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恒顺糟坊”记:谈谈镇江为什么出好酒?

周六发了一篇朱兆怀,和这座180年老字号的传奇故事!的文章,发出后,一位卞先生留言给我:30多年前,他在清真寺北侧边门对面,原恒顺醤醋厂酒车间围墙上看到,靠水井旁不远的围墙上砌有一块刻有

“恒顺糟坊“长约30到50公分长的条石,如方便可以去实地查看一下,要是还在可以取回来为醋博物馆增添一份佐证。

我赶紧和卞先生取得了联系,这位热心的老先生告诉我,这块条石碑是块界碑,上面可能还有年代,如果找到很有纪念意义。

我是急性人。今早天刚亮,就到大西路清真寺巷寻找这块碑刻了。

围着清真寺,转了好几圈,没看到有井。倒是大门对面的“陈锦华公馆”里面有一口井,进去转了一圈后,问了门卫大叔,在巷子拐弯口有一棵树下,过去确实有一口井的。

再到巷拐处,顺着墙一阵寻,连周围的墙角石头都翻了一遍,还是没找到,失望而回。

午后我把这个事情跟文史群里的朋友说了,薛龙和老师告诉我,当年确确实实有这块碑的,上面也是“恒顺糟坊“四个字,他经常路过看到,碑刻下方是一口井。

如今这口井已经被填了,而那块碑刻大约在七、八年前(《血色陈香》热映时),被有心人凿掉拿走了。

真教人遗憾啊。



薛老师拍的视频,指出当年这块碑刻的位置。

寻找“恒顺糟坊”记:谈谈镇江为什么出好酒?

镇江为什么出好酒?

晚上把这个寻访结果告诉卞老先生,他听罢也有点失望。


老先生告诉我,这个位置就是当年恒顺酱醋厂生产“百花酒”和”封缸酒“的酒车间了。碑刻是当年糟坊在巷子里的界碑,建厂房的时候就把这块界碑一起砌到了围墙里。


这堵围墙为什么砌那么高?因为墙外是清真寺,厂里的噪音和气味,尽量不要冲犯了庙宇。


墙角那口井,据说当年清澈见底,水质很好,极有可能糟坊里也使用过。


多年之后,这一片变成了房管、恒顺厂以及商务局的宿舍,很多过往的故事都难寻踪迹,只留下一缕酒香。


恒顺的镇江香醋远近闻名,但恒顺最初是酿造酒出名的,所以叫“恒顺糟坊”,旧时,酿酒的企业,都叫糟坊。


镇江酿造的酒,历史上还是很有名气的,这座城市的“酒文化”,可谓古韵悠长,趣味盎然。


镇江酿酒的历史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三国时代,孙权邀请刘备来京口议事,就摆过酒宴。


到了东晋,王嘉写过一本志怪小说集《拾遗记》,叙述上古到东晋的异闻,书中记载“……云阳(今丹阳市)出美酒。”


另据《晋书》记载:“京口兵可用,酒可饮”。这是正史给镇江特产打的广告啊,特别珍贵。


北魏孝文帝南征前与刘藻将军辞别,相约胜利会师时,以美酒款待百姓。刘藻对孝文帝说:“……辄当酾

曲阿之酒,以待百家。”——“酾”,即斟酒的意思。


曲阿就是现在镇江丹阳一带,当时还在南朝齐国版图里,刘藻要用曲阿的酒庆祝胜利,皇帝听了自然非常开心。


到了南朝梁代,顾野王的一部风土志《舆地志》里记载:“……京口出酒,号曰‘京清’。”


从这些酒的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江南是稻米种植比较早的地区,这些农作物的充足,让镇江成为了酿酒的产区。


另一个细节是,三国和东晋开始,镇江就是一座军事重镇,有北府军等重兵驻扎。有部队,当地的安全系数就高,民间的生产就稳定。古人喝的酒,以粮食酿造为主,生产稳定,原料就足。加上镇江也是交通要冲,客商云集、餐饮发达,民间消费酒水多。部队犒赏三军,酒水消耗也多。


在喝酒还是一种奢侈的消费时,镇江的酿酒业已经逐渐成熟了。


不得不说,镇江是一块富足的土地。

寻找“恒顺糟坊”记:谈谈镇江为什么出好酒?

寻找“恒顺糟坊”记:谈谈镇江为什么出好酒?

南国新丰酒


丹徒区辛丰镇,古称“新丰市”,佳酿“新丰酒”,唐代就特别出名。


李白写过一首《出妓金陵子呈卢六》诗云:

“南国新丰酒,东山小妓歌,

对君君不乐,花月奈愁何。”


一边喝花酒,一边撩小妓。李白真的很有钱啊!


李白出生于富商之家,但散财的他很快就挥霍光了。他二十五岁那年,第一次东游吴越,不到一年,三十万金散尽(曩者游维扬,散金三十万)。其中一大半大概是和朋友喝酒花掉了,而且不是简单地喝酒,要找美女陪酒,给小费就所花不菲吧。难怪朋友满天下啊!


在大唐开元盛世年间,人民安居乐业,四夷来朝,连年丰收,粮食多得吃不完,就用来酿酒。所能供应的酒总量充足,价格也不是很高,所以镇江的酒,连长安的市场都能开通。


可惜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天下陷入混乱,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部队,开始了“永王东巡”。


但永王的武装被唐肃宗定为叛乱,永王驻扎润州后,广陵长使、淮南采访使李成式派遣部将赵侃等人渡过长江,到达新丰,意欲在此截住李璘。


到新丰之后,赵侃等大将首先是喝酒,而且喝了个大醉,“皆因醉而寐”。说起来,这新丰酒在南朝至唐时名气太大,让赵侃等人到新丰之后顾不上打仗了,先去找来喝个痛快,也是能够理解的。这场大醉,差点让这支贪酒的部队全军覆没。


安史之乱后,很多人(比如杜甫)潦倒到连廉价酒也喝不起的地步。


新丰酒,见证了大唐从盛转衰的历史。


到了南宋,周密写的《武林旧事》是一部追忆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面貌、土特名产、岁时风俗、民间文化等内容的笔记,书中有“诸色酒名”笔记一则,叙述临安市场供应的各地佳酿有54个花色品种,其中镇江名酒有

“第一江山、北府兵厨、锦波春、浮玉春。”作者“夹注:并镇江。”


到了元朝,镇江酿造的酒,品种开始繁多,其名称有“清心、介寿、白礼、京口、还京、真珠、不老、中泠泉”等品种。《至顺镇江志·酒》中还记载了一则酒的神话,镇江有高骊山“传云:昔高骊女来此,东海神乘船致酒聘之,女不肯,海神拨船覆酒,流入曲阿(今丹阳市),故酒美。


明朝时候,丹徒新丰市又复兴了,其酒肆经营很有地方色彩。嘉靖年间进士马一龙的《新丰夜泊》诗云:

"新丰市上酒家边,夜泊沽酒不用钱。

北风吹雨欲作雪,客子到家将近年。“


到了清代,镇江的百花酒开始出名了。李汝珍在《镜花缘》中列举当时全国名酒55种,而镇江百花酒排名第12位。


寻找“恒顺糟坊”记:谈谈镇江为什么出好酒?

清代小说《红楼复梦》中也写到了百花酒,书中称明朝诗人祝露得了两坛二十年陈百花酒,高兴异常,

要留作祝老太太生日庆典上享用。


百花酒不仅正史里有名, 野史里也有名。徐珂的《清稗类钞》,书中有“百花酒”笔记一则:“……常(州)、镇江间有百花酒,甜而有劲;产镇江者,世称之曰‘京口百花’。


百花酒以“仙糯米”为原料,除用大曲外,还自制“细粬”,并用好水酿制而成。质地优良。具有“香、甜、苦、辣、醇“特点,酒性温和,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滋补功能。1908 年,镇江百花酒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1910年,南洋劝业会上,百花酒又荣获金质奖牌,清朝地方官采为“贡品”献给皇上。就连当时京城负一时盛名的”京江会馆“,也改名为“百花会馆”


我收藏的一张恒顺酱醋厂1984年产品介绍上有诗赞曰:

“百花酒香煞百家,万家举杯誉万家。

酒香好似花上露,色泽犹如洞中春。”


这张产品介绍上,除了百花酒,恒顺还有封缸酒、中国老酒等色酒比较有名气。


寻找“恒顺糟坊”记:谈谈镇江为什么出好酒?

▲ 我收集到的恒顺老产品介绍上有百花酒的诗。

可惜1960年前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当时粮食供应不了,百花酒那些年没有生产,之后恒顺一直就以民生产品香醋、酱油为主打,打出了一片市场。


后来在大西路的老厂地窖中,发现了过去库藏的老酒。用这些老酒作为基酒,恒顺又生产出了“一品苏黄”等佳酿,终于让人们又品尝到旧时百花酒的滋味。


“把酒漫谈三代事,推窗好纳六朝山。”这是晚清名臣彭玉麟写在镇江“京江第一楼”的楹联。酒运即时运也,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有酒喝的幸福日子,非要是在国泰民安的时代、富足太平的地方不可。


所以,生活在镇江这个地方,还是非常不错的。


最后,有开头提到的

“恒顺糟坊“那块碑刻线索的朋友,无论如何请留言给我,让镇江留住这段珍贵的历史见证,谢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