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可以適當施恩但別指望圖報,否則會因此失望痛苦,認同嗎?

農在天涯


榮幸回覆問題。

個人贊同這句話。老話講: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不圖回報唯求心安。

賣恩求報處心積慮算計,遇人不淑不光會帶來失望痛苦還可能換來恩將仇報。

首先,知恩必報者自會銘記在心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那出乎意料之外給自己驚喜。

漢代韓信小時候父母雙亡,常常餓肚子只好到淮水邊鉤魚,一個漂母見韓信餓得可憐,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都如此。韓信非常感激,對大娘說‘我將來一定要好好報答你。”大娘卻生氣他說:“我是看你可憐才送飯給你吃,哪圖什麼報答!" 韓信後來受漢高祖劉邦賞識,立下赫赫戰功,被封楚王。他知恩必報設法找到大娘,送給她一千金作為報答。

本性善良的漂母一開始是不會想到一飯之恩會帶來千金回報。

其次,如為了賣恩求報可能適得其反。一開始就要算計要求對方回報,不但可能引起被受恩者反感還可能帶來報復,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就不光是失落失望得不償失還要被恩將仇報。這種例子在生活中還算少嗎。

有的人受了別人恩惠,反而覺得別人對自己有虧欠,強行忽略別人的好,只記得別人不好的地方。

有的人受到別人的恩惠不滿足,反而覺得別人為自己做的不夠,反而恨上恩人,或者想從恩人身上得到更多,所以恩將仇報。


還有,要對合適對象施恩,要警醒農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天性陰狠狡猾的如蛇似狼的小人不記恩惠反而得寸進尺索取,使恩人付出極大代價而不僅僅是失望和痛苦這麼簡單了。

《追憶青春似水年華》:

人本善良,對合適的對象施恩不求回報但求心安。付出使自己快樂。


追憶青春逝水年華


認同。人心是經不起考驗的,當我們認為別人應該回報時,就站在了失望的邊緣。不是說對方不會彙報,是因為對方的彙報和你想要的存在差距。這就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雙重標準。我們自己付出的時候,會覺得盡了很大的努力,所以大多數人期望的彙報都說高出了自己的付出。

曾經有位偉人說過,當你想要回報的時候,你對別人的幫助就不純粹了。但是我認為,真正做到純粹的又有多少人?即使在施恩的那一刻,我們是無求任何回報的,但是當對方變得比我們更強時,我們自己需要幫助時,是不是都會想到“我曾經幫過你,你也應該幫我一把吧”,於情於理這都是無可厚非的。所以你是不求回報嗎?但是你又說禮尚需要往來呢。

所以人都是矛盾的,但是這種問題根本不需要存在,與其需要施恩者來思考這樣的問題,倒不如讓受恩者更懂得感恩一下。

當然,不管是否有指望圖報,我們都不應該吝惜自己的幫助,因為大概所謂的回報就是傳遞吧,就是讓我自己更有意義吧。


霞光13號


古言云,施恩莫圖報,圖報莫施恩。

為什麼呢?因為不圖報還是恩,一旦圖報就變成交易;交易不公或認為不公,心理便不平衡,便容易產生怨氣,從而結怨。

這就是說,圖報有風險,施恩需謹慎。


施恩之後,能否得到回報且不論,連圖報的心理也不能有,否則就會有風險。既然如此,從一開始就不要施恩,不就完了?

更甚的是“施恩圖報非君子”。如果圖報連好人都不是,一不小心就便成小人啦,這個要求就太高啦。這就上升到道德高度。

看來“施恩”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既有利益上的風險又有道德上的風險。

可是,這麼難的事大家為什麼又樂於去幹呢?甚至每一個人都有“助人施恩”的經歷,而且一如既往地“助人為樂”。難道說凡夫俗子們都變成道德聖人了嗎?顯然不是。

問題是:助人為樂,“樂”從何來?

“助人”是因為別人遇到困難、面臨痛苦,本人出於同情而幫助別人。否則,豈不是自作多情、討好賣乖。

可是,別人遇難受苦,心情顯然“不樂”;如果本人是出於同情、感同身受,那麼本人的心情應該是與其同步的,應該是“不樂”的。而助人為樂的“樂”卻表明助人者與被助者在情感上並非同步:一個樂,一個不樂。那麼,出於同情而助人的“同情”的“同”字從何而來?矛盾!

當然,也可以辯解:看到別人受苦受難,我心裡也難受,我和別人的情感是同步的,心靈是共振的;出於同樣的心情(即同情)我才幫助別人,並不是為了“樂”而助人。

這個辯解的邏輯是:別人因受苦受難而難受——我跟著難受——我出於同情而助人——我和別人都不難受。簡言之,我難受——我助人——我不難受。亦然是為了“我不難受”,亦然是“圖報”。

如果是:我難受——我助人——我更加難受,“我”還會“助人”嗎?否命題顯然不成立,除非是自虐狂。

顯然,“施恩助人”的內在心理動機,另有隱情。

事實上,助人為樂的“樂”,以及出於同情的憐憫都只是表象,“樂”和“憐憫”的背後是助人時油然而生的飄飄然的優越感,是一種證明自我、肯定自我的方法,一種取悅自我、娛樂自我的活法,說到底還是利己,還是圖報。這與相反的行為“求人”一對比,情況就豁然明朗了。

求人要客氣,要示微。

為什麼要客氣?客氣僅僅是禮貌嘛?如果僅僅是面無表情地客套,僅僅是前臺服務員式的不卑不亢的禮貌用語,你能求到人嗎?不能!要求人就要真客氣,要討好式的客氣,要示微,要卑,要給予對方以優越感,要讓對方“樂”起來,然後才有對方因“樂”而助人,你才能達到求助的目的。

僅僅通過客氣和示微就能達到求人的目的,這已經是成本最低的求人方式了。在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不僅要示微謙卑,還要擺困難裝可憐,拍胸脯下保證,好話說得一籮筐,然後才能求到人。

所以才有“求人難,求人難”的人生感慨。

這個“難”指的是什麼難?不是費多大的力,而是費多大的神,是指“燒香磕頭”“求爺爺告奶奶”“察言觀色賠小心”的難,是用尊嚴換施捨的難

求人之難的“難”反襯出助人為樂的“樂”;助人之樂,樂就樂在那種飄飄欲仙的優越感

例如,幫助陌生人提一下沉重的行李。由助人行為的價值體現出自我的價值(我還是個有用的人),並從被助者真誠的謝意中產生一種愜意的優越感。

可是,幫頂頭上司開車門提行李,還能產生這種愜意的優越感嗎?不能。雖然行為本身免去了上司的鞍馬勞頓,也有行為價值,但這種行為價值不能轉換成自我價值。相反,恰恰說明助人者位卑勢弱,不得不拍馬屁,其內心裡恨不得把上司的行李扔到垃圾桶裡去。

同樣是助人行為,卻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動機,併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反應。

一種是“雪中送炭”,扶弱而示強,行為價值可以轉換成自我價值,能獲得優越感,有回報,屬於“助人為樂”。如扶貧濟弱、抱打不平、見義勇為、慈善公益等等皆屬此列。

另一種是“錦上添花”,附強而示弱,行為價值不能轉換成自我價值,體驗的是卑微低賤,圖謀的是更大利益,圖更大的報。如請客送禮、獻媚討好、溜鬚拍馬等等皆屬此列。雖然行為本身也是在助人,且助的力度甚至更大,但不是“為樂”,而是另有所圖。

因此,“助人為樂”存在一個必要前提條件:被助者在當下必須處於弱勢

沒有這個條件就襯托不出助人者的強勢,助人者就體驗不到優越感,就達不到“樂”的效果,就不會產生“助人為樂”的助人動機和行為。換言之,只有被助者處於弱勢,才能襯托出助人者的強勢,才有助人者之樂,才有助人為樂的動機和行為。否定前件則否定後件

這跟助人者的人品沒有必然聯繫。當然由“人品好”可以推出“助人為樂”,但由“助人為樂”並不能推出“人品好”。也就是說,“人品好”只是“助人為樂”的充分不必要條件。肯定前件則肯定後件,但肯定後件並不能肯定前件。——這便是“助人為樂”的實質。

“助人為樂”的標誌性人物莫過於雷鋒,笑容之燦爛也莫過於雷鋒。雷鋒付出的是生存保障之外的錢財和精力,有些甚至是舉手之勞,而獲得的是常人不可趨及的優越感、價值感、意義感和幸福感,是金不換的尊嚴和高貴。這也是報答,特殊的報答。

施恩怎麼“會”沒有報答呢,施恩的同時已經產生了回報——施恩者的強勢,受恩者的弱勢;施恩者飄飄欲仙的優越感,受恩者謙卑恭敬的低姿態。

如果什麼都沒有,誰幹?

做人最難的就是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敬。既然已經有了如此大的回報,還圖什麼報?再圖就變成索取了。

施恩莫圖報,憑什麼?憑的就是施恩的同時已經得到了回報,再圖回報就面臨風險,就不明智,遑論道德不道德。

所以,施恩莫圖報,圖報莫施恩。


Q小姐的自愈室


現實中,可以適當施恩但別指望圖報,否則會因此失望痛苦。

你好,我認同這句話。

選擇了施恩就別指望回報

正所謂:“施恩不圖報,圖報不施恩。”在付出之前就應該想好,你付出是你自己的事情,與他人是否圖報無關。如果付出之時,就期待別人會回報你,當別人沒有按你預想的發展,你則會失望痛苦。

身邊有一個親戚對自己的妹妹很好,每次妹妹家很忙,忙不過來的時候,姐姐和姐夫都會去幫他們家幹活,因為妹妹一個人在家,妹夫在外打工。有時候,她姐姐和姐夫考慮到她一個人在家,自己的活都顧不上幹,也跑去幫妹妹分擔一些。

可後來,姐姐病了,姐夫找妹妹借點錢週轉一下。妹妹卻說:“這麼多年,難道連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嗎?”在姐姐病了的時候卻說出如此忘恩負義的話。姐姐和姐夫因此特別氣憤,沒有和她吵架,就是怎麼也想不通之前如此真心幫她反而這樣對待他們。

有時候,那些施恩也是你心甘情願的,但是別人是否圖報,我們左右不了。因此,施恩不要去指望別人圖報,不然只會讓自己更加受傷。

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施恩

你可以選擇施恩,但不要隨便施恩,不要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內施恩。

你隨便施恩只會讓對方對你產生依賴感,更加依賴你,除此之外,別無好處。

一個人習慣了遇到問題找朋友幫助,朋友又是不懂得拒絕的人,慢慢地這個人只會更加依賴他的朋友,並且不懂得體諒自己的朋友。當某一天朋友如果突然幫不上忙,或者暫時幫不上忙,這種感恩可能會轉變成怨恨。

因此,不能隨便施恩,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幫助別人,不應逞強,不然適得其反。

施恩是一個快樂的過程,我們應該享受付出的快樂,既然付出時候是心甘情願,那便是自己的事情。他人回不回報,也是別人的做法,我們無法干涉,也沒必要斤斤計較,做好自己就好,沒必要因為這些事情不開心。


橘子清純


認同。

第一,施恩未必都可以得到好報。社會是複雜的,你不知道施恩的對象本質究竟是怎麼樣一個人。網上有個小段子可能大家都聽過:一個富人每天都會施捨給一個窮人相同的金額,但是有一天給少了,遭到了窮人的埋怨。一個不懂感恩甚至恩將仇報的人,指望得到回報,可能嗎?失望痛苦是必然的。所以幫助別人不要期待對方對你感恩戴德,但求無愧於心。

第二,施恩圖報,降低了自己的品格,容易變得精於算計。如果施恩時刻計算收益的話。那麼沒有得到自己的預期,是不是會感到很難受?肯定的。如果施恩對象你認為應該幫助但是幫助以後可能沒有任何回報,所以當時你沒有伸出援手。事後會不會感到非常痛苦?肯定的。施恩計較得失,只會降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對於施恩,在可以保護自己的同時,有一些時候還是需要該出手時就出手。

誠然,沒有人不希望施恩後別人對自己心存感激。雖然社會是複雜的,人心是複雜的,以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扶老人事件確實打擊了很多人想要助人的念頭。但是還是希望社會多一些真善美。


la776


那個人在幫別人的時候就算計著別人拿什麼來回報你呀!

幫別人量力而為,真心幫別人的是不會計較能不能得到回報的。你給討飯的一碗飯一塊錢能指望別人還你人情嗎?

疫情期間那些捐錢捐物的,還有老百姓親自送菜的,他們送的時候絕對沒有想過哪天別人會給他還點什麼回來。

別人有困難你適當幫點得到了真心的感謝就足夠了。


weilai可期


我是認同的,因為人心很難預測,就像經常在路上找你伸手要錢的人,我會給自己備點零錢,不給太多,只為了當下我的心裡能過去,以後會如何這只是個插曲


糊塗糊塗小糊塗


[玫瑰][玫瑰][玫瑰]可以看淡,不必計較


青情島


施恩?還是職責所在?我是正中她下懷,慣得她找不到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