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豫南小城

故鄉,豫最南部的地級市屬的最東南方一縣,大別山腹地(中心一帶),山林繁茂,四季分明,降水豐沛,頗有南北地區普遍特色。據語言學者研究瞭解,在全國的方言體系中,很是奇蹟,無法解釋其原因。與現今的鄂皖相接,歷史悠久,民風質樸。行政沿革較複雜,解放戰爭中,1947年正式改現名,意為共和國解放,人民獲新生,過上幸福生活。生活在這裡,一直了解不多。。也許出於司空見慣,也許沒有專業的一些關懷,也許與家庭有較大的因素,也許在後期的啟蒙時期多與故鄉分離。在現代社會,信息的獲取已超出傳統的模式,但不成文的習慣,習俗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信息傳媒能夠真實獲得的。在除夕這樣的一天,閒下來,用心隨性記下一些農村春節慣例,除了感恩,也算自娛自樂。舊年的農曆12月(臘月),進入過年月,有臘月八,小年,大年日。新年有農曆1月的初一,十五,十六日。過完這些天。春節期間的節日就結束了。在小年日,大年日,都有祭祖祭神的一些簡單儀禮,大年日最隆重。為了過年,各家要準備年貨,年貨多與物質生活相關,蔬類,禽肉蛋類,水果類,禮品類。根據經濟情況和個人喜愛,選購。大年日最重要的一餐叫年飯,一般放在中午,各家會做很多菜,素葷齊全,定是吃不完,餘下的喻意是來年有餘,即財源之多。大年夜少不了燈光,一般是燈光通明。吃完年飯後,要做菜餡,自制餃子,新年的初一早餐時煮吃,餃子外形和味道不同於東西北,京津冀,豫其它地區。餃子美味至極,讓人回味。新年初一鄉鄰互串訪門拜年,初二至十四為親戚朋友互拜年時間,來往之間,其義在於團聚與聯繫,與今過客般的匆匆,消釋著那份原始的情感。正月十五,是最後一節日,吃了元宵節中最重要一餐,春節似乎結束了。各行各業打起精神,開始了新一年的行走,在平淡中辛勤勞動,播下希望,換來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