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合格的文案自我修養

​在家被迫關禁閉的一個多月,每天有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飲食起居上,我一直都很有自知之明,不如朋友圈的同事、朋友那般敏感,他們本著正義和善良在朋友圈、微博上轉發和呼喊,而我的小小世界裡卻夾雜了很多私慾:不少公司又要倒閉了,找到心儀的工作難上加難;經濟形勢下滑,基金又跌了幾百塊;大家都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接到私單的概率也低了很多……以上,是出於疫情之下的小文案的所有擔憂,渺小又現實。


雖然說做過很多工作,涉及品牌、公關、影視等多個領域,但唯一不變的標籤是文案,而這個文案是copy也是copywriter。


說到文案,在大家固有的意識裡,就是那種文字功夫了得,詩詞歌賦都能來一點,句子優美,文章紮實,儼然一個功夫表演家。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直到我看到林桂枝把meet your alter-ego翻譯成了“何妨自戀”,第一次感受到了文案的思維是有高低之分的,與詞藻是否華麗無關,相比之下,只能想到“遇見自己”、“發現真我”的我就顯得有點兒相形見絀了。


從業近五年,雖然廣告公司一直強調文案難找,但是文案的位置卻很尷尬,被創意、策略、媒介夾擊,處於食物鏈的底端,甚至有傳言說“文案寫得好,要飯要到老”,最開始接觸的時候不以為然,最近兩年感受尤其深刻,一個只會遣詞造句、編排文字的文案,思維侷限、技能落伍、邊界受限,註定是要掙辛苦錢的。


如果把廣告公司比作生產車間,創意屬於設計車間,文案屬於噴漆車間,但是除了把油漆噴灑到位,還必須要了解整個車輛的設計原理以及噴漆部分區分以及顏色區分,而不僅僅是重複刷漆。


說到底,一個合格的文案既要有手藝人的專注,又該有創意人的靈活、生意人的敏銳,畢竟文案最終的目的是通過文字跟消費者對話,能夠打動消費者的內心,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最終促成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