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邵陽鐵打的寶慶,清朝是怎麼結束對寶慶的統治的?

溫水4757


邵陽舊稱寶慶。“鐵打的寶慶”一方面指以前邵陽城牆堅固,防禦牢固,攻打不進,典型案例為石達開兵敗寶慶府。另一方面是指邵陽人吃得苦、霸的蠻,內心似鐵一般堅硬。

清朝結束對邵陽的統治,既是當時的大勢所趨,也與邵陽當時的人文密切相關,雙向結合導致堅如磐石的城堡從內部攻破。

清朝末年維新思潮在邵陽盛行,動搖了大清皇朝統治的思想根基。

清朝末年,邵陽人以推翻清朝統治為己任,出現了樊錐、周叔川、周來蘇、譚人鳳謝介僧、蔡鍔、石醉六、蘇鵬等一大批接受維新思想的知名人物。有意思的事情是,這一大批人物大多為當時寶慶府新化縣人,現新化、新邵、隆回三縣交界處,蔡鍔雖出生於邵陽市區,但在靠近此區域的洞口縣山門鎮長期生活。

1898年,樊錐在邵陽成立湖南南學會分會,推行新學。20世紀初,周叔川、譚仁鳳等積極投身孫中山、黃興領導的革命中,參加同盟會。周來蘇曾組織蘇鵬等人到頤和園去潛殺慈禧與光緒的活動,後參加廣州起義。周叔川先後創辦新化實學堂、《大同輯報》等,廣泛宣傳維新思想,譚人鳳等每次都趕至參加。

參加武昌起義的“大佬”或親自指揮或坐鎮現場,為推翻清朝的提供了最高指揮力量,在全國獲勝的形勢下,脆骨拉朽的結束了清朝在邵陽統治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周來蘇、譚人鳳及時趕到參與武裝起義,隨即回湖南組織長沙起義。武昌起義後,邵陽本土的革命志士,迅速行動,策劃起義。10月30日,革命黨人鄒永成、謝介僧、葛天寶等策動駐邵陽縣五峰鋪巡防營官兵起義,攻佔寶慶府城。知府、知縣倉皇出逃,光復寶慶。隨即成立湖南軍政寶慶分府,公推謝介僧為都督,鄒永成為副都督,譚二式為參都督。府轄各州縣相繼光復。

11月11日,譚延闓自封為湖南都督,總攬湖南軍政大權,派遣心腹邵陽人、同盟會員譚心休率軍駐邵陽並任寶靖招撫使,撤銷寶慶軍政府。鄒代藩遇害,鄒永成被迫出走。1912年1月,裁撤寶靖招撫使,譚心休率軍返省都督府覆命。譚延闓派所部第一師第二旅、第四師第八旅分駐邵陽市區與武岡。4月,撤銷邵陽縣建置,保留寶慶府,領武岡、新寧、城步、新化四州縣,隸屬湘江道。1913年9月,撤銷寶慶府、武岡州,恢復邵陽縣建置,邵陽縣稱寶慶縣,武岡州改設武岡縣,與新寧、城步隸屬湘江道,綏寧隸屬辰沅道。

推翻清朝統治後的邵陽,民生並未安樂,進入軍閥割據時期

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發動討袁護國戰爭,邵陽各界積極響應,次年2月、3月護國軍統帶王華裔率領游擊隊與綏寧覃漢山、葉顯廷領導的農民護國軍聯合作戰,三次攻克綏寧縣城,將北洋軍胡瑞麟旅趕出綏寧。4月革命黨人攻佔新寧縣城,新邵太子廟數千農民暴動。5月,革命黨人佔領府城,成立“護國軍寶慶司令部”,隨即被北洋軍擊敗。這以後,邵陽成為北洋、湘軍、桂系、皖系角逐之地。1918年5月12日,皖系張敬堯部田樹勳旅的一個團攻入府城,肆意殺死城內居民。

1926年,寶慶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愛蓮女子師範學校召開,選舉產生國民黨縣黨部組成人員。此後武岡、新寧等縣國民黨黨部相繼成立,開始了國民黨在邵陽的統治。

1928年1月,寶慶縣複名邵陽縣,1937年湖南設9個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邵陽縣城,領邵陽、新化、武岡、城步、新寧5縣,緩寧縣隸第四行政督察區。8月1日,析邵陽縣西部置隆回縣,治六都寨,隸第六行政督察區。1938年全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緩寧縣先隸第七區,後隸第十區。

從歷史規律來看,歷史上的邵陽也逃不脫“大治—大亂——大治”的歷史週期律,思想和民心所向是根本性力量,思想決定了武裝力量的方向,武裝力量錯誤的方向雖一時一地獲勝,但也只能短暫性勝利。


邵陽黃豆


在湖南,為什麼會有“鐵打的寶慶、銀鑄的益陽、紙糊的長沙”這句話
很多湖南人都知道“鐵打的寶慶、銀鑄的益陽、紙糊的長沙”這一說法,這句話並不是從古代就有了,而是從清朝中後期才開始流傳的,因此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下面我分別解釋一下。
鐵打的寶慶。現在沒有寶慶這個地名,寶慶是湖南邵陽的古稱,說它是“鐵打的寶慶”,一是因為邵陽的地理位置。邵陽是天然的戰略要地,邵陽城一面是山,另外三面全都是水,這樣險要的地勢,守很容易,但是要攻破卻很難。二是因為邵陽的民風。湖南本身就是個民風彪悍的地方,邵陽的民風又是湖南民風最為彪悍的地區之一,歷史上就有這樣一句話:論蠻霸國人畏湖南人,湖南畏寶慶人。邵陽地區的民風由此可見一斑。
清朝中後期,在邵陽曾經有過一場慘烈的攻守戰。攻的一方是太平天國著名的將領石達開,帶著十幾萬大兵向邵陽進攻。而守邵陽的也是湘軍名將、日後收復大西北的左宗棠。左宗棠充分利用邵陽的地理條件死守邵陽,中間還來了一次“以攻代守”,襲擊了太平軍的後勤補給,再加上前來邵陽的清軍援軍,最終石達開無功而返。
銀鑄的益陽。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益陽有錢,名字裡就帶著“銀子”。古代城市多依河而建,益陽在資江的下游地區,佔盡水資源之利,豐富的物產資源使得益陽自古就比較富饒。清朝後期,清政府被迫開放了很多沿海沿江的口岸,益陽逐漸發展成為水路上的重要樞紐,更因為益陽能停泊超過200噸位的大船,各路商人源源不斷地湧向益陽,白花花的銀子自然也是來源不斷,名氣甚至超過長沙,所以益陽才有了“銀城”的雅號。
紙糊的長沙。作為湖南的省會,長沙自古地理位置重要,也很有名氣,比如有一出京劇的名字便叫《戰長沙》,不過長沙是在清朝時期才成為湖南省會的。但是與邵陽相比,長沙的地勢就很不利了。長沙基本上在平原地區,周圍缺少地勢險要的防守要地,一旦湘江上游被敵人佔領,基本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搗長沙,所以被人成為“紙糊的長沙”。抗戰時期,著名的抗戰將領薛嶽曾經在此組織了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數萬日寇精銳,最後還是被日軍佔領。
湖南地傑人靈,不管是寶慶、益陽還是長沙,都曾經在歷史上留下很多故事,也值得我們研究一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