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為什麼愛偷東西?

哪個牌子好


好喝懶做,為了喝酒卻不去做事謀生,孔乙己只能偷。

孔乙己本是讀書人,科舉制度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造成他除了讀書,再無其它謀生手段。

他身材高大,本可以依靠出賣勞力而維持生活,但他偏瞧不起“短衣幫”,不屑與之為伍。

他的經濟來源就是幫人家抄書,獲得微薄報酬,怎奈生性懶,抄不到一半乾脆連別人家的書的偷走了。

或許第一次偷書,人家不和他計較,孔乙己嚐到甜頭便成了癮。有時遇到不好對付的人家,孔乙己難免遭到一頓打,所以額頭常常夾著傷疤。

但孔乙己偷書的壞名聲終究傳開來,大家再也不找他抄書,孔乙己連偷書的機會變得渺茫,生活愈加艱難。

最後,丁舉人找他去抄書。丁舉人自信孔乙己是不敢偷書的,除非他小命不要。可是偏偏孔乙己膽大妄為,老毛病又犯。丁舉人把他抓來腿腳打斷,還覺得自己慈悲了。

孔乙己終於再也沒辦法偷書了,喝了最後一次酒,在人們的笑聲中用手撐著,淒涼地離開了咸亨酒店……

堅持原創,我是菸斗的傳說,歡迎交流關注。


菸斗的傳說


可惜孔乙己生不逢時!

如果孔乙己生在今天,頭上戴著“大師”的桂冠也未可知,畢竟,知道“回”字四種寫法的人還是極少的。再不濟,加入國學機構做個講師,想必也是人氣極高,一不小心還可能就成了網紅,衣食無憂自不在話下。

哦,跑題了……

下面切入正題。

01

回答此問題,必然需要把它放到時代背景裡去分析。

《孔乙己》寫於1918年冬天,雖已進入民國,且科舉制度已於1906年廢除,但是封建復古的舊勢力也依然很強大,維護舊制度舊文化的的社會基礎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會教育的核心內容,而國外的新文化卻遭到復古派的各種抵制。基於此,進步的知識分子開始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

魯迅在此前後曾寫了很多的雜文,對復古派進行抨擊,與舊勢力進行論戰。

此篇小說亦是為此而戰。

小說通過對孔乙己這樣一個貧苦知識分子的不幸身世的描述,重點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對人的殘害。

02

但值得深思的是,從小說裡看,這個舊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來的卻是一個不乏人性閃光點的好人,雖說是一個“無用”的廢人。

試舉幾例,以說明這個糟老頭子好得很:

1、守信:

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

2.善良:

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

3.熱誠:

“孔乙己等了許久,很懇切的說道,“不能寫罷?……我教給你,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寫賬要用。”

諸如此類例證還有,不再一一列舉。

何以如此?

03

書中交代,孔乙己一介酸腐書生,身無所長,為了維持生計,才不得以而去偷。

但畢竟孔乙己是“穿長衫”的人,長衫代表了他優越的階層,虛幻的地位。是以,偷食物、乃至錢財,為孔乙己所不齒,他不能讓自己“墮落”到那個地步,因此,只能偷書,偷筆墨紙硯,不,是“竊”,讀書人的事,能說偷嗎?

如真偷食物錢財的話,似乎能更讓人有更充分的理由去批判那個萬惡的舊社會。人民食不果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為果腹不得不偷,而劣紳為富不仁,殘忍地將偷食的窮書生打短了腿……

偏偏孔乙己偷的是書,是筆墨紙硯。

我想,孔乙己的偷書,除了批判舊的教育制度外,還有魯迅先生對文人的悲憫之情,而孔乙己只是一代表人物。

04

魯迅先生曾在其雜文《我之節烈觀》中說:“‘世道澆漓,人心日下,國將不國’這一類話,本是中國曆來的嘆聲。不過時代不同,則所謂“日下”的事情,也有遷變:從前指的是甲事,現在嘆的或是乙事。除了“進呈御覽”的東西不敢妄說外,其餘的文章議論裡,一向就帶這口吻。因為如此嘆息,不但針砭世人,還可以從‘日下’之中,除去自己。”

原來歷朝歷代,都有“世風日下,國將不國”只嘆。由此可見,孔乙己之愛偷,我們並不宜把這責任全部推到“世風日下”的舊制度上面去。

更何況,如以“世風日下”嘆之,又如何解釋如今無論中國乃至美國超發達之國家,盜賊也從未斷絕?這盜賊裡,文化人也必然是有的,似乎並不需要特別舉證。如以小偷多少或存在與否來論世道人心,我覺得反而鄰國朝鮮更為世風淳樸。

所以,我認為孔乙己之愛偷,和萬惡的舊制度並無必然的聯繫。

從這個角度看,孔乙己不過是魯迅懷著悲憫之心塑造的一個原本清高的文人,如何為俗世所不容的故事。

批判現實的意義當然是有的,只是這現實是永遠存在的現實,而非定格於彼時一時的現實。

這世上,總有一些人,因各種原因落魄,不被容於這個世界,而這樣一個人的遭遇,便可試探這個社會的良心。民眾麻木,社會冷漠,缺乏完善的救濟制度,則個人便隨時會被這個世界吞噬。

因此,不要嘲笑孔乙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孔乙己。


青石觀點


在整篇文章中孔乙己的故事,都是通過描寫“我”這個毫不起眼的小夥計聽到酒館掌櫃和顧客的聊天內容所呈現出來的:掌櫃在聽孔乙己的故事時一直在追問“後來怎麼樣”、“後來呢”、“打折了怎麼樣呢?”全程沒有任何同情,就像在聽一個非常逗趣的故事,而顧客也是全程輕描淡寫,一副與己無關的模樣,甚至是為了顯示出自己的高明而批判被害者糊塗。

這種敘事方式,極有力地寫出了這些看客的冷漠心理,烘托出當時整個社會的氛圍——把他人的不幸當做是笑料和談資,沒有任何同情。小夥計同時敘述了孔乙己的滑稽和悲哀、掌櫃和顧客的麻木不仁和殘酷,讓這兩者形成了一個極明顯的對比和反差,極具衝擊力。

其次,文章最妙的地方之一就是孔乙己偷了何家的書的描寫,這一塊描寫讓讀者們都不得不讚嘆魯迅先生的文字功底——何家,從字面上看似乎是在描寫某個大戶人家,但實際上細細品讀才發現,這是在泛指大家。

而且孔乙己偷的並非財物而是書,書不能吃也不能換錢,他偷來顯然是為了讀,此舉可看出,知識才是孔乙己最看重的,因此孔乙己雖在酒館裡被人看不起,但實際上他也十分看不起酒館裡那些毫無知識的平庸人。


陳立貴


孔乙己是一箇舊時代的知識分子,以讀書為榮,但他好吃懶做。是可以同情的小人物。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好喝成性,是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犧牲者,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指的孔乙己們。

畢竟出自聖賢門下,潦倒不辱斯文。他誠實守信,總能如期歸還賒賬,從不拖欠酒錢。

破衣爛衫,生活窘迫,可是他還經常從一小碟豆子裡撿出一些給小孩吃,還熱心教認四個不同寫法的回字,每每遭到掌櫃和做工的人嘲笑,總是笑著解釋,不已為意,這是他的寬容之處。

偷也是無奈之舉,不得已而為之的事,談不上喜歡。

按照他的說法是竊,意思上相同,但竊字不是口語用詞,讀書人即使偷盜也不能等同尋常小賊,有文化就是不一樣,自欺欺人,死要面子,不願捨棄他作為讀書人的面子,孔乙己是一個可憐的人,同為讀書人我同情他。



塵埃洛依


孔乙己作為一個迂腐的讀書人,骨子裡是有一股傲氣存在的,他不屑於去做一些自己看不起的事。所以他很落魄,潦倒。即使他很窮,他並不會偷其他的東西,只是沒書讀的時候會去偷書。因為他認為那不算偷,只能算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孔乙己雖讓人覺得可憐,卻並不值得同情。


秋水軒qiushuixuan


對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有多種看法:有的說他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有的說是冷酷無情的社會害了他,有的說也要歸咎於他自己的不爭氣……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和同學們探討一下。

本題主要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要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

例 (個人意見,僅做參考)

1 科舉制度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祿,死讀書,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

2 封建文化糟粕,使他靈魂墮落,相反成了不能謀生的可憐蟲,沒有成材。

3 封建等級制度使百姓麻木不仁,意識不到自己的奴隸地位,反而嘲笑更為不幸的孔乙己。

4 以丁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橫行霸道,冷酷殘忍,將孔乙己推上一條不歸之路。

5 總之,是腐朽黑暗的封建統治制度造成孔乙己的悲劇。

第二種解釋:①社會原因:貧富懸殊,階級對立,人際關係的冷漠勢力

②直接原因:因偷竊而遭丁舉人的毒打

③自身原因:好喝懶做,鄙視勞動,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江湖玉龍


孔乙己讀過書,一心想考取功名,最終跌落在社會的底層,又自恃自己是讀書人,而不甘心從事體力勞動,結果成為一個無所長的廢物。雖然孔乙己寫得一手好字,可以做抄書的營生,混的一碗飯吃,可是又好喝懶做,又偷拿別人的東西,弄得自己越混越慘。沒有人請他做事,自己又迂腐又好喝懶做,到最後也只能偷了。


輝哥7651


孔乙己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滲入到心靈深處,他實際上連加入“短衣幫”的本錢與資格都已喪失,成了人人輕視與恥笑的對象。

而他在現實生活中屢次碰壁,受到人們的取笑和嘲弄,“竊書不為偷,讀書人的事兒,能算偷嗎?”他唯書至上的謬論成為他竊好的藉口。

他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受封建思想毒害等等,孔乙己對自己那一套價值觀念的虛偽與欺騙性有所認知,對自己悽慘的真實處境有所覺察,但他已習慣於像吸食鴉片一樣躲進那虛假而脆弱的“精神勝利法”中遮蔽外來的風雨。

科舉制度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祿,死讀書,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 好喝懶做,鄙視勞動,使他成為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這是他性格上扭曲的主要原因。


三月風箏


為生活所迫,沒辦法啊!又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卻窮困潦倒,沒辦法只能那樣做。可是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偷。他是有底線有原則的。他只是為了吃一口飯,和一杯酒,讀幾款書而已,不會去為了錢財害人。這與職業偷盜的有本質的區別。


心中月


對造成孔乙己悲劇命運的原因,有多種看法:有的說他是科舉制度的犧牲品,有的說是冷酷無情的社會害了他,有的說也要歸咎於他自己的不爭氣……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和同學們探討一下。

  本題主要讓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要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

  例 (個人意見,僅做參考)

  1 科舉制度使孔乙己追求功名利祿,死讀書,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

  2 封建文化糟粕,使他靈魂墮落,相反成了不能謀生的可憐蟲,沒有成材。

  3 封建等級制度使百姓麻木不仁,意識不到自己的奴隸地位,反而嘲笑更為不幸的孔乙己。

  4 以丁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治者橫行霸道,冷酷殘忍,將孔乙己推上一條不歸之路。

  5 總之,是腐朽黑暗的封建統治制度造成孔乙己的悲劇。

  第二種解釋:①社會原因:貧富懸殊,階級對立,人際關係的冷漠勢力

  ②直接原因:因偷竊而遭丁舉人的毒打

  ③自身原因:好喝懶做,鄙視勞動,封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