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各地有什麼特色的兵種嗎?

黑水冥王


明末時期各地因為面臨局勢不同,因而採用的軍事力量亦不相同,可以總結為中原腹地多用冷兵器,邊鎮多用冷熱兵器混合。

內地

一、李自成、張獻忠的義軍。義軍前身是賊匪出身,剛組成義軍時沒有作戰意識,往往數萬義軍被當地數百官兵殺的四散而逃,後期在李自成、張獻忠的帶領下,採用游擊戰,加上明末乾旱、饑荒,明廷焦頭爛額,義軍不斷壯大,尤其是在李自成攻破河南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後名震天下,各地名士紛紛來投,義軍軍事質量急速上升。義軍骨幹為老營騎兵,裹挾數萬步卒採用層層消耗的戰術,最後以精銳騎兵衝擊,說白了就是拿人命填,其戰術思想和清兵大體相當,但其不離流賊本質,一碰上吳三桂與清兵的聯軍便土崩瓦解。

二、白桿兵,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為其丈夫訓練的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當年女將秦良玉就率領這支軍隊參與了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諸役,獲得赫赫功勳。瀋陽之戰中,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血戰八旗兵,大戰中殺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清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震天下。

三、關寧鐵騎,前身由遼東世家祖大壽統領,後由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節制,是明末朝廷最後具有戰鬥力的軍隊。軍隊中有數千蒙古兵為主力,善鐵騎衝擊。《滿文老檔》第三十九冊 天聰五年七月至八月: 汗曰:“明人善射精兵,盡在此城,他處無有也。山海關以內,兵之強弱,我所素悉,以我思之,天若以此城畀我,則山海關即可得,天若不與,則不能得山海關矣。” (此乃大淩河圍攻戰之時皇太極所說,時守大淩河城者為祖大壽統帥的關寧軍)。

明廷每年撥給關寧防線的軍費佔比是大頭,要不是因為李自成在後邊使勁挖崇禎的地基,滿洲韃子想要徹底戰略性攻入山海關是難度極大的,吳三桂降清後,他手中的關寧軍被髮揮到極致,打李自成、南明小朝廷,甚是諷刺。

四、滿清八旗軍。八旗軍的滿八旗士兵都是從小練習騎射,而且從不斷的內鬥中統一起來,彪悍程度可想而知。在明末戰鬥中,八旗軍騎兵作戰機動性也很強,肉搏能力也大大強於明軍,馬上射箭更是漢人騎兵做不到,明軍確實拿八旗軍一點辦法都沒有。

就算是身經百戰,斬殺明軍和明朝地主武裝無數的李自成老營流民們,在山海關作戰中,被2-3萬人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像切菜一樣斬殺大半,明軍更是連滿洲兵中戰鬥力最弱的鑲藍旗都打不過。因此,明清戰爭中滿清八旗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明末官兵大體腐朽不堪,明初朱元璋的精銳軍隊風範盡失,連護衛京師的三大營精銳也經不住歲月和繁華的腐蝕,京營子弟每日只知吹牛打屁喝酒賭博,在崇禎閱兵時,士兵們把自己的盔甲外部刷得亮堂堂,但實際可謂敗絮其中。義軍二日而陷京城。地方軍閥左良玉、劉澤清之流更是不堪,說是官兵,但實際上與流賊無異,戰鬥力、軍紀地下,欺負百姓倒是好手,在向清兵投降後淪為炮灰進攻南明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證勸,屬實上不得檯面。

以上是本人個人看法,如有補充與建議,不勝榮幸。


成華十四年


明朝末年,關內的農民起義軍和關外的清軍雙雙對明朝的統治造成威脅,自崇禎二年起,明朝軍隊同時面對兩大強敵,一直到南明永曆朝滅亡,明朝軍隊在長達三十多年的奮戰中,湧現出來了不少有特色的軍隊,本文就簡單介紹下這些比較有特色的軍隊。

遼東軍團(關寧軍)

這支軍隊是指在關外遼東地區防範清軍(後金)的明朝國防軍,也是明朝末年在朝廷財政拮据的情況下,唯一能完整劃撥糧餉的軍隊。只不過從崇禎元年開始,在袁崇煥“以遼土養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指導思想下,遼東軍團的成分全部以遼人為主,形成了一個小圈子,也成為了明末官軍裡面軍閥中的軍閥。

在袁崇煥死後,遼東軍團主要由兩家將門在指揮,分別是祖大壽和吳襄(吳三桂之父),遼東軍團也只聽從祖、吳兩家的命令,朝廷基本上是指揮不動,當然,看在朝廷每年劃撥大量的遼餉給遼東軍團的面上,他們還是有選擇的派出部分軍隊幫助明朝剿滅流賊,至於清軍,他們只是以防守為主,畢竟,清軍要是沒了,遼餉也就沒了。

遼東軍團的骨幹是騎兵,他們長期在關外和戰鬥力強大的清軍作戰,所以他們的戰鬥力在崇禎年間所有的官軍序列中,應該算是第一。在崇禎二年的“己巳之變”中,遼東軍團是唯一敢跟清軍面對面硬拼的明朝軍隊,當然,這也跟清軍已經殺到北京城下,遼東軍團當時的統帥袁崇煥已經退無可退,必須拼命有關。

因為在“己巳之變”這一戰之後,遼東軍團基本上不和清軍硬拼了,直到在吳三桂的率領下投降清朝。甲申之變後,遼東軍團搖身變成清軍,一路從山海關殺到雲南,除面對南明晉王李定國的軍隊有一定阻力外,不論是前明朝軍隊,還是李自成的軍隊,遼東軍團都幾乎所向無敵,也為他們的統帥吳三桂打出來個平西王的封號。遼東軍團最終的結局是在康熙年間隨吳三桂反清失敗後被清除。

鄭芝龍水師

明朝一直禁海,但在沿海地區依舊少不了實力強勁的海盜團體,福建人鄭芝龍就是明末最牛的海盜頭子,鄭芝龍專注海貿,所以手下水師實力強勁,是當時整個東、南中國海最厲害的水師。明朝水師和荷蘭人都在鄭芝龍手下吃過虧,鄭芝龍的水師幫助他把商貿活動開展至從日本到馬六甲海域的眾多沿海國家。

鄭芝龍也因為水師的強大,讓明朝官方感覺到不可敵,於是被明朝招安,成為福建的土霸王。南明時,鄭芝龍投降清朝,但麾下水師的大部分力量被兒子鄭成功繼承下來,由鄭成功率領繼續抗清,清朝入關初期沒有水師,所以鄭成功只要不上岸,清朝就拿他毫無辦法。直到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在原鄭成功部將施琅的幫助下,清朝才攻上臺灣,鄭芝龍締造的這支水師才消亡。

鄭成功鐵人軍

鐵人軍是鄭成功組建的一支陸戰軍隊,鄭成功麾下的水師縱橫海上無敵,但鄭成功要抗清,要收復明朝河山,就必須要在陸地上擊敗清朝軍隊,但鄭成功的軍隊天生就沒有陸戰的基因,陸軍的戰鬥力慘不忍睹,所以,鄭成功花費巨資成立了鐵人軍。精選勇武之人,給他們全身披上厚重的魚鱗重甲,佩盾牌,持重劍,據說刀劍、火銃都不能損傷。

鐵人軍的裝備是牛逼的,可打造一副裝備要花費的代價也很大,所以這支軍隊並不多,不會超過三千人,是鄭成功陸戰的殺手鐧,在和清軍以及荷蘭人的作戰中發揮出重要的作用,鐵人軍是重裝甲兵種,所以行動遲緩,適合突擊和混戰。不過鐵人軍也因為裝備的維護和製作不易,隨著鄭成功抗清的不斷失敗,地盤縮小,財政上無法支撐,最終慢慢消亡。

白桿兵

白桿兵是明朝四川石砫宣慰司的一支地方軍隊,純粹的步兵,創建人是石砫土司馬千乘和他的妻子秦良玉(後繼任石砫土司),總數一直保持在三萬到五萬人左右。因為石砫地區山多,所以白桿兵的特點是擅長山地作戰,使用的兵器也是獨具一格,用的是特製的白杆槍,以結實的白木(白臘樹)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還可以借鉤攀巖。

白桿兵在明末也是大名鼎鼎,戰鬥力超強,明朝天啟元年的渾河血戰中,白桿兵在秦良玉的兄長秦邦屏、兄弟秦民屏的率領下和八旗兵死磕,白桿兵戰死兩千多,但也擊殺八旗兵幾千人,在渾河之戰的明軍序列中,只有那支最後的戚家軍可以與之比肩。崇禎三年的“己巳之變”中,白桿兵在秦良玉的率領下,千里馳援北京,在和清軍的作戰中,戰鬥力也僅次於當時還是袁崇煥指揮的遼東軍團。

崇禎十七年,在救援重慶的戰役中,秦良玉所率領的三萬多白桿兵和萬餘明軍被張獻忠擊敗,這一戰白桿兵全軍覆沒,只有秦良玉逃回石柱,但只要秦良玉在,白桿兵在石柱地區就隨時可以建立,張獻忠佔領四川后,也沒有因曾圍殲過白桿兵敢對石柱下手,四川所有的土司都收到張獻忠的勸降書,唯獨石柱沒有,連派人去都不敢。秦良玉死後,在順治十六年,她的孫子率部歸附清朝,石柱宣慰司依舊保留,所以白桿兵應該延續到清朝,只不過後來沒有相應的戰績和記錄了。

李定國蠻兵

李定國是張獻忠義子,南明時期率部歸附明朝,以明軍的身份堅持抗清,是南明在軍事上最後的依仗。李定國歸明後,因為是以雲南、貴州為根據地,所以作戰兵員也主要是在這兩個地區招募,這兩個地區少數民族眾多,由於李定國採取漢族和少數民族平等對待的政策,所以他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間威望很高,大批苗族、彝族、壯族、白族、傣族等少數民族青年踴躍參軍,願意跟隨李定國抗清。

因此,李定國軍隊中的少數民族佔比相當高,甚至在永曆朝後期,李定國的軍隊幾乎全部是少數民族成分,他們作戰悍不畏死,擅長叢林和山地作戰,特別是西南地區的地形適合他們的作戰特點,此外,李定國的部隊中還有“象兵”這一兵種。清朝以騎射為主的八旗兵、蒙古兵,包括吳三桂的關寧軍都在他們手下吃過大虧,一度驚懼的將李定國的部隊稱之為“蠻兵”。

不過,李定國以一隅敵一國,終究是迴天無力,雲南、貴州兩省的資源也有限,和沿海的鄭成功又始終不能全心配合,最終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殺害後,李定國病死,留下遺言:“寧死荒外,勿降也”,李定國殘部數千人遵照他的遺言退往緬甸北部,自稱“桂家”(永曆皇帝稱帝前是明朝桂王),今緬甸北部的果敢族中就有大量李定國殘部後裔。

以上就是小編選出來的明朝末年(崇禎朝至永曆朝)有一定特色的軍隊,明末還有如孫傳庭指揮的秦軍、盧象升指揮的天雄軍等戰鬥力較高的軍隊,但這些軍隊的作戰方式還是和傳統的軍隊一樣,除了因主帥的約束,戰鬥力高一些,紀律性強些,也無其他特點,談不上有特色,所以就不一一介紹了。


九頭鳥漫談文史


明代的軍事制度研究,大致可以一分為三,第一個就是伴隨明代始終的衛所制,第二就是成祖以後逐漸形成並且屢加變革的京營兵制,第三則是明代中後期通行於京師以外的營兵制,贏兵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它包含著不同的軍隊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對他進行一一介紹。

按照肖立軍先生的說法,

所謂省鎮營兵制,是指明代省鎮總兵鎮戍區中以鎮戍等為主要任務,以營為核心編制的軍事制度。

這是一種在衛所制逐漸衰落,不能適應軍事需要的情況下在全國普遍發展的軍事制度。在不斷的發展中,雖然營兵制都表現出了一定的當地特色,但仍然有許多共同之處。營兵制下的軍隊一般以營為組織單位,下設部,司,隊等。營的人數不一定,明代中期九邊的營一般為三千人左右。後期營制縮小,一般為兩千人或者一千五百人。在營兵制下,由於不同的任務或者不同的歸屬,營兵也產生了諸多分類。

1.標兵營



標兵,即有標準之意。明代的標兵指的是總督,巡撫,總兵(或者也包括宦官,兵備)的親統之兵。標兵歸屬督撫等官直轄,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組建,以營將一人統領作戰,中軍或坐營官一員(或坐營中軍官)傳達軍令。標兵營在嘉靖中後期廣泛設立,首先是在九邊,其次才擴展到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標兵的設立雖晚,但是發展很快,明代後期,各種標兵佔了各鎮軍隊的絕大部分,宣大督標明末達到一萬,保定最多時督標三萬,鎮標一萬,是作戰軍隊的主力,比如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重要領袖闖王高迎祥就是被孫傳庭的標兵俘獲的。



2.正兵營

總兵直轄的軍隊稱為正兵(後改稱標兵),正兵的任務較為複雜。

1.隨警策應:很好理解,算是總兵的警衛部隊

2.防秋擺邊:明代九邊的日常操作就是和蒙古互相毆打,秋天把軍隊派到邊牆處分段防守,謂之擺邊。

3.諸鎮配合防守:在特殊情況下,總兵的作戰地域不侷限於一鎮,常常要跨地區作戰。

4.臨時任務:所謂大明的兵,就是我老朱家的兵,一個月一兩五,你得給我賣命去是也。

3.奇兵營

奇兵,取出奇制勝之意,為軍中精銳所組成,歸副總官兵直轄,職責主要是待報赴援,設伏防守和常年防守。

4.援兵營

援兵由參將統領,與正兵的職責很相似,只不過更側重於互相援助。



5.遊兵營

遊擊及其統領的遊兵主要是為機動作戰而設立,一般沒有固定防區,屬於救火隊性質。在明代的軍事體系下,總,副,參,守各有汛地,遊兵承擔的是各將相互之間的援助配合。九邊的遊兵還承擔著入衛京師和輪番戍守薊鎮的任務。

6.守城兵

守城兵,實際上可以追溯到衛所制,算是衛所制的一種遺留,主要負責軍事要地的防守工作,守城兵的戰鬥力不強,但畢竟還是戰鬥部隊,在明代的營兵制中也算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7.敦軍和夜不收

明代在九邊大量建立敦堡防守,瞭望和傳遞敵情,每敦臺有幾名乃至幾十名士兵防守。夜不收則是明代的偵察兵,起初屬於某一個墩臺,衛所,城堡,後期也歸督撫直接調遣。主要負責偵察,傳遞敵情,探聽軍事情報。除了軍夜不收外,還有民夜不收。

8.通事和家丁

這兩項以九邊地區最為典型,通事即熟悉敵方語言和形勢的人。家丁則比較複雜,最初的家丁屬於將領的私人親兵,待遇裝備都較普通士兵優厚,將領作戰時自然也能得其死力。大約在嘉靖時期,朝廷開始核實家丁數目,改為由官府發給糧餉。家丁和同時等也經常聯合作戰,比如明代中後期盛行的趕馬和搗巢作戰,就是以二者為主力的。


父母年代記憶


明軍三大營和明末三大軍

  明軍三大營是明朝軍隊中最精銳的野戰部隊,由明成祖朱棣親自下令組建,分別為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作戰時先由神機營進行火力打擊,然後五軍營﹑三千營的騎兵步兵補上,按次攻擊。

  1、五軍營

  五軍營是騎兵和步兵的混合體。永樂八年始分為中軍、左哨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這支部隊是從各個地方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攻擊的主力。

 


  2、三千營

  三千營主要是由投降的蒙古騎兵組成的。也就是說,三千營實際上是以僱傭兵為主的。組建三千營時,是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的,當然後來隨著部隊的發展,實際人數當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這支騎兵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明軍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的角色。

  3、神機營

  這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士兵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期又添置火繩槍。在明朝時候,這些火器被稱為神機炮,許多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是喪命於這些神機炮下。這相當於明朝政府的炮兵部隊。

  


  明末三大軍分別為:關寧鐵騎——祖大壽;秦兵——孫傳庭;天雄軍——盧象升。其名稱是後人所加。關寧鐵騎之所以強悍,因為機動;天雄軍善戰,因為團結;而秦兵的戰鬥力,因為個性。

  1、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關寧鐵騎“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因此戰鬥力極其強悍。

  2、秦兵

  


  孫傳庭到陝西以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按照“以秦兵衛秦地,以秦地養秦兵”的理念,實行屯田,發展經濟,以此招募訓練了一隻勁旅,這隻勁旅就是秦兵。這支彪悍的軍隊,曾經讓不知情的兵家吃盡了苦頭。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闖王高迎祥,他甚至因為無知還在子午谷中丟了性命。

  3、天雄軍

  盧象升的軍隊,是明末最強的軍隊之一,由於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所以戰鬥精神極強,一旦遇上敵人,就緊緊咬住打到底。


凹凸花開


浙江戚家軍,遼東關寧軍,陝西秦軍,四川白桿兵,廣西狼兵,山西?天雄軍,福建鄭家鐵人軍。


Man139876657


中國各朝各代都有許多特色兵種,明末自然也不例外,接下來我就介紹下明末各地的特色兵種

1.遼東鐵騎

著名人物:李成梁、李如松

所屬:遼寧

簡介:關寧鐵騎的前身,這是一支能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力克蒙古、女真的鐵騎勁,甚至還遠征朝鮮和日本戰國精兵一較高下。遼東鐵騎指的是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父子麾下的部隊,李氏一門擅長騎兵突襲,麾下最精銳的部隊為李家家將騎兵隊,人數約三千,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在征服蒙古土蠻部和萬曆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亂,清太祖努爾哈赤曾為李氏家奴,後逃出,宣誓終生效忠李家,但在李如松戰死之後,李家再無良將能統領,所以在薩爾滸等戰中沒有多大建樹,逐漸瓦解。

2.關寧鐵騎

著名人物:袁崇煥、祖大壽

所屬:遼寧

簡介:這是袁崇煥力主“以遼人守遼土”所組建的著名騎兵。遼東民風剽悍,多善騎馬,又地處抗清前線,有著切身利害關係。袁崇煥在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各軍,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等一大批遼將。又藉著寧遠大捷後明軍士氣有所回升,開始於與後金軍騎兵作戰的機會,袁崇煥終於苦練出了一支兵力並不很大,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這支部隊後來被人們稱作 “關寧鐵騎”,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八旗軍正面交鋒。

3.天雄軍

著名人物:盧象升

所屬:河北

簡介:明末大名知府盧象升在“大名、廣平、順德”三府招募的民兵,但是後來發展為明末最強的軍隊之一。由於所招募的範圍小,所以軍隊裡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所以戰鬥精神極強,一旦遇上敵人,就緊緊咬住打到底。不脫層皮沒法跑。但是如果只要有一個人逃跑,就會有很多人逃跑,導致戰鬥潰敗,然而盧象升的軍隊卻沒有這個顧慮,因為盧象升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有次軍隊缺糧,士兵三天沒吃飯,盧象升同樣三天沒吃飯,甚至連水都不喝:“軍中嘗絕三日餉,象升亦水漿不入口,以是得將士心,戰輒有功。“因此總體戰鬥能力很強大,當時人稱“天雄軍”。

4.秦兵

著名人物:孫傳庭

所屬:陝西

簡介:這就是大明劫裡面孫傳庭督師的部隊,孫傳庭到陝西以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按照“以秦地人衛秦地”的理念,實行屯田,發展經濟。經過治理,招募訓練了一隻勁旅,主要兵源地是陝西榆林。老闖王高迎祥就是被孫傳庭和他的秦兵所滅的。後來新闖王李自成又在孫傳庭手下吃過不少敗仗,只可惜一代名將孫傳庭遇上糊塗領導朱由檢瞎指揮,不僅葬送了大好局面,還逼著孫傳庭率領秦兵進入李自成的埋伏圈,孫傳庭力戰而死,戰敗之後秦兵沒主帥,也就全軍覆滅了。可謂是“秦兵滅,傳庭死,大明亡。”

5.白桿兵

著名人物:秦良玉

所屬地區:四川

簡介:這是明朝末期四川石砫土司秦良玉為其丈夫馬千乘訓練的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特殊兵種。此兵種所持的白杆槍是用結實的白木(白臘樹)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當年秦良玉就率領這支軍隊參與了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諸役,獲得赫赫功勳。尤其是渾河之戰,白桿兵雖然戰死2000餘人,但其在野戰戰場硬槓八騎的姿態十分讓滿洲人膽寒。

6.浙軍

著名人物:戚金

所屬地區:浙江

簡介:這支部隊的前身便是大名鼎鼎的戚家軍,浙軍是一支貫穿整個大明王朝的部隊。早在明朝建立初期,徐達北伐的年代,當時的明朝主力為安徽淮西軍,除了20萬龐大的淮西軍之外,數量第二的就是由章存道率領的15000人浙東軍。到了明朝初期,戚繼光在民風彪悍的浙江義烏組建大名鼎鼎的戚家軍,該部隊極善協調作戰,除了在中國沿海抗倭外,在萬曆援朝時更是隨駱尚志遠赴朝鮮抗倭。在明末國難之時,戚繼光的侄子戚金率領浙軍北上奔赴遼寧作戰,無奈抵達時瀋陽已經淪陷,戚金以及浙軍不願意撤退,勒馬高呼“定遠戚金在此!”率軍衝擊八騎大陣,最終全軍覆滅。

7.東江兵

著名人物:毛文龍

所屬:遼寧

簡介:東江軍由毛文龍於天啟二年(1622)始創,至崇禎十年(1637)被清軍攻破,歷十六年。其間東江明軍活動地域北達長白山,南至登萊,西及旅順,東抵朝鮮,予後金較大牽制,有著敵後遊擊的色彩,而東江軍人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臺上更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影響不僅侷限於明末,實際亦延及至清朝初年,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即為其代表人物。

8.鐵人軍

著名人物:鄭成功

所屬:福建

簡介:鄭成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帶領鄭家軍成功的從荷蘭人手王收復了臺灣,他有一支部隊,全身裹滿盔甲,是一支重裝步兵。《明季南略》對鄭成功率軍在江浙一帶和清兵交戰有此記載“鄭兵俱鐵甲冑鐵面頭子,只露兩足,用長刀砍騎,銳不可當,射中其足,則拔箭更戰,清兵逐敗…” 類似的“鐵人”在荷蘭軍官日記中也有記載,可見鄭成功的鐵人軍確實厲害。

9.廣西狼兵

著名人物:瓦氏夫人

所屬:廣西

簡介:“狼兵素勇,為賊所憚”。狼兵是起源於明朝中期,是當時土司瓦氏夫人組建的地方武裝。又叫“俍兵”,“狼師”。狼兵在抗倭戰爭立下赫赫戰功,在之後歷代也是聲名遠播,據說明末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協同作戰的步兵中就有六千廣西狼兵,最擅與清軍進行肉搏戰,還有著一手毒箭的好本領。

10.黑人鳥銃隊

著名人物:路易斯·瑪託斯。

所屬:澳門

來源主要是來自澳門的葡萄牙的黑奴軍隊,約有三百人,隊長名為路易斯·瑪託斯。這些黑人精通火器的鑄造和運用,而且驍勇善戰。鄭芝龍對這支部隊相當的重視,到了鄭成功的時代,更提升為貼身衛隊。除了護衛主帥以外,還常常擔任扭轉戰局的奇兵,這支部隊在鄭荷之戰中也有發揮貢獻。


子魂魄兮為鬼雄


明末各地特色兵種排行:

1.關寧鐵騎。提到明末的局勢,不得不提下關寧鐵騎,這支在明朝滅亡之後仍然存在的武裝力量,困擾了建州女真數十年的時間。關寧鐵騎脫胎了李成梁時代的遼東鐵騎,是袁崇煥等人仿造遼東鐵騎,以“遼人守遼土”,任用飽受女真欺凌的遼人,組成了一支戰鬥力超強的騎兵部隊。明朝末年許多出名的將領都曾經帶領過關寧鐵騎,袁崇煥、祖大壽、吳三桂等。關寧鐵騎最突出的戰績是在崇禎年間北京保衛戰中以九千長途奔波的士兵大敗數萬精銳的女真武裝,一戰成名,這一戰也讓明朝得以延續,關寧鐵騎也因此戰位列中國古代十大長勝軍團。可惜在清朝平定“三藩之亂”後,這支武裝便銷聲匿跡於歷史舞臺,是明末戰鬥力第一的軍隊。

2.秦兵。此秦兵非秦朝軍隊,是在明朝由著名將領孫傳庭創建的武裝力量。孫傳庭本人是文臣出身,但在軍事上建功立業。孫傳庭在陝西剿匪時,按照“以秦兵衛秦地,以秦地養秦兵”的理念,招募訓練了一隻勁旅——秦兵。秦兵最大的功績便是在陝西子午谷經過四天激戰擊敗幾十倍的高迎祥,瓦解了實力最強的起義軍,一戰成名,之後在崇禎十一年與洪承疇配合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僅以18騎脫身,如果不是崇禎皇帝的一紙詔令,李自成可能已經身首異處。崇禎十六年,實力大損的秦兵在潼關倉促應戰,被李自成數十萬大軍包圍,孫傳庭戰死,秦兵四萬多人全軍覆沒。《明史》稱“傳庭死,明朝滅”,是明朝末年第二強的軍隊。

3.天雄軍。盧象升和孫傳庭一樣,均是文官出身,己巳之變時盧象升在沒有勤王命令的情況下自行募集1萬人勤王,之後整合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武裝,組成“天雄軍”,成員都是老鄉、朋友、兄弟、家人等等,往往一個人戰死,就可以激發大部分人的憤怒,所以戰鬥精神極強,一旦遇上敵人,就緊緊咬住打到底,後來曾國藩的武裝便是以天雄軍為雛形的,由於每回戰鬥盧象升都是身先士卒,同士卒同吃同睡,因此天雄軍從未發生過潰敗。天雄軍曾以2000人擊敗上萬的重甲騎兵,追擊其50餘里而返,因此農民軍給盧象升起了一個外號“盧閻王”。崇禎十一年北京之變盧象升的天雄軍因援軍未到而失敗,明末第三強軍隊。

4.白桿兵。秦良玉是明朝歷史上比較特殊的女性將領,是四川石柱土司,她根據四川當地的特點訓練山地特種部隊,此兵種所持的白杆槍是用結實的白木(白臘樹)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因此稱為白桿兵或石柱兵。白桿兵戰鬥力強,先後經歷了平定播州之役、遼東平女真戰役、剿匪等戰役,崇禎十七年重慶戰役三萬白桿兵陣亡,秦良玉單騎返回石柱,實力大減,但餘威仍在,因此張獻忠一生都不敢進犯石柱,秦良玉也得以善終。

5.車軍。明末劉鋌隸屬的特殊部隊,兵士以川人為主,混合編制有步兵、騎兵、火槍兵及大車。每逢出戰,騎兵先行,步兵和火槍兵推著大車前進,敵人出現時,即迅速將大車圍成圓圈,組成車陣,火槍兵以此為屏障,用火槍對敵發動齊射,完成第一波攻擊。待敵軍銳氣已盡時,便發動騎兵由車陣內衝出,擊垮敵陣,然後步兵出擊,追殲敵軍。這是一種攻守兼備的戰法,守時滴水不漏,攻時銳不可擋,在萬曆三大徵東征朝鮮中表現優越。1619年薩爾許之戰中全軍覆沒。

6.洪軍。洪承疇手下的一支勁旅,洪承疇以書生出生,進士及第,在陝西任職時堅持以剿為主,輔之以撫,對起義軍進行全方位的剿殺,先後配合友軍平定高迎祥,擊敗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聲名顯赫。在松山戰役中被困半年,不得不投降清朝,終身受到猜忌和監視,最後還被乾隆皇帝編入《貳臣傳》,成為千古罪人,洪軍也不復存在。






羅蕭弋


明末是冷兵器非常盛行的時代,比較有特色的兵種有戚繼光的坦克部隊,也是世界上第一支號稱“殺手”的步兵。

還有赫赫有名的廣西“狼兵”,善用刀弩牆牌,並且軍紀嚴明,每次出戰必須衝鋒,如有退縮,立斬不赦。

還有遼東的“關寧鐵騎”、幽州的白馬義從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