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脫貧致富帶頭人於素俠:“巧手”鋪就小康路

個頭不高,戴著口罩和手套,扎著圍裙,頭髮有些凌亂,說起話來如其名字一般質樸。這是記者見到於素俠的第一印象。

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於素俠的笤帚苗綁紮車間裡笤帚苗堆成小山,一臺簡易腳蹬式輔助綁紮架立在中間。

“我們這個笤帚苗綁紮車間,說白了就是塑料大棚。白天在這裡幹活,空間寬敞,溫度也能高一點,晚上冷了,再回到屋裡做。”於素俠說。

正是這個“塑料大棚”撐起了於素俠的產業夢。

內蒙古脫貧致富帶頭人於素俠:“巧手”鋪就小康路

圖為於素俠在綁笤帚。受訪者供圖

1968年出生的於素俠在2011年陷入困境:她的丈夫意外去世,兩個孩子正在讀高中,婆婆年邁多病,家裡僅有的幾畝山地產出貧瘠,身背6萬餘元外債……

然而於素俠天生好強,護工、保姆、零工,能做的職業她都在嘗試。

2016年,於素俠被當地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為從事過手工製作皮製品工作,當地政府為她量身打造了脫貧方案:辦一個皮具加工手工作坊。

“那時幹活的勁頭特別足,每天起早貪黑忙碌,也沒感覺到累,身上彷彿充滿了用不完的勁。”說起創業初期的感受,於素俠心裡滿是感慨。

內蒙古脫貧致富帶頭人於素俠:“巧手”鋪就小康路

圖為於素俠在製作手工皮製品。受訪者供圖

經過努力,於素俠工坊裡的第一批產品因為做工精美,一上市就銷售一空。

嚐到甜頭的於素俠開足馬力,一頭扎進作坊。短短几年,她的皮製品遠銷浙江、瀋陽和內蒙古其他地區。

“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擺脫困境的於素俠說。她吸納村裡的貧困戶到手工坊從事手工皮製品製作,讓他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增加收入。

“別看手工坊規模小,設備簡陋,我們最多時曾安排30多人就業,幫助7戶貧困戶增收。”於素俠自豪地說。

田春麗是當地建檔貧困戶,身為殘疾人的她還要照顧家裡的孩子和老人,不能外出打工。於素俠主動上門教技術、提供縫紉設備和原材料,幫助田春麗年增收9000餘元,實現顧家掙錢兩不誤的目標。

“手工縫製皮製品雖然可以掙點錢,但受工人技術水平低、熟練工人少等因素限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後勁還不強,必須提前動手,嘗試新路子。”於素俠萌生了產業升級和轉型的念頭。

於素俠決定發展笤帚苗製品,並在利用笤帚苗捆綁笤帚的基礎上,把加工製作盒式蓋簾作為新的產業突破口,打造笤帚苗產業的“拳頭產品”。

“我們擁有兩個便利條件,一方面可以利用赤峰市巴林左旗大力發展笤帚苗產業的產業背景和資源,另外笤帚苗在咱們當地也不是特殊品種,自己就可以種植。”於素俠說。

“咱們製作出的盒式蓋簾,輕便耐用,環保無汙染,價格便宜、成本低,我們在2019年9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了專利。”於素俠說。

記者獲悉,於素俠製作的盒式蓋簾目前在上海、太原等地市場反響良好,她與當地經銷商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確立了供銷關係。

“現在村裡群眾在我這兒捆綁笤帚,每人每天可以生產50把笤帚,按每把笤帚1.5元計算,每人日均收入在70元左右,月收入達到2000元。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做出了1萬把笤帚,預計能收入15萬元左右。”於素俠給記者算了一筆帳。

於素俠小小的手工作坊,可能無法與設施齊全、高大寬敞的現代化工廠相提並論,但是在推動貧困群眾脫貧、帶動農村扶貧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依然發揮著獨特的示範引領和支撐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