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明朝三支精銳禁衛軍都是什麼樣的?

在歷朝歷代的軍隊中,有這麼一支軍隊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直轄於帝王,拱衛首都,保護皇宮的軍隊,這支軍隊俗稱“禁軍”,即“禁衛軍”,“禁軍”地位最高的時候是北宋,由於北宋的特殊政策,北宋的禁軍不是皇帝的警衛隊,而是全國負責實際軍事任務的正規軍,只是為了強調軍隊直屬天子的中央集權管理原則而繼續使用“禁軍”之名而已。

那明代的禁衛軍是什麼樣的呢?明代的禁衛軍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直屬於皇帝的直隸諸衛親軍,初建時原本只有十二衛,後漸漸擴張到二十六衛;還一部分,就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守衛京城的部隊了,這就是“京營”。

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明朝三支精銳禁衛軍都是什麼樣的?

明代“京營”分三部分,即著名的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俗稱“三大營”,這三大營各有特色。

五軍營,這是全國各省抽調精銳部隊組成的,永樂八年(1410年)這支軍隊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故稱為“五軍營”,五軍營還有負責訓練新軍的任務,除在京衛所外,每年明朝都分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16萬人,輪番到京師接受五軍營操練。是全國軍隊訓練的總基地。

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明朝三支精銳禁衛軍都是什麼樣的?

三千營,這支部隊雖然叫這個名字,但人數遠遠超過三千,這支部隊很特殊,它一開始是由投降的蒙古軍隊組成的,人數確實大概就3000騎兵,後來擴編,鼎盛時期人數有7萬之多,,三千營在史料中僅出現在洪熙、宣德和正統年間的戰時編制,景泰以後京營改製為十團營、十二團營,此部隊番號很可能是永樂年間第三次北伐前的駕前護衛,或第四第五次北伐的前鋒營轉換而來。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恢復三大營時,將三千營改稱神樞營。三千營一般情況不出徵,分五司,分掌皇帝的旗、輿服、兵仗金鼓、御用寶物等,屬於正統皇帝衛隊。

還有一個就是最著名的“神機營”了,這個大家可能多少有些瞭解:是著名的火器部隊,但極少有人知道的是,這支軍隊和越南有不少淵源,越南在中世時期火器技術極為精良,明成祖征服交趾後,得到了大量越南火器技術,明朝稱為“神機槍炮法”,甚至越南皇子都被明朝俘虜回來研製火器。

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明朝三支精銳禁衛軍都是什麼樣的?

注:胡元澄,越南胡朝君主胡季犛的長子,後來被明軍俘獲,在明朝工部任職,此人極為擅長製造兵器,尤其能造神槍火器,所以獲明朝授以官職。據《明實錄》記載,明成祖授命他“督造兵使局銃箭、火藥”,此人後來被明朝軍人稱為“火器之神”。

“本朝以火器御虜,為古今第一戰具。然其器之輕妙,實於文皇帝平交趾始得之,即用其偽相國、越國大王黎澄(胡元澄進入明朝後改的這個名字)為工部官,專司督造,盡得其傳。”——《萬曆野獲編》

“至明成祖平交阯,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制用生、熟赤銅相間,其用鐵者,建鐵柔為最,西鐵次之。大小不等,大者發用車,次及小者用架、用樁、用託。大利於守,小利於戰,隨宜而用,為行軍要器。”——《明史》

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明朝三支精銳禁衛軍都是什麼樣的?

這段時間,越南火器傳到明軍各處,“交槍”(來自交趾的槍炮)十分盛行,甚至明清之際,西洋火器已經傳到中國後,中國方面仍然從越南引起火器。

明成祖朱棣知道火器的厲害,故特意組建了“神機營”,該營裝備有火槍、火銃等,後期又添置火繩槍,在當時世界上屬於最精銳的火器部隊之一。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三大營喪失幾盡,後改革軍制,建立營團,未入選的軍士歸本營,稱“老家”,嘉靖時罷營團,恢復三大營舊制。

明朝初期,神機營的兵力是: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杆(步兵火銃);合用藥,000斤;重八錢鉛子900000個;大連珠炮200杆(多管火銃);合用藥675斤;手把口400杆(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當然,後期神機營也裝備了大量西洋火器,比如紅衣大炮和佛郎機等,反正明朝弄到了什麼精良的火器,都是優先給神機營用。

神機營不僅是大明精銳,還是全國技術水平最高的軍隊,所以受到格外看重,神機營內部有很多特殊的訓練方法(通常涉及一些從阿拉伯和歐洲傳來的數學知識,比如火器攻擊角度計算)屬於機密,不傳於其它部隊,與五軍營和三千營不同,神機營是要經常參戰的,這裡面的子弟很多都是京師權貴之後,所以也相當有傲氣。

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明朝三支精銳禁衛軍都是什麼樣的?

神機營最著名的莫過於“三段擊”戰法:即戰士分為三排,前一排首先由處於隊列第1、3、5、7、9、11等位置的士兵射擊,再由處於隊列第2、4、6、8、10、12等位置的士兵射擊。前一排的士兵在每一次射擊之後,馬上將火銃遞迴中間一排的士兵,同時從中間一排的士兵手中接過裝好彈藥的神機銃。中間一排的士兵一方面負責從前排士兵的手中接過射擊之後的火銃,並向後傳遞給第三排的士兵裝上彈藥;另一方面負責從第三排士兵的手中接過已經裝好彈藥的火銃,並向前傳遞給前一排的士兵,如此反覆輪換。這樣能在火繩槍射速較低的時候,保持不斷的火力輸出,以打擊敵人士氣,保證火力連續性。這本來是大將沐英鎮守雲南時用於對付敵方大象的戰法,後被引進來對付騎兵。

京營本是明朝最為精銳的部隊,然而土木堡事件後全軍覆沒,隨後來經過整頓,勉強有些振作,但在明代整體日趨腐敗的大背景下,京營的戰力也江河日下,對抗李自成時,竟然到了未經戰鬥,聞炮聲即潰敗而歸的地步,最終隨著明王朝一起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