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別人成功內心卻不愉快?讓我們照顧好自己

看到別人成功內心卻不愉快?讓我們照顧好自己

文:Puruna White 白森@ Puruna Yoga 閉目瑜珈

看到別人升職加薪有老闆賞識,或者進入了好的學校,考試成績高分,有貌美的伴侶和幸福美滿的家庭,來自富裕的家庭,有美好的身材樣貌,有很多好朋友,有令人羨慕的能力和事業,享受人生⋯⋯不知道大家看到社會上公認的勝利組時有什麼感覺?可能是羨慕不已,但內心深處卻有些不舒坦的感覺。回想一下身邊的同事同學朋友,我們可能未必每次都是真心祝福別人,表面可能感到開心,內心卻夾雜著複雜情緒,可能是嫉妒羨慕自卑⋯⋯

為何看到別人成功我們內心卻不愉快?

從小的教育,我們都習慣和其他人比較,其他人都成了我們的「敵人」。在學校比較考試高分,在職場比較人工職位,在朋友圈比較伴侶子女。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你無法發自內心祝福那些看似幸福的人。這就是因為你把人際關係當成是競爭,認定別人的幸福就像是「自己的挫敗」,才無法給予祝福⋯⋯當你決定要做自己的時候,競爭一定會給你帶來阻礙。

《被討厭的勇氣》,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有人認為只有比較才會進步才會更成功,但長期競爭的模式會令人處於「可能會輸」的不安和恐懼中。審視一下,這種競爭心態是推動力還是心理負擔?

每時每刻都想著如何勝過和算計別人,慢慢我們都只把焦點放在外面放在別人的身上。為了競爭而競爭,忘記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人生。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你的「敵人」,就感受不到真正人和人之間的聯繫和快樂。

每一個人條件都不一樣,享受的事都不一樣,有人可能重視家庭有人重視事業,如果你每樣都要和別人競爭,是無止境的痛苦。你明明享受和家人相處的時光,卻和工作狂比較事業成就;你享受追求實現夢想,卻和作為家庭主婦的朋友比較家庭幸福。《老子》第六十六章:「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但是,這不是太消極了?

每一個人都習慣展現自己美好的面於人前,所以社交媒體上看到的都是精彩快樂的人生。人生本無常,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煩惱。時間精力有限,人生不可能每一個面向都要比其他人好,接受這個現實而放過自己。你選擇了什麼,就會失去一些其他的,魚與熊掌不能兼得。人生是屬於我們的,我們不是為了別人活,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重視追求什麼。接納現在這樣的我,所有我喜歡的不喜歡的,不埋怨我們不能改變的,把精力集中於我們可以和想改變的!如果我們有改變的勇氣,我們不用其他人競爭,就在我們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向前跨出一步就足夠了。

如何面對身邊主觀上比我們好的朋友?

如果可以選擇我們都不想被嫉妒羨慕自卑的情感所折磨,達到平靜,但可以如何做到?

第一步:我們要覺察到自己內心深處的不安,接受它們的存在,記住情緒不是我們,面對自然而生的情緒不用批評,只要觀察就可。自由源於瞭解,因為知道情緒的存在,我們才不被控制。

第二步:參考《瑜珈經》第一篇的第三十三句經,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四種人。

1. 對待開心幸福的人

我們可培養友愛關愛態度,可以對付嫉妒心。我們不是要去和別人裝很好的樣子,只需要在內在提醒自己我們雖然不同但平等。莊子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都是人類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把別人當成是敵人,卻苦了自己,也不會影響到別人喔。把別人當成朋友,自己可能更舒服。

2. 對待在苦境的人

要有同理心不是隻有同情,每一個人經歷的事情和條件不一樣,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可對我們面對一樣的處境也有一樣選擇,伸出援手幫助別人離開痛苦,對抗我們暴力的想法和覺得別人活該。當然大前提是別人主動想改變,否則別人的課題我們不應主動干預。

3. 對待有德行之人

對著有德行善行的人,我們要心存善意就可。不同的信仰體系就只需要尊重,看到其他人的進步,我們容易感到嫉妒和不滿,若視為學習的對象或一起想世界變得更好的夥伴就輕鬆得多。

4. 對待無德的人

要培養平等心和仁慈的冷漠,明白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不主動涉入他人的課題。最常見的就是家長和小朋友就學習問題和人生計劃的角力,別人要如何處理他的人生我們不可能積極干預。可以提供某種程度的協助,但要投入幾多,什麼時候要分割把責任交還給對方就是我們的課題。

外在的環境和生活中遇上的人會不停地刺激我們的內心,引發不同的情緒。洞察令我們不安自卑的刺激,就如不停和其他人競爭。你可以選擇把對方當成敵人、夥伴或是無關痛癢的人,最重要是哪一種令自己更舒坦。我們不能控制別人怎麼想,只可控制自己如何看待人和事。不要忘記生命是從每個當下構成的,我們的責任就是每一刻都觀察自己和照顧好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