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太平洋地鐵、大西洋地鐵等海洋地鐵能建好嗎?出行旅遊會不會更方便?

毛俠子王老師


關於未來太平洋地鐵、大西洋地鐵的建設,在目前可預測的期限內是不可能完成的,100年內可能很難實現。

在太平洋、大西洋地區建設地鐵,先看三種可行的方式:

一、水面浮橋或者高架橋

在水面架設浮橋、高架,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是於2019年通車的港珠澳跨海大橋,全長55公里,建設工期將近十年,克服重重困難才建成通車,其長度達55公里,為世界之最,可以試想一下,在數千公里的大洋上建跨海大橋,打基樁不可能(海水太深),所以高架不可取。再說建設浮橋地鐵,太平洋、大西洋上,光盛行西風帶區域,常年大風大浪,其他地區龍捲風、颶風盛行,數十米高的大浪也很常見,拿世界上最長的浮橋——長青點浮橋來說,全長才5358米,所以浮橋的耗材、氣候條件也是不可能的。

二、在海水中搭建管道,建管道地鐵

海水中搭建管道,類似於把地鐵車廂包裹於一個套子中類似於膠囊運輸工具,但是考慮到海水的密度、建設材料的密閉性以及耗材,建設難度等,基本上也可以忽略。

三、海底隧道

目前已知最長的海底隧道即英法海底隧道,但是也僅僅是建在英國島上和法國大陸之間的英吉利海峽,長度有限,但是要在太平洋、大西洋地區建設隧道,試想一下在海底幾千米的深度施工,防滲透不說,光是人員運輸、供氧等問題,存在的技術難度都是目前以及可預測的時間內無法克服的技術屏障。

所以說如果真的有條件建設太平洋、大西洋地鐵,那我相信在那樣的技術條件下,建設空中列車,或者時光穿梭技術也都是具備條件的,在那樣的條件下,已經沒有必要去建設大西洋、太平洋地鐵了,因為還有比那些更加便捷、實惠的交通工具。





彎梁行者


這真是個瘋狂的想法和逆天的工程。不知道未來的科技水平能否有能力實現這個工程,它所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問題,遠不是建個英吉利海底隧道所能比較的。能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海底隧道,其深度要在海平面以下幾公里深,其長度至少也要幾千公里長。它會遇到無法想象的高溫和高壓。人類的科技活動已經證明,入地遠比上天難度要大的多。人類造的飛行器早已飛出了太陽系,可現在要下潛到一萬一千多米的馬裡亞納海溝是多麼困難和危險的事。

隧道是個封閉的空間,一旦遇到緊急狀況,逃生極其困難。1995年日本地鐵曾發生恐怖襲擊,恐怖分子在地鐵中釋放沙林毒氣,造成十幾人死亡、五千多人受傷的事件。這種事情要是將來發生在大洋底的隧道,後果不堪設想。

從地球的圈層構造來說,陸地地殼厚度有幾十公里厚,海洋地殼厚度只有幾公里。人類對海洋地殼的構造認知遠比對陸地地殼要膚淺的多,若要施工洋底隧道,所帶來的工程地質問題將會是無法想象和難以克服的。很多人可能都聽說過以前蘇聯有個挖穿地球的工程,結果才挖了一萬多米就停止了。以人類的技術,永遠也實現不了。雖說科技發展的速度非常快,人的認知能力和科技的發展有很大的關聯性,起碼以現在的科技水平,想要在大洋底之下建隧道是不可能的。人在宇宙中是非常非常渺小的,不是什麼事情想做就能做的。

目前的商業飛機的航行速度一般也就八、九百公里每小時,早些年英、法共同研發的超音速客機已經成功運營,但是後來經歷了幾次空難後退出了航空運輸市場。在科技水平的不斷髮展下,重拾超音速客機,要比海洋隧道靠譜的多。當某一天超音速客機能像現在的客機一樣普及的時候,人們會感覺地球更小了。


樂弈8273


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地鐵?不得不佩服網友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贊]。技術上容易突破,錢是問題,還有風險,建好了誰敢坐?就是迄今為止兩大基建狂魔美國和中國,都不會願意出這個錢來建設。

1、穿越大西洋地鐵路線:比較靠譜的是英國倫敦出發,途徑愛爾蘭,穿越大西洋到加拿大紐芬蘭島,到美國的波士頓和紐約。其中大西洋隧道有3034公里,按照渤海海峽隧道造價每公里26.786億元,那麼大西洋隧道目前的靜態投資就需要81268億元,這條路線途徑英國、愛爾蘭、加拿大、美國。

2、穿越太平洋地鐵路線:比較靠譜的是美國洛杉磯至日本東京,到鹿兒島,到韓國濟州島,終點到達中國上海。其中太平洋隧道有8818公里,按照26.786億元/公里造價來算,目前靜態投資236119億元,這條路線途徑美國、日本、韓國、中國。

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在日本,青函海底隧道,全長53.9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長23.3公里,最大水深140米,雙線軌道,時速140,1988年建成通車。世界第二長的英法海底隧道長51公里,其中海底部分39公里,1994年建成通車。中國規劃的三大海峽隧道,渤海隧道長112公里(時速250,投資3000億元,平均每公里26.786億元,預計2025年前開工),臺海隧道長125公里。

當然,如果大西洋和太平洋隧道建成,開展海洋旅遊前景廣闊,海底酒店、深海潛水、深海觀光、魚類和海洋植物等項目,比陸地冒險和刺激,確實很理想化。

現實條件是,要建設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底隧道,面臨的三大難題主要是技術、資金、安全。

1、技術: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突破長距離海底隧道的技術;

2、資金:是個大問題,8萬億元的大西洋隧道、23.6萬億元的太平洋隧道,相比飛機航線,與其打通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底隧道,不如加密飛機航線和航班來的實在,雖然飛機運量沒地鐵大,受惡劣天氣影響,但是500座大飛機的運量基本上可以達到一列8節車廂的高鐵運量。錢是關鍵,不說美國不會出這個錢來建設,就是中國也不願意。

3、安全:這是最大的問題,領海內的海峽隧道危險小些,沒有鯨魚和鯊魚的衝撞。更加要命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摩擦,一不高興逼急了就會拿跨洋隧道出氣,炸掉一段就癱瘓了。

結論:大西洋和太平洋地鐵,技術上可以建設,但是資金和安全上回否決,不如加密跨洋飛機航線。





交通強


太平洋地鐵和大西洋地鐵即使建成,主要以海地隧道為主沿線看不到任何風景,還不如坐飛機!


七零後完美主義者


我不否認對未來的任何暢想,幾萬年前哪位穴居原始人能想到後人能把房子蓋的這麼漂亮、幾千年前有哪位古人會想到今天我們能上天入地、200年前有誰會想到火車會呼嘯前行(火車發明於1840年)、130年前有誰會想到飛機會在天空翱翔(飛機發明於1903年)、90年前有誰會想到電腦會如此普及(電腦發明於1946年)、60年前有誰想到手機讓我們的聯繫變得如此緊密(手機發明於1973年)、20年前有誰會想到會有一家字節跳動的公司讓無數的草根百姓知道了他們自己的信息也能創造價值(字節跳動成立於2012年)...未來一切皆可期待!

人類的各項工具都是不斷髮展的、甚至是加速發展的,就像劉慈欣在《三體》小說中說的 一個文明的技術是在某個階段爆炸式提升的。我們的交通工具也是一樣,我們對交通工具的改造為的是我們信息交流的方便,人是感情動物,人希望相互走動,我們希望快速的到達目的地,所以我們建了城市地鐵,城市地鐵提升了城市的運轉效率;我們希望能走出國門,快速的增進與別國朋友的交流,所以我們開闢了新的航行,新航線提升了國與國的文化融合;出行的路上我們行走的步伐越來越快... ...

如此快的生活節奏下,我們希望能在繁忙的旅途中也能看看外面的風景,如果我們能建立太平洋、大西洋地鐵,無論是建在海底還是海面我們都能看到外面靚麗的美景,在海底我們能欣賞魚兒暢遊、在海面我們能看到海天一色...

如此美好,未來皆可期待!






我是金豆豆


這個話題,太有挑戰。當然如果能實現,肯定旅遊出行更方便。

十九世紀,偉大的卡爾.馬克思,為全世界勞動人民指明瞭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方向。實現世界大同,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一個國家,這個屬於太遙遠的將來。現在世界上還有飢餓、戰爭、流行疾病。世界的統一,才有可能實現你的這個夢想。

另外這個深海隧道的建設,需要的技術、材料,不是哪一個國家可以實現的。但是夢想是要有的,沒有夢想,哪有飛機上天,哪有高鐵飛馳......將來夢想成真了,太平洋、大西洋上的島嶼就是我們的車站,吹海風、聽濤聲,旅遊方便快捷愜意。





邊走走邊看看


這個問題小夥伴其實都很期待的答案 ,太平洋地鐵 大西洋地鐵 海洋地鐵, 要建成的話先不說國家要投資很大一筆,而且還需要要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等資源以及相關頂尖科技人才。如果說真的建好的話 ,那將會成為全球熱點關注的 ,同時也會加小夥伴們對旅遊的興趣 ,也會非常方便 😊


溫柔一世


看未來有多遠了,一百年內基本不可能,技術也許可以克服,建起來耗資巨大不說,管理權就是大問題,經濟上目前來看並不划算,也許三五百年,也許一兩千年誰知道呢,求關注



旅行自媒體vlog


這個東西很難說…那個什麼品牌來著:一切皆有可能,就看這二十年科技的發展,是多麼難以相信,但是不會是我們能見到的。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那麼問題就來啦,地球是否還有一百年、一千年、或者一萬年,就難說啦對吧。



椿樹竇豆


這個事不是能不能建的問題,而是有沒有必要建的問題。你建跨洋地鐵想幹啥?運貨比不了海運,運客比不了飛機。建造成本要遠超航運、海運,請問這種地鐵有啥競爭力?沒有競爭力就沒有建設的可能。所以建議你還是務實一點,思想亦有邊界,就別光顧著放飛自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