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我曾經評論過“方方日記”的一段話: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有網友留言說,你沒有看過全部,不能斷章取義。

週末的時候,我把這些日記瀏覽了一下,實際上她本來寫的就是隨感,是碎片式的情緒與評論。

她既然可以用一孔之見坐論天下,我也可以管中窺豹,窺一斑而識全豹。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評論開始之前,先說自己的一個前提觀點:

我一直認為,如果批評不能自由,表揚將毫無意義。

只要不是惡意,有基本的邏輯事實和差不多的客觀事實,我們就應該包容批評,甚至要讚美批評。

我覺得,客觀看待“方方日記”,應該從三個方面著眼:

一、“真”與“實”的區別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我們眼裡的“真”,與客觀世界的“實”,實際上是不一樣的。

對此,易中天先生做過很好的敘述: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簡單說,個人眼睛看到的叫“真”,把自己的想法真誠的說出來,也叫“真”。

什麼叫“實”呢?可以幫忙解決問題,作出決策的,叫“實”。

如果不好理解,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你早上開門,看到了外面陽光明媚,而自己剛好沒事,就決定出去跑步。

這裡面,陽光明媚、你自己沒事,構成了你決策的“實”,所以,你完成了跑步,身心舒爽。

如果,把這個場景再擴展一下,你在跑步時,打電話給你的朋友,讓他必須過來陪你跑步,但是你的朋友沒有時間。

這時候,陽光明媚、你自己沒事,就是你眼裡的“真”,這是確定無疑的事情,但是,這成不了你作決策的“實”,因為你的朋友沒時間。

當然,可以切換場景,你的朋友所在城區下雨了,你的朋友要去購物,等等。

這就是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的複雜性。

一句我說的是“真”的,我說的真的是真的,並不能構成你決策的依據。

同樣的道理,你住在一棟居民樓裡,每天接觸的人不超過10個,那麼,你確實有你的真,但形不成可以決策、可以斷言的“實”。

我們常常混淆自己看到的真,和可以供大面積決策的實。

在劉慈欣的《微新星紀元》裡,十三歲的孩子在做戰略決策前,想要看看真實的戰場,結果只看到幾輛坦克在跑來跑去,根本看不到敵我,這如何決策?

一句輕飄飄的真,會掩蓋一個龐大共同體的複雜性,也認識不到真正的實。

二、方方那個年代的作家,誰更高級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作家方方出生於1955年,同時代的作家莫言、王小波,餘華要小一些,60年的,算是一代吧。

這一代人在青少年時代的經歷可謂刻骨銘心,有飢餓,更有那些年的折騰,在他們心裡留下了“傷痕”,也留下了一種近乎本能的心防和戒備。

所以,在討論起各種觀念、思想、理念的時候,就無法像沒有負擔的九零後、零零後那樣輕鬆,那樣不刻意,那樣不著痕跡。

我反覆讀過王小波的作品,也跟朋友們談起過他的《沉默的大多數》,他的文章不算深刻,也不辛辣,最多的是冷幽默和嘲諷,關鍵是,有些幽默只有那個時代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比如,就有朋友說《沉默的大多數》,怎麼感覺他陰陽怪氣的?

可能我說了這些,會被人抨擊,說不懂王小波。

實際上,真沒有什麼不懂的。

我的這位朋友(借用方方的理由,我也不說朋友的名字了),能解讀《追憶似水年華》,能解讀《到燈塔去》,解讀《百年孤獨》,為啥會讀不懂王小波呢?

實際上,在中國土壤上試圖嫁接一些舶來理念的,就會缺少了一種穿透力。

誰的作品有穿透力?

魯迅的。他的《阿Q正傳》,把國人的精神狀態寫透了,他一點不陰陽怪氣,也不嚷嚷這兒做的不好那兒做的不好,而是直擊人的內心。

後面勉強可以的也有。

莫言的。他的《生死疲勞》,同樣講國人的生存狀態,如果仔細去看,那是超越了批評的,是一種精神的建構和救贖,比嚷嚷這個好那個不好也高級了不少。

餘華的。按按照現代文學家的等級排,最好的是魯迅那一級的,其次是莫言這一級,第三是餘華這一級,因為這一級主要在寫生活的苦難,沒有描述精神譜系,所以就不夠高級了。

但是,比起宣洩情緒來也高級了不少。

實際上,一些網友說的對,這算是知識分子罵街。但歸根結底,還是罵街。

三、擺明左中右,就是一種刻板印象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現在的一些作家,把自己的精神譜系已經丟的差不多了,還以為自己掌握了什麼先進的理念,還以為自己的精神比普羅大眾高級,這是他們的一種整體幻覺。

方方在日記裡,對各國的正客都是不屑一顧的,但是,並不妨礙她自己使用正客的語言。

比如: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哪有這麼多左中右!

實際上,是自己建構了一個殼子,把每個人的言論往裡面套,而且,這個殼子是幾十年前就形成的。

到現在,那套話語體系還在用。

看方方的日記,包括偶爾瀏覽一些現在文學雜誌上的所謂純文學,我有個感覺,就是這些寫作的文人們,是不是不學習?

是不是隻看那些寫小情懷、小理念的小品文?

《人類簡史》聽說過嗎?《社會生物學》看過沒有?MPA瞭解一下?

通識課至少上過吧?

舉個例子:


客觀一點看“方方日記”,會看到什麼

這是她朋友提的,原文引用,說明至少非常認可


這叫什麼鬼招式?

2018年,中國的移動用戶就超過了9個億。

這裡面,有人是一人多號,有人沒號,有人沒信號。

而且,你會每次都接電信公司的客服電話嗎?

電信公司的客服電話,有法律效力嗎?

我們明明已經建立了規模龐大的社區街道村落管理體系,棄之不用,用這種腦殘的辦法?

還有,一定對大疆無人機有什麼誤解,能做到她說的這些,這不叫無人機,叫強人工智能。

西部世界瞭解一下。

常常說別人缺乏常識,其實,是他們停留在九十年代的夢境裡,還沒走出來。

這就是視野所限,或者缺乏通識,根本看不到現實的巨大複雜性。

說到底,小文人就是這樣,搗鼓一點擺弄情緒的文章,卻解決不了問題。

可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是這樣的。

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對拿破崙戰爭的分析,其深刻性,按照《大戰略》作者的說法,不亞於克勞塞維茨。

這就不展開講了,這些偉大的作家,也如燦爛星河,小文人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不是不認可日記的所有內容,比如早期的錯誤,確實該追責應該追責,這是取信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