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濟寧市

   濟寧市來歷名稱 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於鉅野縣設濟州,因地瀕濟水,故名濟州。金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年),鉅野發生大洪水,遂把濟州州治遷至任城。元至元八年 (1271年),升濟州為府,因“濟水南匯泗,北匯汶,州居其中”,地勢高而水患不至,取“吉祥安寧”之義,更府名為“濟寧”,任城縣也由此改稱濟寧縣。

1953年7月,滕縣專區和湖西專區合併,專員公署進駐濟寧市,改為濟寧專區。1978年2月17日,改為濟寧地區。1983年8月30日,撤銷濟寧地區,濟寧市升格為省轄地級市。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任城區

 來歷名稱 夏時伏羲氏後裔有仍氏建仍國,周稱任國。秦置任城縣,明廢。1983年改原濟寧縣為郊區,1993年改任城區,2013年並市中區。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兗州區

 來歷名稱 古兗州地。秦置瑕丘縣,南朝宋為兗州治,北宋避孔子諱改瑕縣。金因“瑕”有“瑕疵”之義,以城西嵫山改為嵫陽縣。明成化時因城中數次失火,故改滋陽縣,以水壓之。1958年併入曲阜縣,1961年改兗州縣。以兗水得名。1992年設市,2013年改兗州區。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曲阜市

 來歷名稱 周為魯國都。楚考烈王十四年(前249年)滅魯,設魯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曲阜縣,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仙源縣,金復改曲阜縣。據《郡縣釋名》:“因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1986年改曲阜市。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鄒城市

 來歷名稱 春秋邾國地,戰國時改騶國。西漢初置騶縣,晉改鄒縣。以鄒山得名。亦名嶧山、邾嶧山、鄒繹山。據《讀史方輿紀要》:“郭璞雲:‘繹山純石積構,連屬如繹絲然,故以繹名。’……《水經注》,‘嶧山東西二十里,高秀獨出,積石相臨,殆無土壤。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往往有如數間屋處,俗謂之嶧孔。避亂入繹,外寇雖眾,無所施害。晉永嘉之亂,太尉郗鑑將鄉曲逃此山,群賊攻守不能得。’”1992年改鄒城市。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微山縣

 來歷名稱 1953年以微山、昭陽、獨山、南陽四湖及沿湖地區設置微山縣。以微山湖得名。相傳商紂王庶兄微子因數諫紂王而見疑,遂卸甲隱居於此,死後葬于山之西麓鳳凰臺,故名微山,後微山湖成。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魚臺縣

 來歷名稱 秦置方輿縣,唐寶應元年(762年)改魚臺縣。以春秋魯隱公所築之觀魚臺得名。1956年撤,1964年復置。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金鄉縣

 來歷名稱 秦置東緡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分置金鄉縣。以金鄉山得名。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嘉祥縣

 來歷名稱 金皇統七年(1147年)析鉅野、任城二縣地置嘉祥縣。相傳春秋時魯哀公西狩獲麟於此,取“嘉美祥瑞”之義得名。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汶上縣

 來歷名稱 春秋魯中都邑,西漢置東平陸縣,南朝宋改平陸縣,唐改中都縣。金改汶陽縣,泰和八年(1208年)改汶上縣。以大汶河流貫得名。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泗水縣

 來歷名稱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置泗水縣。以泗水得名。《讀史方輿紀要》:“亦曰南清河。源出山東泗水縣東五十里之陪尾山,四泉併發,西流至縣北八里,始合為一。”


山東省劃分為2區2市7縣的3線城市,享有“北方運河之都”之稱


  梁山縣


 來歷名稱 1939年置崑山縣,1949年改梁山縣,增壽張、鄆城、汶上等縣之地以益之,以縣境東南之梁山得名。據《山東通志·疆域志》:梁山“以梁孝王遊獵於此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