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記】麻陽:難忘的四個場景

3月20日 星期五 多雲轉晴

清晨,春風拂面,陽光明媚,我迎著晨曦匆匆的趕往城內學林苑小區疫情防控值守點。這是我自大年初一開始在抗疫一線堅守的第55天。疫情是一面鏡子,照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惡醜,也照出了人間的大愛和美麗的心靈。回想起疫情防控期間參加下鄉督查和社區執勤的這段經歷,雖然辛勞,但我收穫了很多感動,四個難忘的場景,讓我刻骨銘心。

衝鋒在前的小組長

作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我在“戰疫”中主要是監督相關單位、鄉鎮的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實行疫情防控“口袋戰術”、網格化管理,剛開始是參加防疫督查,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區以後,我主動申請參加社區值守。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中,我們小組5名紀檢監察干部,既當戰鬥員,又當宣傳員、網格員,克服各種困難,積極開展聯防聯控,排查小區所有住戶人員、宣傳防疫知識、登記出入情況、對存在隱患的人員建立檔案加強監管、小區消毒、勸阻外來人員等。

組長黃彥淇,每次都衝鋒在前,主動入戶排查、開展宣傳,制止群眾聚集,在我們工作疲憊、沮喪時,他總是堅定的說“疫情一定會過去,我們一定會勝利!”但是他卻沒有說,他還有一個80多歲的父親生病住院了,也沒有說醫院已經連續給他下了好幾次病危通知書!一直到3月9日他父親病故後,我們才知道原來每天晚上下崗以後他還要趕到醫院伺候老人,才知道每天早上他都是從醫院匆匆奔赴崗位,才知道為了彌補不能在老人床前陪伴的遺憾和擔憂老人的健康,他特意把一臺手機放在枕邊開著視頻以便能時刻看見他狀況……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紀檢監察干部不是不講感情、不孝敬父母,而是我們知道,在這場關係群眾生命安全的疫情阻擊戰中,舍小家為大家是我們黨員都會做的選擇、是肩上的使命與擔當。自古忠孝難兩全,恪盡職守終無憾!

特殊的生日祝福

我的丈夫是派駐堯市鎮的扶貧工作隊長,結婚20多年了,我們從來沒有分開超過一個月,脫貧攻堅他不能回家,我便利用週末休息日到村裡看他。但是這一次,他和我一樣大年初一就堅守崗位,風塵僕僕趕赴村裡,每天入戶排查,跟蹤管控外來人員,忙的腳不沾地,我們一個多月未見一次面。

每次通電話都匆匆忙忙,三言兩語,我擔心他出入高危區域沒做好隔離防護,心疼他經常吃方便麵,他則笑著說自己是鐵打的,百毒不侵,反過來安慰我在田間地頭、大街小巷工作中要注意安全。

3月2日是我的生日,老公依然在村裡,晚上他給我發了一條微信,“此刻的分離,是為了更多人的團聚;此刻的堅守,是為了更美好的明天;再長的黑夜終會過去,再遲的春天終將到來”!我的眼淚撲簌簌的流下來,我知道,在這個漫長的冬夜裡,有千千萬萬個“逆行者”,迎疫而上,無論生死;也有千千萬萬個共產黨員、醫護人員、基層工作者,告別愛人,離開家人,堅守崗位,只為守護共同的家園。

張大姐的“社飯”

社區值守的工作繁瑣而單調,有不少的辛苦和尷尬,也有很多的溫情和感動。值守點沒有公廁,女同志非常不方便,每次上洗手間都要到幾百米外的一個小區裡去,我和同組的小王兩位女同志上崗前都是儘量少喝水,一天下來往往是又累又渴,嗓子都冒煙了。更麻煩的是,我有個毛病,餓久了就會逐漸感到感覺頭暈,出虛汗,全身無力。

一天,看到我們風雨無阻的堅守崗位,忙的天黑了飯都還吃不上,住在小區2單元的一位張大姐,便給我們用一次性飯盒,端來了麻陽的特產“社飯”,我捧著熱騰騰的飯盒,看著香噴噴的“社飯”,眼眶慢慢的溼潤了。

儘管因為管控給居民生活造成了極大不便,但他們理解國家的決策,默默支持防控措施。正是有人民的守望和支持,我們才能在這場疫情防控的總體戰、阻擊戰中創造“中國速度”“中國奇蹟”!

萌娃的“口罩”

剛到小區值守的時候,經常陰雨綿綿,還因為對疫情的擔心,居民整日裡多是板著臉,愁眉不展,氣氛沉悶。整個小區唯一的笑聲來自於值班室隔壁的一對兄妹,段國榮哥哥今年十一、二歲,段思思妹妹只有7歲。*

因為他們住在隔壁,我和這兩個萌娃混熟了,思思妹妹天天來我們執勤點,小屁孩早上喊“阿姨又來了,辛苦了”,晚上喊“阿姨再見”,有時還通風報信“阿姨,有臺車快進來了”,讓人忍俊不止。

有一天,突然妹妹偷偷溜進執勤點要給我送禮物,我一看居然是一個自制的用繩子扎的歪歪扭扭的口罩,原來是她聽說口罩供應緊張,便用毛巾學著網上的視頻做的。迎著期盼的眼光,我鄭重的收下了這個口罩,認真的說“謝謝你,阿姨會好好使用它,我們一起加油,打敗病魔”! (麻陽縣紀委監委駐財政局紀檢監察組 周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