不熱愛的事。

不用微信,不會電腦,從不化妝的他,在宣傳期間也逐步學著去做,最後還去參加真人秀。

小半步小半步跨出舒適圈的他最後感慨,人到這世上是來經歷的,乾點自己沒幹過的事,丟人就丟唄。

很多人都面臨著主體部分很喜歡,由此衍生出的枝葉部分不喜歡的處境,定期小跨步試試,有驚喜就再跨大步,太排斥則收回腳步。

舒適圈的圈,是自己內心的舒服邊界。在舒適圈待著最舒服,而對於舒適圈外的事,要不要做會經歷一番掙扎。

跨出一大步,大概率面臨著不適應和恐慌,綜合來說,通過之前舒適圈外的學習積累,跨出相對有把握的半步。

人生很多時候,不是主動離開舒適圈,就是被動離開舒適圈,不是你看不慣舒適圈,就是舒適圈看不慣你。

不想活得太節能,也不想活得太耗能,定期跨出有準備的半步,剛剛好。


梁爽,理性天蠍女,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症,點燃你自律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