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在不確定的動態世界裡做確定的事。

2020年,胖鯨與「銳裘」聯合推出《Future Space》欄目。我們以「空間」作為起點,從“創新技術”與“人文關懷”兩大命題出發,多維度發現空間與社會、商業發展的關係,探索商業世界的另一面。

這是「Future Space」欄目的第 3 篇推送

過去的兩個月,疫情的全球蔓延加速了多種“在線場景”的構建與發展。除了直播大熱外,VR 技術下的“雲看展”、“雲旅遊”也紛紛上線,用戶通過手機端等設備,可實現在線看展、逛街、春遊。

在國內,已有超過 100 處 5A 景區實現了 360° 全景在線看。同時,VR 遊戲、VR 電影、VR 鍛鍊、VR 社交網絡和 VR 商務會議等都在興起。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疫情之後,這樣的“雲看”需求是否還能持續?如何在既有的基礎服務上,探索出新的商業價值?

「Future Space」欄目第三篇,我們來講講講基於 VR/AR 技術下的“雲端空間”,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關係,與商業場景延展的可能性。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01 歡迎來到“虛實結合”的新世界


很多人是近幾年才聽到 VR (Virtual Reality 虛擬現實) 這個詞。但其實,這個概念在上世紀 80年代就被提出來。當時的想法是藉助計算機及傳感器技術創造的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的手段。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沉浸 一 交互一 構想,是 VR 環境系統的三個基本特性。


儘管 VR 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各個行業,例如醫學、娛樂、航天、房產開發、教育培訓、汽車及軌道交通、數字地球等,但遊戲和科幻影片是大部分人瞭解它的主要途徑。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20年前的柯南劇場版《貝克街的亡靈》裡的沉浸式遊戲「繭」,是90後們瞭解VR的入門影片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2018年上映的《頭號玩家》


相較於 VR 技術的沉浸感與獨立感,AR (Augmented Reality 現實增強) 更強調的是“虛實結合”,虛擬不應該完全取代現實空間,而是在現實空間中添加某個虛擬物件、功能,藉由技術,將實現設定好的圖像出現在鏡頭裡,起到現實場景的補充。 所以,在實體商業場景中,AR 的運用案例也更多一些。


02 AR 技術的商業應用


目前在商業空間,使用較為廣泛的場景,有這幾種:數字營銷與互動、指示導航、室內搭配等。我們分別舉幾個案例。


1. 家居搭配: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2017年,宜家上線了一款名為 IKEA Place 的 AR 應用。簡單來說,這是一個可以讓你在家中、戶外等任何地方,直接放置傢俱,並且可以 360 度無死角觀看。可能除了觸感,其他感官都有了。


點擊視頻,感受 IKEA Place 的實際使用效果


2. 產品數字化營銷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2018年,戴森在某些 app 裡,投放了一組與眾不同的廣告,點擊廣告位,可在任意現實場景下生成 AR 製作的戴森無葉風扇,演示吹出強勁涼風的工作原理,消費者還可在跳轉的京東鏈接裡購買商品,形成從展示到購買的完整閉環。

用視頻感受下用AR 技術下的產品介紹


3. 商業空間的展示與導航


如果說以上兩個案例是基於用戶手機端的交互,那第三個應用場景就更落地與空間的實際使用,尤其是在體量較大的城市綜合體與文旅街區中。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用 AR 來升級空間導航,最核心的是將原來的 2D 導航轉入 3D 的場景,用戶只需要利用手機的攝像頭,就能實現場內導航,並通過數據連接,將每個店鋪內的數據——例如折扣信息,營銷活動、基礎設施等內容轉入屏幕中,從而提高用戶的逛街效率。


此功能的延展性很高。若技術實現更進一步的完善,便是將此功能與空間會員數據庫打通,根據會員的消費偏好、消費記錄等數據,自動匹配出更精準的營銷方案和銷售推薦。


至此,基於AR技術和深度學習的技術下,實體商業空間的體驗就會變得完全不一樣。


03 不脫離 “現實” 的虛擬技術


在與多名 VR/AR 技術公司探討之後,我發現,儘管這些公司都各自有專長,但對虛擬現實有幾乎統一的共識:

將虛擬現實當作是一個孤立狀態的第三空間是不可取的,相反,虛擬技術應該是對現實空間的補充。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來自新加坡的 VR 創業團隊 Hiverlab 創始人 Ender 給我舉了一個例子。在疫情期間,一些技術性公司選擇將技術性發佈會通過在線發佈,並用 VR 技術來實現線上交互,但實際參與的人數並不多。相反,每年的谷歌開發者大會、Facebook 大會門票動輒一兩千美金,但大家仍願意花錢買票買飛機。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這當中,兩者最大的差別就是“社交”,參加大會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聽專業演講,而是為了與專家、同行做交流,並可能實現自我推廣。


小結


總體來說,目前 VR/AR的普及度仍然不及其他技術。但這並不阻礙技術落地商業場景使用的探索——當然,是不脫離於現實的技術探索。


對 Hiverlab、網易AR 等技術型公司來說,他們更願意在與現實空間有強關聯的場景探索技術發展,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對環境和信息的理解、處理和決策。


最後,是我對“虛擬空間”的展望。


在不遠的未來,《頭號玩家》中描繪的場景也許還是不會出現,但通過移動端設備、鏡片,人們還是能把現實和虛擬混合在一起,以實現原本不能達成的夢想。在實體空間、虛擬空間的融合之下,所有信息都可以觸手可及。


當這種虛實融合交互成為人們生活的基礎設施,技術就真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概念,並漸漸“隱形”,徹底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也許就是未來空間的樣子。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FS同行者」徵集中:

我們希望聚攏一批散落在各地的空間同好,發現“美好空間”。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提交申請,完成初步信息申請後,與我們暢聊空間在未來的想象。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透過“空間”,一起探索世界之大;透過“空間”,一起發現身邊之美。

-欄目共創請聯繫:

Olivia Zhang

Email:[email protected]


疫情催生“虛擬空間”的加速發展,這是可持續的嗎?

城市商業觀察者

關注以消費升級為背景下,

城市商業空間發展、以及都市人的生活方式,

探索有溫度的商業世界。


勾 搭 銳 裘

WeChat:rachelhui_22

Email:[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