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日本泡沫時代是怎樣一副光景?繁榮到什麼程度?

十萬個母雞


在二戰之後,日本大力發展製造業,從六七十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開始崛起,以索尼和豐田為代表的優秀企業把自己的產品賣到了全世界。到了80年代,日本經濟達到頂峰,全國從企業到個人,都陷入了瘋狂“買買買”的狀態,最著名的就是地產開發商三菱地所去美國買洛克菲勒大廈,還在大樓的最高處插上了日本國旗。

而且由於“廣場協議”讓日元大幅貶值,日元開始迴流到國內市場,加上日本政府大幅降息擴大貸款,造成國內一時間產生了大量的錢,而且都流向了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結果就是,東京市中心銀座廣場的地價達到了 25 萬美元一平米——這可是在1989年。那個時候只要在東京或者大阪有房子的日本人,都可以說是千萬富翁。

而當時拼命在買房的人都是誰呢?正是經歷了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起飛,對未來無限樂觀的那批人。他們在十幾歲時趕上了好時候,到了三四十歲有了購買力,自然要投資房產,讓財富增值。

但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很多家庭傾家蕩產,那些使用高額貸款買房的人瞬間負債累累,欠的錢可能一輩子都還不清。日本整個國家和民眾也迎來了一個“失落的20年”。

正是由於這種1940體制下金融系統的天然不足,導致了日本的泡沫更嚴重,事後處理更難。日本的地產泡沫破裂後,隨之產生了據估計高達一百萬億日元的鉅額不良債權,這耗費了日本不低於十萬億日元的政府援助,用了至少十年的時間才徹底解決問題。而同樣因為房地產泡沫破裂引發危機的美國,因為金融體系是以直接融資為主,不良債權相對分散,金融機構藏匿不良債權的空間和能力都十分有限,所以只用了一年就基本擺脫了困境。並且,在國家統籌的體制下,權力集中於政府,容易滋生官員腐敗。


歷史沒有真相365


生活在那個年代的年輕人在那個階段就牛逼了,零用錢每月花不完。奢侈品市場繁榮景象想象不到,家家必備物品……國民收入數據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人們都不想工作,到處是炒房有錢人……日本股市無比的繁榮,,日本的出租車行業也堪稱是主要見證者,打的就跟刷公交卡一樣。生意火爆,只有出租車司機挑乘客,哪輪得到乘客挑三撿四?

過去,日本可是國際上奢侈品的消費大國。城市裡的日本人,在自己的私人環境中,居住條件狹窄,個性也不張揚。他們唯一能夠顯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什麼衣服啊、包包啊、車啊。所以,很多日本中產階級拼了命也要買奢侈品。


日本經濟最輝煌的時候,是哪一代人推動的?就是戰後出生的那一代。1947-1949年期間,日本投降後,大批軍人回到日本,催生了一波生育高峰。這一批孩子在日本70、80年代,成為推動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主力軍。


這代人命好啊,有錢,有希望,有幹勁。他們長大了,在上個世紀70年代,又拼命生孩子,推動了第二波生育高峰。可是這第二波生育高峰的孩子,命運就坎坷了。他們大學畢業之後,剛好遇上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就業困難、收入減少,整天疲於奔命。



以下是福利數據,供廣大網友參考。

提到日本,很多人都有一個印象,日本人熱衷性愛,所以才拍了那麼多小電影嘛。但其實呢?一看統計數據,你會嚇一跳。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發表的一份調查報告說,日本18到34歲的女性中,有39%的人還是處女;男的也一樣,18到34歲的日本男性中,“童子身”的比例高達36%。


Ghoul內幕


上個世紀日本繁榮時期,具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用語言真的難以表達,一句話:物質生活極大豐富。泡沫經濟一般指的是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份,日本發生的資產價格上升,發生的一系列社會現象。很多文章都以日本經濟股價、交易總額等很大的數據來分析這種現象,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什麼?因為這些指標離現實生活很遠。本文不想引用太多的經濟指標來分析,因為已經有人這麼做過了。我想從一般人的生活體驗來說,上個世紀日本泡沫經濟時代,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光景。

工資

上圖是平成年代平均工資的水平推移,1989年的時候日本平均工資是402萬日元(大約為25.7萬RMB),當時日本消費稅依然是3%,真是一個好的時代!2016年左右,日本平均工資是422萬日(約27萬RMB),過去了幾十年日本工資上漲了1萬多塊錢,但是現在消費稅馬上就是10%了。各位可以想一想,拿著現在的工資,在三十年前生活,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對於當時的日本,發生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發生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讓人“吃驚的事情”

泡沫經濟,最大的特徵就是:房價猛漲。隨著日本都市不斷的開發,土地經濟實在太過強盛,當時日本皇居的價格,比整個加拿大全部土地的價格都值錢。根據計算,在1980年代,東京山手線(地鐵)沿線的土地價格能夠買美國全土。

當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以後,人們追求的是什麼?精神生活。日本的迪廳、俱樂部每天都是滿員的狀態,每天都有整夜狂舞的年輕人。工作機會實在是太多了,日本電視打出“工作24H”的廣告。與此相應的是,日本工資也非常高,當時已經能夠達到2萬日元每天的工資水平!

銀行貸款十分盛行,當時有很多人投資房產,拿著貸款,投資回報比銀行利率多很多。日本銀行現在定期存款的利率很低,當時的定期存款利率非常高,只需要存10年,就能夠翻一倍!

(拿著萬元鈔票打車的大有人在)

工作結束以後,一般都是打車回家,每天花費數萬日元的出租車費用對於一般的公司而言都是“司空見慣”。每次下班的時候,在大公司門口,出租車都會排起長隊等候。出租車司機每天能夠掙到10萬日元以上!真是不可思議的世界!

日本的公司一般會有夏冬獎金,當時某大公司直接給員工發了400萬日元的獎金,一旦發了獎金,就會用於消費,所以當時日本的奢侈品十分盛行。在當時的東京,將寶馬奧迪這樣的豪車,當成卡羅拉來對待。高爾夫俱樂部的入會費,都能夠達到3億日元!俱樂部門口停放的都是豪車,幾乎夜夜歌舞昇平。

結束語

但是好景只持續了51個月,之後的日本,大家就知道了。和許多日本60歲左右的人聊天時,他們就十分懷念那個年代,也是他們“年輕”的年代!

部分文章介紹:

《走入日本的“中國城”,我發現了這些》

《 日本人:中國人“變了”!》

《在日本的中國人,都是怎麼掙錢?》


日本二三事


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曾經發生了樓市泡沫。說到這估計很多讀者的興趣都被提起來了。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這場樓市泡沫的具體過程,讓大家爽一爽!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面積很小隻有36萬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基數眾多。自然的日本的土地資源可以說是非常的緊張。所以導致日本人相信,有限的土地資源一定是不會降價的,只會越來越高。當時可以說是日本從上到下都是這樣的想法,所以,日本的房地產行業急速發展。

我們要知道當時的日本在國際上是不可一世的。非常傲嬌,經濟實力非凡,國民的購買力也是十分強,絲毫不亞於我們現在的大媽。尤其是對於鑽石的喜愛更是強烈。

擁有經濟背景,擁有人口基礎,土地資源有限。這就使得日本的房貸政策十分寬鬆,信貸也十分容易,低首付,低利率讓日本人對於購房趨之若鶩。最終將房價炒高了幾倍。一直到1991年前夕,日本的房價還上漲了100%。

到了1991年,日本樓市突然崩塌,一年間房價暴跌70%。不過就算跌了70%也相比之前的房價上漲了不少,買不起的還是依然買不起。

就這樣日本的樓市崩塌,股市暴跌,企業倒閉,銀行倒閉,職工失業,匯率下跌,資產縮水,企業降薪。一波波的打擊接二連三的落到了日本人身上。以至於他們不得不利用所有機會加班賺錢,這就是日本加班風潮的來源。還有很多購房的家庭,由於房價暴跌和資產貶值變成了億萬負翁。為了保住家庭資產,男人和女人離婚自己流落街頭揹負債務,把錢都留給婦女和孩子。知道今天還有很多人沒有還清當時的債務。

而曾經的鑽石購買大國變成了二手鑽石的出口大國。日本人也開始使用購買二手物品,能省就省。

而日本的經濟也是二十多年都沒有大的變化,最後使得日本擺脫困境的還是實業和汽車製造業。可以說是實業救國。

最後,日本的樓市泡沫也帶給我們啟示,樓市政策不能太寬鬆,需要不斷的收緊才能保證良好的發展。


房產老J


嗨,各位觀看“播米侃財經”的朋友們大家好。這期我接著上期的話題“1989,日本股災”。上期億策金點說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作為最先起飛的亞洲經濟體,無論是增長的速度、產品的競爭力、還是財富的積累,都創造出了令全世界震驚的奇蹟。日本在60年代,汽車工業大規模使用機器人;70年代,日本製造的物美價廉的汽車,在低技術工業領域稱霸市場;80年代,日本電子工業突飛猛進,逐漸掌握除中央處理器之外的幾乎所有集成電路和計算機芯片的製造技術。在30年裡,躍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是的,經濟如此迅猛增長,勢必危及到美國的霸主地位。無獨有偶,在日本經濟發展迅猛時期,美國則因為國內外的複雜環境,陷入了嚴重的貿易赤字“泥潭”,而日本正是美國最大的貿易赤字來源國。為了彌補貿易逆差,美國就需要吸引大量的外資,而大量外資流入,出現了一尷尬的事實,那就是改變了美國的對外資產投資的地位。1981年開始,美國的資產流入遠遠超過流出,境外投資額開始急劇下降,使美國成為了淨債務國。而日本在此期間,為其積累了鉅額的外匯儲備,政府大量持有的美元債券,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

美國渴望通過多方談判,一方面解決因美元定價過高而導致的鉅額貿易逆差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打擊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

時機成熟了!在1989年,日本在美國財長貝克的高壓下,被迫同意日元升值,由美英日德法5國財長在紐約廣場賓館簽署了“廣場協議”,正式拉開了日本經濟衰退的序幕。那麼《廣場協議》到底給日本帶來多大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日本的“泡沫經濟時代”。

1985年9月,日元的匯率在 1 美元兌換 250 日元的水平附近波動,在“廣場協議”生效後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日元快速升值到 1 美元兌換 200 日元附近,升值 20%。為了防止日元升值打擊經濟增長和造成通縮,日本央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 利率水平由85年的5%降至87年3月的2.5%,並將這一低利率維持了2年零3個月。這裡簡單的說下,匯率的過快浮動會對進出口的外貿實體經濟進行衝擊,這種衝擊可能導致實體經濟活力降低,貨幣的通縮。所以,日本央行與之對應的下調利率,為市場注入貨幣,提升市場的經濟活力。但超低利率政策也導致貨幣供給量急劇增長,面對過多的流動性,銀行和企業都苦於難以找到有高比例回報的投資項目,轉而紛紛把資金投入房地產和股票市場,導致資產價格泡沫越吹越大。

在投機浪潮漸起的背景下,日本的大型及骨幹企業率先出手。它們通過發行新股等手段籌集到大量的低成本資金。這些資金不僅用於購買新式設備,還大量投入到股票和不動產等金融財務活動方面。如此一來,中小企業也積極仿效,通過擴大向銀行借款的辦法去做投機生意。在1986年後,企業不問規模大小,都是一派繁忙,在投機的泡沫之中奔波。

金融機構的融資活動更是沉迷在“泡沫經濟”的幻景中。它們一改多年謹小慎微的做法,無節度地大量融資。銀行更是使出渾身解數,盡全力擴大融資,以佔有率至上、收益至上為宗旨爭相增加貸款。當時銀行是以地價升值、股票升值為繁榮基礎,只要有擔保就積極進行融資,而關於融資項目用途、償還能力、經營能力、發展前景等作為銀行的基本審查職能,幾乎完全不發揮作用。營業與管理之間的平衡問題無人問津,甚至銀行事前就把擔保價值的評價描繪成預期未來升值,在很多情況下,根本不做嚴格的擔保評價。銀行除向不動產擔保之外,還對非銀行系統和住宅發麵的金融專業公司進行積極融資,這無疑是向房地產行業注入足夠的貨幣。

以一曲《北國之春》唱紅列島的千昌夫,當時正是紅得發紫的歌手。第一家銀行找到他時,建議他投資夏威夷的五星級酒店:“日本人成群結隊地跑到夏威夷去舉行婚禮,在那裡建一座五星級酒店絕對有必要,而且一定能夠賺錢。”千昌夫困惑地說;“我沒有東西可以擔保。”銀行卻說;“你的名字就是最好的擔保。”結果,先後共有五家銀行向千昌夫房貸。他在夏威夷不僅投資酒店,還投資高爾夫球場,五家銀行貸給他的總金額達到2700億日元。2700億日元。我們按照現在的匯率來換算人民幣,去掉零頭是170億人民幣。暫且不論項目的盈利能力,沒有擔保沒有保人五家銀行就以“他的名字”對他進行融資170億人民幣,如此嚴重擴張與金融氾濫也只是那個時代中的一個小故事而已。

在“泡沫經濟年代”投機永遠是不變的主題,而股票和房地產則是投機者樂此不疲、趨之若鷲的兩大“寵物”。

股票,進入80年代中後期的日本,日本的股票價格一直看漲。這種上漲的勢頭幾乎是直線的,而且是異乎尋常的空前上漲。1985年末,日經平均股價為13113日元。此後不斷攀升,創造新的記錄。到1987年,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股價已漲至26000日元,漲幅已近一倍。1987年10月華爾街股市大崩潰波及全世界,導致全球性股市大震盪,日本股市也無不例外受到影響。按說日本應該從美國股市的崩潰得到警示,但就在各國忙於整頓股市之時,日本卻在國內資金極為富裕的條件下放鬆銀根,膨脹信用貸款,使它的股票時價總額在兩個月後達到全世界股票時價41.7%。日本的人口只有美國人口的一半,國民生產總值也只有美國的60%,但日本的股票市場卻開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進入1988年,日本的股票交易熱繼續升溫,7月1日的成交額竟達到創紀錄的28.5億股。到1988年歲末,股價已平均達到3萬日元。1989年,股市交易更上一層樓,股價平均額達到38915日元的高峰,相當於1985年的3倍。1985年末股票餘額時價位196兆日元。為該年國民生產總額的60%,而1989年末的股票餘額時價總額達630兆日元,為當年國民生產總額的1.6倍。僅僅4年時間,其膨脹額達到434兆日元,差不多相當於一年的國民生產總額。在國民資產的金額資產中,股票資產也由1985年末的242兆日元增至1989年末的630兆日元。

這種股價瘋狂上漲使得日本人如痴如狂,紛紛捲入股票投機之中。虛擬資產正像泡沫一樣慢慢膨脹。

房地產,房地產的投資熱伴隨著股價上漲而上漲。1985年末,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為1004兆日元,到1990底達到2389兆日元,其增加額為1385兆日元。相當於日本名義國民的生產總值的3倍,與股價的上漲“交相輝映”。當時日本土地的總價值相當於名義國民生產總值的5倍多。在1990年,日本的土地資產價格總額竟然可以購買比日本大25倍的美國,其瘋狂上漲程度,可見一斑。1989年,日本最具有經濟實力的不動產公司——三菱房地產公司宣佈,將以8.5億美元收購洛克菲勒大樓,並在最高處插上國旗。這是日本“泡沫經濟時代”最為瘋狂的一次房地產行動,日本人彷彿沉浸在“可以憑自己的經濟實力買下一個美國”的快感中。

也許,如果沒有外部極具破壞性地震盪,日本也許可能以和緩的緊縮逐漸實現軟著陸。但像是“金融核彈”的股票股指期貨徹底的對日本金融系統進行了致命的打擊。那麼下期我們就來聊聊日本“難嚥的苦酒”。

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作者隸屬 易策資本研究院,未經本人允許不得轉載。


財富公館


泡沫經濟過後,日本人都集中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幾個大城市了,小市鎮和農村走很遠看不見一個人影。猶如鬼城。。。

四國島愛媛縣大洲市小巷,連遊客都沒有。

一座位於北海道道央的小城市-歌志內市,因為日益減少的人口而不得已在全國範圍內招募市民入住。而經歷了兩三年的招募,歌志內市的人口反而由4700多人降到了3500多人。日本小城的人口困境可見一斑。歌志內市官網:www.city.utashinai.hokkaido.jp/hotnews/category/5.html,現在還在發佈移住信息。

和歌山縣新宮市

日本沒有人的小城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在日本當年炒房的刺激下,幾乎有點錢的人都在炒房,當泡沫破滅後,人們發現,只剩下房子沒有了錢,導致人口都向大城市轉移,小城市的房子就那麼空了下來,因為小城市沒有工作機會。

中國的小城市也沒有什麼工作機會,所以無論是炒哪裡的房價,也請那些炒房客們放過4線以下的城市,不然中國以後要面臨的問題比日本要嚴重的多。


許星願


日本的泡沫經濟大家聽起來有點天方夜譚,所有東京的房子賣了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日本的房子全部賣掉可以買下四個美國。美國覺得日本佔盡了它的便宜,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讓日本人痛心不已,剌波日本房產泡沫的《廣場協定》來了。

著名的《廣場協議》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財政赤字劇增,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所以簽訂此協議。

日本央行也發現房產泡沫風險在加劇,如果不加以控制,一旦房地產泡沫繼續吹,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日本央行尋求主動戳破泡沫,並動了“手術”。

連續五次加息,由最低的2.5%加到6%,魄力夠大,但急劇加息後,樓市和股市的流動性被斷了,價格是不漲了,但一夜之間,接盤的人也無影無蹤。緊接著,提供了天量放貸的銀行扛不住了,大批銀行倒閉,進而引發了連鎖反應,大量企業跟著倒閉,隨後是失業潮,房屋斷供,違約,下跌。

又由於《廣場協議》簽訂後,日元大幅升值,雙重打壓下最終導致房泡沫的破滅,並造成了日本經濟的長期停滯。

世界將此稱為“日本,失落的十年!”。

稍微有點經濟意識的人,都能夠感受到:我們此刻也處在了一個十字路口,與當年的日本雖然不盡相同,但危險的係數則更大,尤其在房領域。



澤水談房產


日本經濟泡沫時期,整個日本陷入了一種顛狂的消費狀態: 地價、房價大漲,紐約藝術品市場擠滿了志得意滿的日本商人,大肆購買莫奈等名家油畫。除了買藝術品,日本人還大肆購買美國不動產,連勒克菲勒中心都被豪爽的日本商人買下,震動了全世界。當時的蜂窩移動電話在中國2.5萬一臺,幾乎相當於中國工薪階層十年的工資,而在日本幾乎是成年人人手一臺。


老麵湯圓


泡沫時代日本,各行各業都呈現一派繁榮景象。泡沫時代男生追女孩首要因素除了帥就是錢,因為錢到底是變為金錢的奴隸還是女朋友奴隸誰也不知道?當時雜誌上到處都是介紹如何通過買物博得女朋友歡心,特別是聖誕節。

泡沫時代,日本人在吃的方面花費最多,百貨行業排第二,象如今的中國觀光客那樣瘋狂購物。伴隨著當時雙休日普及,特別是禮拜五夜晚,基本大多數在城市日本人會在外用餐、消費、購物。食物、食材的價格也到了虛高、奢侈的境地。

狂歡式的海外旅行,1990年日本家庭海外旅行火爆,那時公共場合插隊,高聲喧譁,亂扔垃圾,亂拿公物,瘋狂掃貨的不文明行為常有報道。銀髮一族的“日本人村”在澳大利亞、菲律賓、夏威夷、印尼、智利、南洋諸島、西班牙巴塞羅那也真的開園建村了。

泡沫時代那真的是一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一個瘋狂且物質的年代。


海浪金沙


日本泡沫時代的經濟和社會形態已經讓美國感到巨大的威懾和害怕。

社會層面的幾個現象足以概括當時的經濟情況

1、當時如果把東京賣了(摺合當時東京的房價)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很多企業因為地產的升職買去入了大量的歐美企業)

2、大學生在入職前,由公司提供免費的歐美旅遊學習,規模的企業還提供給入職員工車輛和一大筆的入職獎勵金。

3、當時日本的金融發展和股市行情影響整個世界的行情。

4、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病態的消費能力,日本在當時買了全球80%的奢飾品。

5、東京最豪華的銀座已經成為普通工作階層休閒放鬆的基本場所。(工資和金融的收益已經足夠支持每天的高消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