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能再認出媽媽!四個心理學實驗,分階段訓練嬰幼兒記憶力

記憶力對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它在孩子的整個發育過程中都起著非常巨大的作用。

最為關鍵的是,記憶力是孩子掌握生活技能的基礎性工具。如嬰兒在很小的時候就能對母親的面孔進行識別,這種能力是其尋乳和建立安全感的前提。

雖然大多數家長都意識到需要訓練孩子記憶力,但很多方法往往不科學。如讓2歲的孩子每天固定兩小時背英語單詞,過早要求孩子記大量漢字。

那麼孩子的記憶是如何發展的?父母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孩子的記憶力進行訓練呢?

實驗一:三個月嬰兒可認出媽媽。親子指認互動可提高再認記憶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三四個月時,嬰兒對以前出現過的人物,如媽媽能夠再認出來。


這時嬰兒已有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再認,嬰兒能夠再認出母親的臉和分辨出母親的聲音。


在實驗中當母親走來和他說話時,嬰兒的目光會注視著母親,腳手亂動,表示喜悅。

再認記憶,是指能將曾出現過的人或物,再次從環境因素中辨別出來。

很多實驗結果都表明,五六個月時,嬰兒能再認更多的親近的人。七八個月時,能再認以言語為中介的對象,能把目光集中到大人指示的對象上。

3個月能再認出媽媽!四個心理學實驗,分階段訓練嬰幼兒記憶力

一般5個多月的嬰兒可以指認出家庭成員

八九個月時,能對“再見”一詞有擺手的反應。在1歲左右,他們可以再現聽到過的單詞。有時主動稱呼某個親近的人,當媽媽問他“奶奶呢?”孩子就開始用眼睛去尋找,並且可以用手指認出來。

因此,在孩子4個月時,就應有意識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特別是再認技能的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1. 6個月後,家長要有意用手指認家庭成員,告訴孩子爺爺奶奶等稱謂。
  2. 使用替代看護,不能長期固定一人帶寶寶。多人輪換照顧嬰兒,不僅可以有效避免哺乳期婦女的產後抑鬱,同時也給孩子提供了豐富的記憶材料。
  3. 7個月後,多用“在哪裡?”和寶寶進行言語指認互動。讓一家人坐在一起,向孩子發問“爸爸在哪了?”,孩子就會用手指出爸爸的位置。雖然孩子不會說話,但他的這種手勢語言對記憶力的訓練大有幫助。

實驗二:1-2歲能回憶看到過的物體。藏玩具等生活化遊戲訓練再現記憶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2歲的兒童呈現一隻雞的模樣,隔一週左右他依然能說出雞的概念,這表明這個階段的兒童已能在腦海中再現雞的形象。


進一步研究表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再現的時間逐漸延長。


如兩歲時能再現過了幾周後又見的親人。3歲時與親人分別幾個月之後見面能夠認出來,4歲時與親人分別1年之後也能認出來。

發展心理學表明,兒童一般在兩歲左右,出現了記憶的新形式,這就是再現。再現記憶是指能在腦海中回憶之前見到過的事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回憶。

3個月能再認出媽媽!四個心理學實驗,分階段訓練嬰幼兒記憶力

1-2歲用藏玩具等方式訓練再現記憶

1-2歲兒童的記憶具有無意識記的性質,他們沒有明確的記憶目標,也沒有什麼記憶方法,在同成人交往中實現著識記和再現。

因此這個時期培養孩子記憶能力應從生活化的環境入手。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嘗試做以下游戲訓練。

  1. 藏玩具:挑選形態和色彩明顯不同的兩種玩具放在小桌上,當他已經完全掌握之後就讓他用雙手把眼睛蒙上,而你很快拿起其中的一件藏在身後,讓他睜開眼找一找哪樣玩具沒有了。
  2. 找衣服:早上起床穿衣服時,父母只拿上衣和襪子,問寶寶還有什麼忘了拿。當孩子說出褲子時,說明他已對褲子的形象產生了記憶。
  3. 去洗澡:洗澡時也可讓他回憶平時在這種場合需要拿哪些東西,並與現在眼前的東西相比,講出缺少的物件。
  4. 如果孩子一直不很注意什麼東西沒有了,並且毫不在乎,那麼就應在平時加強訓練他觀察特定場合所應用的東西。如吃飯時用的碗、盤,使他能有規律地記住某些東西及它們的用處、在什麼場合下用。

實驗三:2-3歲易記住有韻律的歌謠。教唱兒歌促進無意記憶發展

實驗工作人員給2-3歲的幼兒呈現10張圖片,結果發現其越是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就越容易記住。如孩子對汽車感興趣,對於汽車類圖片的記憶效果好於非汽車類。


進一步實驗表明,孩子對富有韻律的文字材料比一般性的文字材料,記憶效果要好。


研究進一步發現,連貫的詩歌童話比一般的記憶材料更容易讓幼兒記住,同時在誦讀歌謠的過程中加入肢體動作的小孩,比不加入任何手勢的相比,記憶的效果也更好。

上面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兒歌或古詩的音韻對於兒童識記有巨大的意義,它有助於2-3歲的兒童形成言語運動的形象。

無意識記憶,顧名思義就是不帶有目的性的記憶,它不需刻意的關注。

言語的韻律與全身運動節奏的結合,讓孩子的無意識記憶得到促進和提高,這也證明了兒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原理:幼兒有運動記憶和直觀記憶。

3個月能再認出媽媽!四個心理學實驗,分階段訓練嬰幼兒記憶力

2-3歲更容易記住富有韻律的歌謠

2-3歲的兒童的記憶雖然比以前有所發展,但是他們還不會有目的地識記和追憶在這個年齡,他們的識記和追憶仍然是無意識地進行的。

低幼兒開始學話時,記憶多是無意識的,如果用一般化的方式去教,孩子常會表現出一副不願意學的樣子。

兒歌、古詩則不然,它容易培養幼兒學語的連貫性。不僅易易讀、有韻律,而且每一首兒歌或古詩一般都有一個主題,在意念上也有連貫性,對兒童理解和記憶都有促進作用。

鑑於這一時期的記憶發展特點,父母可以嘗試對孩子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1. “三段式”的方法教唱兒歌。學一首新兒歌時先讓孩子反覆唱,以在其頭腦裡留下印象;然後父母再一字一句教唱;最後是慢節奏的合唱。
  2. “填空法”識記古詩詞。在教孩子記憶古詩或兒歌的過程中,一開始他們可能只能記住幾個字,因此父母要放慢節奏進行引讀。
    如背誦《池上》,可故意拉長“小娃撐--”,等待孩子說出“小艇”。
  3. 帶童謠的認知卡片。家長可以選擇正面是物體,背面類似於童謠的識物卡片來訓練孩子的記憶。先讓孩子學會記住卡片上的物體,然後再用三段式的方法一起學習歌謠。

實驗四:3-4歲有意記憶效果超過無意記憶。設置具體要求是訓練記憶的關鍵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用10多張顏色不同而形狀相接近的圖形做實驗材料,將3-4歲的被試分為兩組,要求第一組記憶圖形的形狀,第二組記憶圖形的顏色。


後來這兩組都需回憶這些圖形的形狀和顏色,結果兩組記憶的情況卻大不相同。


第一組記憶圖形的形狀最多,而對圖形的顏色很少記住。第二組則記憶圖形的顏色最多,對圖形的形狀很少記住。


這個實驗的結果說明,這一階段的兒童有意識記的效果要比無意識記好得多。

有意識記是事先有明確的目的,並要經過一定的努力的識記。比如為了學好語文就要記住詞彙、漢語拼音,要學好數學就要記住乘法表。

同時,有意識記是一種主動的識記,它更加有規律地依存於活動的目的、內容和方法。從上面的行為實驗結果可以看出,識記的任務和要求在有意識記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決定著全部的識記活動。

3個月能再認出媽媽!四個心理學實驗,分階段訓練嬰幼兒記憶力

3-4歲為孩子設置要求訓練有意記憶

3-4歲的兒童隨著身心發展,有意記憶也會越來越多,而且它的記憶效果好於無意記憶,因此父母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訓練。

  1. 記生活信息。要求孩子記住爸爸媽媽工作單位地址、電話號碼等。父母通過為孩子設置目的,喚起孩子的有意記憶。如還可記住一年有幾個月,一個月有多少天等日常知識。
  2. 講生活日記。孩子約定,每天固定時間給父母用說的方式來“寫日記。”如去了動物園後,回來後要告訴爺爺奶奶坐的公交路線、看了什麼動物等。
  3. 培養孩子的有意記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必須給孩子提出明確的識記目標,要求越具體越好;二是有意識記與材料數量有關,因此不能在短時間識記太多內容;
    三是不要長時間進行識記訓練,緊張的智力活動之後需有短暫的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