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企業養人,還是人養企業?

一切隨風


員工與公司是相互養活的,合作共贏關係。

但是很多老闆不這麼認為。

也會聽到這樣的一些嘆氣話,“不容易啊,養活幾百號人,不容易啊,沒有一件事讓我省心的 ”。

在老闆眼裡,他就是養活幾百號人的家長,公司養活了員工。我是老闆,你們是打工者,公司拿錢養著大家,你們拿我的錢養家,就好好珍惜這份工作。

員工認為天天給你打工,還不如自己幹,殊不知,企業升值後能給帶來員工成長,自己踏上更高平臺,就像工作在華為,阿里巴巴員工,企業升值了,自己也身價倍增啊。

我讓你幹嘛,你就要幹嘛,不能違揹我。


職場處世風雲


員工與公司是相互養活的,合作共贏關係。但是很多老闆不這麼認為。也會聽到這樣的一些嘆氣話,“不容易啊,養活幾百號人,不容易啊,沒有一件事讓我省心的 ”。在老闆眼裡,他就是養活幾百號人的家長,公司養活了員工。我是老闆,你們是打工者,公司拿錢養著大家,你們拿我的錢養家,就好好珍惜這份工作。我讓你幹嘛,你就要幹嘛,不能違揹我。從表面看,公司給員工發工資,上五險一金,是公司養活著員工。但是這只不過是老闆用工資的形式來購買員工的時間,員工的智慧,員工的能力為公司創造價值,這是一種價值交換,一種交易。公司發展需要員工為公司創造更多價值和貢獻,同樣地,公司支付相應的報酬,才會激發員工創造更多的價值。尊重員工,大方,捨得分錢給員工的老闆,他的員工會更加幹勁十足,公司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反而,那些摳門的,想方設法剋扣員工工資,時時刻刻盯著員工8小時工作時間都幹了啥,崇尚加班文化,即使下班了沒事做,也不能準點走要留下來加班,這樣的公司會做的越來越小,遲早藥丸。企業領導者千萬不能認為企業是自己的私有物。要不然,他便會認為員工是自己的附屬,好比舊時代的地主和農民。而這必然會影響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責任感,企業想要做大做強做久,就是做夢了。如果老闆只想著讓公司賺錢,員工就會對公司沒有歸屬感;如果老闆會想辦法壓榨員工收入,員工就會想辦法違規謀取收入;如果老闆只想畫餅誘惑員工,員工就會想辦法另謀高就;如果老闆只強調業績結果,員工就會犧牲公司的未來利益來達到眼前業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陽光之約


您好,我是教育領域創作者,笨鳥老四,自營過幾所培訓機構,目前一個體驗式教育培訓基地,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關於企業養人還是人養企業,希望以下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第一:其實一個企業想要得到非常好的發展,必須具備人才和公司戰略定位。特別是企業初期,企業發展初期一定是人養企業,為什麼好多公司經營沒有多長時間,公司就幹不下去了,為什麼呢,因為人不行。

舉個例子:2016年我認識一個公司老闆 這個公司呢,是一個退伍的士兵,回來後,感覺沒事情做,於是叫上了幾個戰友,一起吃飯喝酒,開始決定創業,做什麼呢?做外賣,為什麼要去做外賣呢,就是因為有次他和一個給他送餐的外賣員聊天,這個外賣員說一個月可以掙到6000多塊錢,他感覺既然外賣員能掙這麼多,那幹這個應該不錯,於是召集令4個戰友,拿著他們的退伍費,做了一個外賣送餐平臺,花錢找人開發了APP,結果花了不少錢,他們沒想到的,接著開始跑商家入駐,跑了一週多,就上來不到5個商家,於是有個戰友就要打退堂鼓,其他幾個人繼續幹,幹了一個月,最後一算還賠了不少錢,繼續硬著頭皮幹,三個月後,幾個戰友關係也鬧掰了,公司就這麼黃了,有些人可能覺得這不是人的關係,這是運營的關係,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人的關係,這個人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商業計劃,沒有一個整體對這個行業的認識,沒有一定的方向,所以導致了這些問題的發生。

所以說,公司或者企業初期,一定是人養企業,你的企業到底成長成什麼樣,跟人有很大的關係。

第二:當企業具有一定的規模以及健康的運營模式以後,一定是企業養人,因為這個企業能健康的活著,能盈利那這個企業就一定是解決了人的問題。那這個階段就是大家在企業的這個平臺上生存,它給大家經驗,給大家經濟支柱,給大家帶來很多幸福,那可能某個人離開了這個平臺,就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個人來說就是損失。

舉個例子:2015年,我們自己經營的機構,人數達到1000多人,每年的營收也還是非常客觀,每年我們帶大家出去旅遊,每個節日給大家福利,並且給大家安排各種學習的機會去提升大家的技能,我們會在每年年底給員工的父母發感恩紅包,機構有一定名氣後,我們又在當地收購了幾個小的機構,讓一些優秀的老師去做分支機構的管理人才 當然隨著機構發展,大家的收益都得到很大提升。後來呢,有個分支機構的執行囂張就要出去創業,我們當時說給分支機構股份給他都不幹,最後自己去開了一個和我們業務一樣的機構,結果不到短短一年,過來找我談讓我收購了他的機構,最後因為某些原因,我們也沒達成合作,最後他去了另外的一個機構工作,只不過待遇比我們這邊真的差了不少。

所以說,當企業發展的一定程度,一定是企業養人,企業為大家提供著一個很好生活的平臺。

最後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永遠是初期人養企業,後期企業養人。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關注我 一起學習,進步!


笨鳥老四


大部分關係,當放大到一個群體和另一個群體來看時,都會顯得非常複雜。總會有人拿自己的所聞所見去論述一個結論的不合理之處。

你要看具體到一個員工與老闆時的情況是什麼樣才有意義。

在一個具體的公司裡,究竟是老闆依賴某個員工多一些,還是員工依賴公司多一些?

如果一個員工離開了這家公司,就再也找不到這麼高工資的工作了,比如在這家可以年薪三十萬,出去就只能年薪十萬了,而這個員工每個月的硬性開銷在兩萬以上,那顯然是公司在養活員工。

如果一個業務員分分鐘可以帶著佔公司總業務量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業務跑到同行公司工作,或者自立門戶,那顯然是這個業務員在養活包括老闆在內的整個公司的大部分員工。

如果一個員工隨時都可以離職走人,換一個同樣待遇甚至待遇更高的工作,老闆也馬上可以招聘到替代他的員工而公司不受什麼影響,那麼員工與老闆之間就是平等合作的關係,不存在誰要跪舔誰的情況。

當然,大部分人都還處在被公司養的情況。

因為,大部分人都害怕有一天公司會無任何徵兆地通知你,馬上收拾東西,拿著解約賠償金,離職走人。然後你發現門口還排了一堆人等著來馬上無縫接替你的工作。

這種情況下,你能不跪舔老闆嗎?

畢竟大部分人找份新工作還是需要時間的,而各種月供卻不會等人。

所以,塔勒布才在他的《非對稱風險》裡談到員工和老闆關係時,說我們不能做職場中的狗,因為狗雖然看起來衣食無憂,有主人餵養,但失去一定自由的同時,也存在著巨大的不能自己獨立生存的風險。

而如果做職場中的狼,雖然隨時存在找不到食物餓肚子的風險,但因為你承擔了風險,你的反脆弱性就更加強大了,你有了獨立生存的能力,至少不會擔心各種被老闆開掉的風險。

如果你沒有能力做一匹狼,你還可以選擇做活著狗群中的狼,平時裝作一條狗去工作,但也要隨時鍛鍊作為一匹狼的能力。




王世生一問道新零售


這個問題問的好,很有那麼點哲學意思。我試著答答看。

企業養人還是人養企業?讓我想起來早年常見的一句話“大河有水小河淌,大河無水小河干”當時看到這句話時,第一反應就是:要是小河干了,那大河是不是就沒水了呢?這是無解啊?!

此後多年經歷過也看過幾多企業後,我覺得這個問題,還真得用上辯證法了。也就是說企業的不同階段,對於誰為誰做貢獻是有不同答案的。

比如,一個初創的企業,還是人養企業的成分大些。這時候的企業是起步階段,一個好的項目、策劃、制度、營銷方案等等,都可能成就這個企業。所以這時候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是人在養企業!從而企業才能有資金等回報個人。

而一個成熟的,上了軌道的企業,這時候企業養人的成分就大了。因為這時候的企業演變成一個平臺,員工依託這個平臺來施展自己的才華,而企業為員工的才華而提供豐厚的回報。但人不是唯一,可以是張三,也可以是李四。總有願意在這個平臺上願意發揮自己的人。

當然,這也是我個人的一家之言,對錯與否,還望討論。




不多亦


都不是,是消費者養企業。

企業存活的條件就是盈利。

利從何來?從消費者來。

企業創始人投入一筆資金成立企業,招賢納士。

能人賢士領取薪水,發揮職能,打開市場。

以上是前期階段,是暫時的企業養人。

因為前期市場還沒打開的時候,企業投資人需要墊資為員工發薪水。

等到了企業的產品推廣開,消費者接受度增高,市場打開,資金迴流,那時投資人的錢收回來,剩下的就是用迴流資金再投入生產,再產生利群。

所以最後是消費者在養企業。


八尺黑龍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眾說紛紜,很多的老闆可能會說:企業給大家提供了平臺和機會,沒有公司就沒有你們的今天。而很多的打工者卻可能說,沒有我們辛苦的勞作,哪有企業今天的輝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最牛呢。我個人是這麼認為的。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標的組織,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其中以人的主觀能動性最為重要,所有的事情都是通過人力來實現的,所以需要花費成本去僱傭勞動者,通過溝通協調,創造企業的更大的價值。就好比一艘大船,需要船長,舵手,水手等角色,才能保證這艘船的順利揚帆遠航。

個人出來打拼,需要很多的機會,只有在合適的平臺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獲取個人的最大收益。如果沒有平臺,那麼個人的聰明才智則無處發揮。好比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綜上所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企業和個人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就好像魚兒離不開水,水兒離不開魚一樣。不存在企業養人或者人養企業,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概念。


愛銷售的小朱記


我個人認為,這樣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是將員工放到了企業的對立面上,事實情況是,兩者應該是共生關係。

有本書叫《聯盟》,裡面講了個很好的比喻,企業是一個球隊,而員工應該是球員,球隊贏球,球員實現個人價值,目標一致最優狀態。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努力為企業塑造球隊文化,將員工的長期目標和企業目標統一起來,讓員工和企業共同成長,哪怕員工離職,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

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到你。

關注我,瞭解職場資訊,助你升職加薪。


三業社


應該是相互需要和相互依存的關係,偏向那一方都極具爭議。首先還是人來主導一切,企業裡的工種有分類,即便是最底層員工都有他相應的價值,底層員工才是企業的根本和基礎。企業養人這一說法有些牽強,人養企業或許會貼切些。


手機用戶53228407678


您提的這個問題充滿了哲學的思辨,為您點個贊!提得很好。

那麼我們如何理解,是企業養人,還是人養企業呢?

我想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和看法。

第一關於企業養人。

說企業養人的觀點不錯。為什麼這麼說呢?

企業給員工發工資,給員工繳納各種保險,因為企業的存在,才讓員工衣食無憂,讓員工有了足夠的金錢去實現自己的愛好,滿足個人的發展,所以說從物質的角度來講,說企業養人是正確的。

同時,企業給員工提供了施展個人才能的舞臺,讓員工的聰明才智能夠發揮出來,實現了員工的個人價值,所以說企業養人這個觀點沒有問題。

第二,關於人養企業。

因為員工創造的價值,企業得到了存在和發展,並且得到了壯大。所以說,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說員工養企業也是有道理的。

員工養企業的本質,是員工能夠創造出來多餘價值。即員工得到的報酬,小於他創造的價值,這樣使得企業有了多餘的剩餘價值能夠沉澱下來,作為企業發展的資本。

所以說人養企業的觀點也是正確的。

第三,如何看待到底是企業養人還是人養企業呢?

我們要認清企業的本質。企業的本質就是很多人集合起來,以低於社會平均的成本,創造更多的價值。

所以說企業和員工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員工肯定就沒有企業。

但如果沒有企業提供的舞臺,員工也沒有辦法去創造價值,所以說也很難說到底是誰養了誰。

當然在每一個企業裡,都存在二八原則,也就是說20%的員工創造了80%的價值。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對一個企業優秀的20%員工來說,他們創造的價值大於報酬,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他們)員工養企業。

而對於企業裡邊80%的普通的員工來說,他們只創造了20%的價值,他們創造的整體價值低於報酬,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企業在養人(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