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請你選擇一種字體向外國友人進行介紹,你會選擇哪一個你會怎麼介紹呢?

用戶1578604087368


很高興和大家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漢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媒介,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使用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漢字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從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楷、草、行,都充分體現出了漢字的活力以及獨有的藝術魅力。

假如要向外國友人介紹一種字體,我會選擇楷書,方塊字——不張揚,有筋骨,一身正氣,這何嘗不是我們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的氣質。立的直,坐的穩,行得正,每一撇都有著頂天立地的堅強,每一捺都寫出參透人生的灑脫,像極了我們農民結實的臂膀,像極了我們工人堅毅的臉龐,像極了老師充滿希望的眼神,像極了戰士挺拔的胸膛,這就是楷書,這就是我們的文字,這就是我們華夏的根,若要向外國友人介紹我們的漢字,那一定別忘了楷體字!

後附小瘋自己的字,請大家多多指教!


黃小瘋


楷書,方方正正,規規矩矩,最主要的是他們寫不來,就算仿其形也沒其神,行書個人喜歡,不適合作為國粹宣傳,隸書看起來就有種嬴弱感


司湯達爾


瘦金體,一定是瘦金體,也必須是瘦金體!

書法,是中國的國粹,被人認為是無言的歌舞,無聲的武功。歷史上書法家層出不窮,而瘦金體的創造者---趙佶,更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皇帝。或許他在政治上不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他在書法字畫上的成就可是相當卓絕的。

熱愛書法的人,愛的是那一筆一劃的瀟灑與坦蕩。而喜歡瘦金體的人,更是桀驁不馴,特立獨行,不受任何人約束,對美自有見解。

瘦金體是宋徽宗趙佶所創的一種字體,極具個性。運筆靈動快捷,筆跡瘦勁,至瘦而不失其肉。宋徽宗的書法筆畫瘦硬,雜糅各家,取眾人所長,最終創造出別具一格的"瘦金書"體,影響頗大。

正所謂"天骨遒美,逸趣靄然",極具個性色彩。所以說喜歡瘦金體的人一定很有個性,而且是有自己最獨特的審美觀的。當然,這種審美觀,不僅表現在文字上,也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徽宗的瘦金體已到高峰,所以歷史上再沒出現有比他還要厲害的瘦金體書法家。另一方面,由於瘦金體太過於尖利,不太符合中國溫厚敦親的傳統,所以古人對其的學習相對來說不多。但是到了現在這個萬眾發聲的時代,個性成了每個人的名片。描摹瘦金體的人也越來越多了。

瘦金體如此之美,雖然練習的過程會稍微有些艱難,但是隻要你堅持下來,你一定會欣賞到其中的美學之上等,更加會對自己性格的塑造起巨大的作用!

所以,加油!我們一起來練習瘦金體吧,實在是美到極致的書法形式啊!


荊棘楚楚


會選擇行書。原因有四個,首先,解讀下五大書體,再給出四個原因。

一.五大書體的基本概要

我國書體按字體風格大致分為五種,分別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及行書,每個字體按照其形成的時代及各自風格又分為不同的類型。

1.篆書:其體式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其書體:字形修長,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狀態,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按書寫特點及產生的時間先後,又分為大篆與小篆,小篆的創制者乃秦宰相李斯。

2.隸書: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基礎上形成的,其書寫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結構扁平、工整、精巧,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也逐漸在後世派生出了楷、草、行書的打下了基礎。隸書為後世稱道者乃蔡文姬的老爸蔡邕,書寫的《熹平石經》為後世稱道。

3.楷書:是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其字體"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楷書盛行於六朝,至唐代出現了繁榮局面。在浩瀚的楷書書界巨星中,形成了幾大家,著名的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及王羲之、王獻之等。

4.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書體。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從草書的發展來看,可分為隸草書、章草和今草三大階段。草書符號的主要特徵之一是筆畫帶鉤連,包括上下鉤連和左右鉤連。代表人物主要有,張芝、懷素及張旭,張芝後世謂之為“草聖”。

5.行書,無法卻有體,緊粘其他“四大書體”,是楷書的快寫,它不及楷書工整,也沒草書的草案,用連筆和省筆,不用或少用草化符號,較多地保留正體字的可識性結構,從而達到既能簡易快速書寫又能通俗易懂的實用目的,便於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換。其書體稱呼始於西晉衛恆《四體絕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行草"。行書大家雲集,宋代四大家蘇軾、米芾、黃庭堅、蔡襄,“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後無來者。

二.四個理由

一是便於識別,書體為外國人學習欣賞使用,首先要易於識別,閱讀,有美感,引起其學習使用的興趣。五大書體之中,篆隸草三體,雖美但難以識別,行楷相比,行書更貼近百姓。二是便於書寫,篆草隸三書,看著舒服,寫起來難,恰如櫻桃好吃樹難栽一樣。行草二體,從流行度上看,從書寫要求看,行書更輕鬆。三是便於傳播,推薦給他人,尤其是外國人,其願不願意學習並推廣傳播,似乎更為重要,從推廣傳播的角度看,行書易於書寫,易於辯識,易於流傳,已成為廣泛認知。四是便於使用,學習技能最終目的是使用的,學習漢字也一樣,推薦外國人學習,目的是書寫。老漢看法,綜合幾種字體,綜合學、用、寫、賞等各方面因素,推薦行書是正確的,合適的。以下給出幾種字體的代表字體,供賞析。自一至五分別為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北京老漢


正楷,隸書


蒼耳子10


楷書,端端正正四四方方規規矩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又有了這個基礎再寫別的字體會取得較好的結果。


鑫淼1246


中國自有文字形成,書法字體也是同時開始形成,我們可以先了解下書法字體的演變。

書法字體的發展以篆、隸、草、楷、行為順序,結構和筆畫逐漸變得儉省,除了實用性,還有了自己的藝術性。

篆書是非常古老的書體,可大致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分為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甲骨文在殷墟被髮掘出來,確定是商代的文字,因刻在龜甲或獸甲骨上而被稱為甲骨文。

金文是鑄於青銅器上的文字,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進行統一文字,小篆成為了官方文字。但是小篆書寫比較複雜,漸漸就出現了更加簡單的隸書字體。

隸書分為秦隸和漢隸。 秦隸指戰國、秦至西漢初期的隸書,又叫古隸。漢隸,主要是指東漢碑刻上的隸書。

漢代的穩定發展,對文化的影響也很大,在隸書之後,楷書漸漸興起。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

東晉以後,形成了很著名的魏碑文化,上面的字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

唐代時期,國事興盛,楷書漸漸成熟,擺脫了隸書的影子,字體成熟,有名的書法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是後世學習的典範。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出現在西漢晚期和東漢初期,寫得比較放縱流動,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讚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草書是中國文字最為簡約的書體。可分為章草和今草,是一種非常有藝術性的字體。

我個人比較喜歡欣賞趙佶的瘦金體和張旭的狂草,但推薦給外國友人覺得首先還是行書比較合適些,行書的字比較好認,可以提高對書法的興趣,對於魏碑,篆書,狂草很難學習,只能欣賞意境了。

我是春曉江南,謝謝閱讀!





春曉江南


“隸書”是我推薦給喜歡中國文化的外國朋友的首選字體,因為“隸書”字形規整而又不失內斂,像極了中華民族尊重法規、尊重他人、謙虛禮讓的謙謙君子風範。


茶客阿緣


篆書!它形成年代離造字時近,很多字能通過字形看出意思,順便可以講講中國文化,講一個字基本可以算一個故事!還能體現漢字的線條美,結構美!外國人也不常見這種字體,所以也有一種神秘感。

其實我們可以用排除法!

1.行書好看,但並不是每個字都能認識,尤其是行草,看不懂的還以為就是瞎畫,別說外國人了,就咱們中國🇨🇳人除了用龍飛鳳舞來形容它們,又怎麼說啥!說說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關係?還是說說書畫審美的相似處?

2.楷書,是工整好看,跟我們現在寫的字兒也差不多,頂多是繁體和簡體的區別,而有的書法作品也用簡體字書寫✍。但我們的簡體字和繁體字並不是一一對應的。徐靜蕾曾經寫過一副作品,被人詬病,因為她用繁體字寫的詩句裡有兩個錯別字。所以沒有點兒文字功底最好不要介紹自己貌似熟悉但不是很精通的楷書。比如“白髮三千丈”的“發”,“早發白帝城”的“發”就不能寫一樣的繁體字!

3.隸書,雖然年代也比較久遠,不經常涉及繁簡問題,但是沒有自己的特色。論存留原始造字時的含義不及篆書,飄逸程度不如行書,總體來說,工工整整,有碑刻的古樸之美,但我覺得它還是存在印章中比較好些!

總得說來,篆書,我們容易入門,外國人聽起來熱鬧。既宣傳了中國悠久的文化,咱們也能顯得懂些文字書法,藏拙嘛,純屬個人見解!


野人可樂


中文。可以從象形文字開始去講述中文的發展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