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在沙家浜集中醫學隔離點執行了半個月時間的抗“疫”任務後,範敏傑回到了白茆衛生院自己的工作崗位。根據疫情防控需要,我市相繼建立了多個醫學隔離點,對有潛在發病風險的人員和來自疫區的人員實施其中醫學觀察。廣大醫務人員踴躍報名,積極投入一線抗擊疫情。

3月10日,白茆衛生院主治醫師範敏傑接到了前往沙家浜集中醫學隔離點執行抗“疫”任務的通知。古裡中心衛生院護士韋倩接到了同樣的通知。二人二話沒說,馬上回家收拾行李,告別家人,奔赴抗疫崗位。他們的任務是每天為隔離人員測量兩次體溫、送一日三餐,對身體出現不適人員進行判斷和治療,還要對一些情緒焦慮的人員進行心理疏導等等。

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沙家浜集中醫學隔離點接收的是是從國外回來的留學生、來華工作的外國人,以及從湖北來常和返常人員。因此,醫護人員必須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雙層口罩,做好全身防護工作。隔離人員往往都有多個大行李箱,由於疫情期間電梯暫停,範敏傑、韋倩總是幫著走樓梯將行李搬到樓上;每天,範敏傑、韋倩要為隔離人員測量體溫後還要錄入平臺、製作報表,為已滿14天的人員辦理解除隔離手續,不管那項工作,他們都認真細緻,不出差錯;每天不斷有新的隔離人員送來,時間都不固定,為了節省防護物資,也為了避免頻繁穿脫防護服造成的浪費,範敏傑、韋倩穿上防護服後往往要堅持幾個小時,忙這忙那,衣服被汗水浸透了全然不顧,吃飯也經常無法準時;遇到個別心情狂躁、不配合入住的人員,範敏傑、韋倩總是耐心勸導,講明隔離觀察的重要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得到理解和支持。

在新冠疫情阻擊戰中,古裡鎮廣大醫護人員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踴躍報名參加戰“疫”。他們義無反顧、衝鋒在前,交通卡口、隔離區、檢查點、村(社區)居家觀察點……到處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

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你好,今天身體怎樣?我幫你測量一下體溫。”這些日子以來,這句話幾乎成了金源佳苑社區醫生潘平麗的口頭禪。

根據先前排摸,金源佳苑有一名從武漢做生意回來的居民。接到消息後,古裡中心衛生院副院長徐斌與社區醫生潘平麗第一時間趕到他家,跟他現場簽訂了《居家觀察告知書》,提出了居家隔離觀察14天的要求,並對他的隔離生活給予指導。隨後,潘平麗每天二次上門為體溫測量,詳細詢問有無發熱、咳嗽、乏力等不適症狀,隨時掌握他的身體狀況,

金湖社區是古裡鎮外來人員返常人數最多的社區,其中有231人需要居家隔離。徐斌、潘平麗對每一位隔離人員既嚴格又熱情,嚴格是對隔離人員每天按時測量體溫,做好詳細記錄,並督促其宅在家不出門;熱情就是對隔離人員開展一系列服務,叮囑他們注意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告知他們如遇發熱、咳嗽、氣促等不適症狀,及時聯繫。

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古裡鎮基層醫護人員爭當抗“疫”勇士


時間久了,有些居家隔離人員出現焦慮和牴觸情緒,徐斌、潘平麗化身心理醫生,開展心理疏導和安撫,最大限度淡化他們的恐慌心理和隔閡。有一次,潘平麗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傳來一位母親焦慮的聲音。原來,他們一家三口是從安徽阜陽的回常人員,年僅4歲的兒子體溫38攝氏度,去醫院就醫又擔心交叉感染,她有些不知所措,於是就向潘平麗求援。潘平麗馬上趕到現場瞭解情況,查看孩子的體徵,發現是扁桃體發炎,就指導他們及時給孩子有針對性地用藥。接著,潘平麗又每天兩次隨訪,觀察情況,孩子體溫恢復正常,逐漸痊癒。“我也是一位母親,特別能體諒為人父母的心情。所以我力盡所能給予幫助。”潘平麗說。 (邵金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