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前言:縱觀整個宋代,軍事上總體受外敵欺壓,特別是到了北宋中後期以及整個南宋更是如此

。當時的人們,特別是關心國事的人們應當是長期處在一種憋屈的心理狀態之下的,因為朝廷時不時會被外敵,主要是金國,當然還有南宋末期的蒙古兵胖揍。被打了,皇帝為了保住皇位,還得陪著笑臉稱臣甚至自稱侄子或兒子。這對於當時愛國的人們,無異於處於時刻的精神壓力之下。

而在這一時期的文人們,有許多是十分愛國的。他們無處宣洩心中的壓抑,只得能過詩詞歌賦來表達心裡的憤悶。有一些位處高官的文人,看穿皇帝並不真心希望收復山河,而僅是希望偏安當皇帝,最終無法與之同道,而選擇捨棄高官厚祿離開朝廷。這裡就有一位,他就是處於北南宋之間的著名詩人陳與義。陳與義一生憂國憂民,他走過了怎樣的官場路呢?文學上又有何貢獻?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南宋愛國詩人:陳與義

陳與義是何許人

北宋時期,公元1090年,陳與義出生於洛陽(即如今的河南省洛陽市)。他的祖籍並非洛陽,而是在京兆。其祖先在唐朝中後期,因為當時發生了安史之亂,而從京兆遷居蜀地避難,在眉州青神縣(即如今的四川省眉山市)定居。之後,其曾祖父陳希亮考中了北宋的進士,踏上官路,之後就在洛陽定居並繁衍生息。因此經過了他父親後,在宋哲宗元祐五年(即1090年)他出生了。

陳與義其實是官宦人家子弟,自小就努力學習且具備中華民族傳統的忠正思想。這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不僅學習十分努力,而且很是聰明,很小時就能寫詩作文,同輩的人都敬重他。對此,《宋史》中對他的描寫是:"天資卓偉,為兒時已能作文,致名譽,流輩斂衽,莫敢與抗"。

在他23週歲,也就是公元1113年時,他進京考中了北宋的進士列於甲科前列。進行因他成績優異,授予他文林郎,並給了他開德府教授的職務。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23週歲時陳與義考中北宋的進士

官路漫漫

這個文林郎的職務,其實只是個閒差,工作只負責開德府(即如今的濮陽)中文化學習教育事項。這一差事枯燥無味,且沒有奔頭,陳與義越幹越覺得沒勁,結果3年後他不幹了,離職回家。在老家,他同他那一幫文友們一起過著詩文生活,日子快樂無比。不過,兩年後,朝廷讓他去當辟雍錄。這不是個什麼官,而僅是去太學裡的一個預備學校中,當一名普通教師。可見,這只是個工作崗位,而仍然不是官位。

到了北宋後期,宋徽宗的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其母病逝,陳與義回到老家汝州去守喪。在那裡,他認識了汝州本地的知州葛勝仲。此後過了兩年,葛勝仲推薦了他,讓他擔任了太學博士一年後他29歲,寫了詩作叫《和張矩臣水墨梅五絕》,此詩韻律清雅,

被徽宗看到了很是欣賞,由此升他為符寶郎。可惜,不久後不知得罪了哪路尊神,他被貶官去當了陳留的酒監官。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宋徽宗欣賞陳與義作品

再過數年,到了公元1127年,金國大舉南侵,攻陷汴京,俘虜北宋兩帝,歷時一百餘年的北宋滅亡了。趙括在南部建立了南宋。

陳與義也就從他那當酒監的陳留這個地方向南逃跑避難,輾轉一路經過湖北、湖南、廣東,最終到達福建。

公元1131年夏天,陳與義從福建達到趙括建立的南宋都城紹興。由於他在北宋做過官,且文學才能高,被皇帝任命提官到中書舍人,併兼任掌管內製,之後再賜封吏部侍郎。數月後,他被授以徽猷閣直學士後被任命到湖州當知府。不久後被召回當任給事中一職。幾年後,陳與義被朝廷用"顯謨閣直學士"的銜位任命為江州太平觀提舉。此時,朝中有位宰相對陳與義很是反感,把他重新召回,當他此前的老官中書舍人,兼任直學士院一職。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陳與義輾轉來到臨安

到了公元1136年十一月,由於陳與義為官一向清廉努力,官聲好而成績高,皇帝提升他為翰林學士兼任制誥知事。一年後正月,又授與他"參知政事"(即相當於當時的副宰相)一職,職位幾乎接近於人臣。1137年3月,他授命陪同宋高宗到建康。此時的陳與義,身體已承受不住工作的高壓,病倒了。朝廷讓他重新以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到湖州當知府。此時,宋高宗對他的病情很是關心,不願意他遠行。當皇帝回到都城臨安時,改派他回京擔任洞霄宮提舉。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陳與義受到重用

看穿帝心,辭退高位

在性格上,陳與義是個端莊的人,他平時並不與人嬉笑,總是表現得十分沉穩,為人處事則十分謙虛有禮而謹慎。在他職權範圍內,他對別人的推薦總是以對方的才能為準。只要他認為對方是個有潛力的好官,他就去向朝廷推薦,這樣被他舉薦或提撥的官吏眾多,可他從不會向他們要任何好處,甚至不會向這些人表白。他推薦官吏前,也不會讓別人知道,更從來不會向他們提出什麼要求。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陳與義為官清直

如此一來,士大夫們都十分尊崇陳與義,他的威望也就日益提高了。由於他做人做官都十分正派,各官員們大多願意對他表達心中所想並請求他指引正確的方向。當時的丞相名叫趙鼎,是個主戰的官員,他對皇帝啟奏道:"現在朝堂上下及軍中將士們多數的人都希望能打回到前朝國都汴京去,以此快速收復中原失地。如果不這樣做,怕是會喪失好時機,將來會被歷史追究責任"。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南宋名相趙鼎

但是當時的皇帝宋高宗卻不以為然,他說:"二帝被擄走,此外還有太后、嬪妃、宮女數千人盡都落到金人手中,如果不去議和,他們怕是難以被送回"陳與義一向十分愛國,睡覺時都希望能收復中原失地。他當然十分贊同丞相用兵的主意,認為議和只是投降派的做法,並不能收回被淪陷的土地。但對於高宗皇帝,不能直接反駁,因此用婉轉的口氣上奏的皇帝,說:"如果議和能夠成功,那麼怎能不好於用兵呢;萬一議和不成功,那麼就不能避免用用兵了。"對此,高宗帝同意了這個說法,因此回答說:"然。"這時在,宋高崇表現上認同了陳與義的道理,但其內心只要偏安當皇帝,甚至害怕接回二帝后,自己的帝位就得讓給他們坐。因此他的心裡並不願意北伐打仗。

陳與義此時已經十分清楚宋高宗的意圖,明白他根本無意於去收復中原。對此,陳與義深感失落,認為繼續保這樣一個皇帝沒有意義,

於是他以生病為由請求辭職離任。皇帝准許他以資政殿學士(這是一個對從宰相位置退下來的官員的禮遇式的職銜)的身份,到湖州當知府,並按照慣例加授提舉臨安洞霄宮(南宋時期,執宰大臣離職後,朝廷都會給他提舉洞霄宮的頭銜,當然這是個虛職)。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看清皇帝心思,陳與義辭去高官

結語:陳與義是位愛國詩人,其在當官上愛國情節深厚,在詩歌上亦同樣有明顯的表現。同時,他在詩歌藝術上也對中華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

用金兵入侵中原為分割線,陳與義的詩歌創作可以此分為前後兩個不同的時期其前期的詩作主要描寫生活情趣,敘述其流連光景的內容,語氣明淨,而風格清爽,其中以清新格調錶現情感,極少使用典故。他所作的《墨梅》一詩就深受徽宗皇帝的欣賞。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墨梅》

而到了後期,金兵南侵國家破亡,過著流離生活。此時的國家如同當年杜甫經歷安史之亂時的情形類同。而陳與義對杜學深有研究,因此能感受到杜甫的心情,此時竟有相同的感受因此,他的詩風產生的重要變化,有了杜甫的韻味。在作品中,他將人生的遭遇與和國家緊密相融,因此詩作素材廣泛,對當時國家的遭遇感懷於心,因此創作出一系列意義深遠的詩篇,其風格趨向於悲壯,且十分雄闊慷慨。這一系列的作品把他深埋於心中的那愛國之情猛烈地表達了出來。這種詩風與杜甫十分相似,他成了宋朝學習杜甫功底最深也是最接近的一位詩人。

這位著名的詩人在看穿皇帝不抵抗心思後,毅然放棄副相高位百退出朝堂。公元1139年1月1日,陳與義與世長辭,享年僅四十九歲。他的家國情懷,帶他在文學上的造詣,都是後人學習的榜樣。

著名詩人看穿皇帝心思後毅然放棄高位退出朝堂

晚年陳與義

《簡齋先生年譜》

《陳與義詩近老杜離亂後》.網易

《良吏陳希亮》.國家監察委官網

《容齋四筆》

《嘉泰吳興志》

《紫微集》卷三五《陳公資政墓誌銘》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