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覺性差怎麼辦?

勇敢的心59186741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問題。

孩子貪玩是天性。但作為父母或者老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不好習慣的及時糾正。

父母以身作則進行引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同小可的。對於孩子的不好習慣,我們應該給予幫助、引導及時改正。

自律性是孩子其他習慣養成的基礎,只有孩子有了好的自律性,才能更好的投入學習,才能更好的養成獨立的性格。

父母以身作則直接影響孩子的言行舉止。所以作為父母,應該在平時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的一切行為,用實際行動來引導孩子的自覺性養成,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督促孩子學習和生活

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監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監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養成好的有規律的作息時間。

孩子的自律性不是天生就有的,會受到外界環境、人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需要有人為的“干預”來對其進行監督和養成。

聰明的父母對孩子不是進行說教,而是嚴格要求自己先做到,從側面來影響孩子習慣的養成。孩子自覺性的養成更是如此。

幫助制定目標,有“獎”有“罰”。

好的結果需要一個好的行動過程。所以父母為了孩子自覺性的養成,必須幫助孩子制定一個適合他們的目標,可以是學習目標,也可以是生活目標。

制定目標之後,就能讓孩子清晰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怎麼做才能達到目標。再進行的過程中,可以對孩子自覺性養成又有效改進。

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完成目標才不會受到“懲罰”,還有“獎勵”,從心態上讓孩子知道既定目標必須完成!只有自己自覺才能更好的完成!

孩子自覺性養成,父母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父母務必對此引起高度重視即孩子自覺性、獨立性等良好好習慣的養成!


平凡練家人


孩子自覺性差怎麼辦?孩子有自覺性嗎!那是培養出來的!

話題太大,咱們單講大部分人關心的學習自覺性。

孩子為什麼沒有自覺性?

他只是個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父母這支筆,在上面畫什麼孩子就是什麼。不要埋怨孩子沒有自覺性,因為這個沒法遺傳,只能潛移默化的教化。

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古語有云:學海無涯苦做舟!懸樑刺股!

學習,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至少要面對學習這件事情20年,每次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都會遇到各種問題,各種麻煩。

面對著苦,面對著麻煩,能幾個成人有自覺性?何況孩子!

你有?那麼你在某一件事情上堅持過20年嗎?

怎麼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成為孩子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很常見的就是,當孩子喜歡某一個老師,喜歡某一個科目的時候,他就會很積極的去學習,上課會更多的舉手回答問題。這時候,老師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讓孩子堅持下來的,不是科目的樂趣,那是快感,一轉即逝,而是與老師之間的關係。

他不明白什麼學習是有多重要,他只知道學習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佔用他娛樂的時間。

但是孩子他重視的是“關係”,因為和老師好,所以願意聽老師講,因為和父母關係差,所以不願意執行父母的意願。

那麼,只要讓孩子和你的關係好就可以了,你重視孩子所重視的,孩子就重視你所重視的。這句話有點繞,多讀幾遍唄。

這事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就看你自己有沒有這個自覺性了。如果你沒有就別瞎扯淡。

這個自覺性,指的就是理解孩子,成為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成為孩子的“老師”!


淅爸育兒記


孩子自覺性差是這個年齡段的常態表現,成年人有不少時候自覺性也是很差的。所以家長要看孩子的自覺性差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然後要有針對性地去幫助孩子!

孩子的自覺性差說白了就是“外漏神”,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有不少家長抱怨:孩子放學後,不寫作業,東跑西顛;有的孩子一邊玩一邊寫作業,不時的還跟你打“游擊戰”,還有的孩子上課總是控制不住自己,不是東張西望,就是背地裡搞小動作,不專心。對這樣的孩子老師經常批評,家長也總是責罵。批評和責罵以後仍不見效果,往往還會搞得“雞飛狗跳”的,家長也為此頭疼不已。如果孩子在這些方面自覺性差,家長們不妨嘗試一下放開手,讓孩子盡情的玩,甚至家長也可參與,達到玩兒就玩兒的開心,學就學的踏實的效果!這叫“收心法!不然你強行讓他服從,人是回來了,心卻留在了外面!

幫助孩子“收心”好好學習,老師和家長都要一起努力,大家都付出了自然就會有收穫的!



芳華老師


拋開孩子的年齡和事情的內容,談自覺性沒有意義。

首先要看孩子處在一個什麼年齡段。對於一個小嬰兒,甚至是三歲以前的孩子,家長如何要求孩子凡事自覺?即使上了小學,也很難一下子自覺地去做所有的事。對於小孩子,不要求有什麼自覺性,重要的是,提高自理能力,逐漸學會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比如穿衣服、上廁所、吃飯,洗澡,直至幫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不干預,不說教,培養孩子自己主動地做這些事情的能力。

對於學齡期的孩子,需要在學習上喝生活上逐漸養成自覺的習慣。比如每天什麼時候起床,幾點上學、放學回來之後如何安排吃飯、學習、娛樂和睡覺等,這些都逐步需要孩子自覺地去做,家長的角色也應該由“指導孩子做”變成“信任孩子自己做”。沒有任何一個人喜歡被監督、挑剔和批評,所以如果孩子起初做的不好,不夠自覺和主動,如果是能力不足造成的,家長可以給予協助,如果是生活習慣問題,家長可以給予適時的督促,協助孩子養成自覺的習慣。

最後,家長自己是否是自覺的人?孩子就像是個海綿一樣吸收著父母的一切。如果家長日日熬夜,作息紊亂,如果家長回到家裡要麼玩遊戲、耍手機、打麻將,追劇追得沒有節制,何以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何以教會孩子何為自覺?

此外,不要因為一兩件小事,就給孩子貼上“不自覺”的標籤,貼上負面標籤,就像進行了一場負面催眠一樣,孩子很有可能變成標籤那樣的人。所以要想有一個自覺的孩子,父母首先要身體力行做一個自覺的父母,從自己做起,生活小事處處自律,按計劃自覺完成,相信孩子都有一顆希望變好的心,身教大於言傳,孩子一定也會變成一個自覺的人。


陪wo長大


很多家長根本就不會或不懂得該如何教育孩子,卻又對孩子投射了過多的焦慮和關注,導致孩子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家長和孩子互相焦慮不安,彼此刺激、彼此折磨的過程。除此之外,還有種種社會流行一時,卻真假難辨的所謂教育理論,根本無法經過現實實踐的檢驗,好像教育問題簡單到只要一味表揚和讚美孩子,孩子就可以輕鬆成材一般,結果卻錯過了孩子最佳的引導教育期,釀出的苦酒只有家長和孩子終生去吞下。
現實中的大量真實事例卻表明,那些未經良好學習與訓練的本能,未必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愛,也常常無法承擔起社會對家長和孩子未來的預期與要求。
歡迎關注訂閱今日頭條號《教育的觀點》獨家專欄《如何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 本專欄將與您分享來自於一線的真實有效的國內外最新心理學、教育學經驗與方法。
https://learning.snssdk.com/feoffline/toutiao_wallet_bundles/toutiao_learning_wap/online/album_detail.html?content_id=6678439118894006532

教育的觀點


謝謝!”孩子的自覺性差”這個問題,我想我家就有一個“自覺性差”的小男孩。

孩子的自覺性差表現在:

1、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不好!比如進門不換鞋,襪子亂扔、不刷牙等等。

2、學習自覺性不好!沒有作業完成後檢查的習慣,不復習、不預習,對學習完全沒有興趣。

人人都知道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因此:

1、對於必備的生活習慣,必要的“體表訓練”還是有效的,孩子爸爸最適合進行“體表訓練”了。

有些家庭生活習慣,尤其是刷牙,我的孩子一開始也是怎麼說也不想刷,懶洋洋的,後來帶他去看牙科醫生,花了3880元,才把滿口壞牙看好。因此,只要不刷牙,就會被爸爸厲聲呵斥、“體表教訓”過一次後,孩子就不敢了,看來,規矩的建成真的離不開適當的“超級手段”呀!

2、經常提醒孩子整理書包、書桌!

對於學習習慣,我是經常檢查作業、督促學習,沒什麼捷徑與好的辦法,誰讓我們是孩子媽媽呢?


秦凌


孩子的自覺性差,我理解為自控能力差。所謂自控力,就是孩子對自己行為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孩子年齡比較小,自控力是需要家長引導培養的。對於自控力的培養,有幾個建議:

一、從小事起,延長孩子的耐性

孩子常見的自覺性差的場景,比如上幼兒園時,老師拿出了玩具讓孩子等1分鐘後過來取,但孩子就是控制不住,急著要取。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孩子急著要一個玩具時,我們可以讓他數數延長孩子的耐性。比如數10下、20下後,再給玩具孩子。經過練習後,孩子的自控力會增強。

二、培養行為習慣

孩子的不自覺行為,如孩子亂放、回家看電視忘了作業、在外玩很久還不回家等。這些與孩子的習慣養成相關,如果沒有父母的正確引導,小的孩子不知道鞋子要擺放整齊,而對於大的孩子即便知道了但從小的壞習慣已養成。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需要找出孩子的不足,逐步調整;對於看電視和做作業的問題,立好規矩,堅定的執行;對於生活必要的行為習慣,有計劃的培養。這個裡過程,家長需要主導和堅持。

三、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要孩子不玩手機,父母先不玩手機;要孩子乾淨整潔,父母先示範;要孩子熱愛閱讀,父母先愛閱讀。


懶豬媽咪早教


孩子自覺性差,我們通常稱之為沒有自制力,意志力不堅定,那麼,如果長此以往放任不管,對於孩子的未來堪憂。


孩子自覺性差怎麼辦?

孩子自覺性差,家長需要查找孩子形成的原因,之後根據原因“對症下藥”。因為沒有孩子天生就是“自覺性差”的情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問題都來自於家長。

大部分自覺性差的孩子一般在家都是嬌生慣養或者隨性無人管教,因為沒有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性格出了問題也能理解。


那麼,如果孩子自覺性差,家長應該反省後製定相應的改變目標計劃,通過親子閱讀繪本、書籍等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另外在生活中,家長可以制定一些規則,比如,孩子應該遵守的規則及生活計劃,孩子應該做的事等等,家長通過溝通交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分重點與非重點和輕重緩急,但必須要做。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獨立自主的能力,可以改善孩子的不自覺態度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通俗的話就是“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以及擔當”,家長可以列文說明,分主次慢慢引導培養孩子接受並做到。


豆媽親子閱讀


當我讓孩子要講禮貌時,孩子卻因為一點小事叫我“壞媽媽”;

當我整理好玩具,孩子又將箱子裡的東東傾瀉而出;

當讓孩子做作業時,孩子卻商量著說先看會電視;作為久經沙場的媽媽我自有妙招。

那就是要冷處理。因為這些情況還是發生在好的習慣沒養成,孩子並未意識到做這些事的必要性。

當孩子叫我“壞媽媽”時,我就會假裝哭泣的樣子,讓他明白我傷心了。

當孩子破壞了我的勞動成果時,我想跟在他後面整理是來不及了,那就乾脆擺在那裡,直到他看不下去了。

至於看電視的問題我就直接關掉了網絡,簡單粗暴!

總之就是要做一個為自己而活的懶媽媽,而不是圍著孩子轉的陀螺。


隨心舞者小山楂


首先這個自覺性的範圍有很多,不知道題主是想問哪一方面的。我這邊針對學習自覺性這方面來回答。說到學習的自覺性,這是在很多孩子身上都繞不開話題。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在學習方面絲毫沒有自覺性,這時候往往都要我們父母的去監督。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對家長而言是十分難受的,同時也不利於孩子獨立成長。那麼我們身為父母的應該如果培養孩子的學習自覺性呢?

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

成長君非常喜歡孔子說的一句話“從吾所好”,因為喜歡我們才能做得更好。其實小孩子又何嘗不是呢?提升孩子的學習自覺性,首先要提升他的學習興趣。而讓孩子喜歡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獎勵,誇讚。不止是父母的獎勵,還有老師的誇讚。研究發現,那些學習主動的孩子都是那些經常受到表揚的孩子。我們在孩子學習不理想的時候,鼓勵他,幫助他提升學習成績。等到他學習成績好的時候,自然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可,這種認可帶來的喜悅反過來促進他的學習興趣,提高他的學習自覺性。

適當的監督,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小孩子都比較貪玩,在學習這件事上往往靜不下心。這時候就要我們父母的監督了,俗話說“ 樹要修剪,玉要雕琢”。面對學習沒有自覺性的孩子,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把學習目標細化成多個階段,讓孩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完成,並且在完成這些學習計劃的時候,養成他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是讓孩子走向獨立學習的必由之路,能為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相信家長們都能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找出一個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