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畫畫的並沒有幾個懂畫的,買畫的更如是,您覺得呢?

皇城根閒人閒話


1:構圖

當看到一幅畫作時,第一眼看到的首先是大致結構,構圖是對一幅畫作整體的把控力,也決定了畫作的廣度和深度。對觀眾而

言構圖的美感經驗也是最直接的,對藝術作品的形式美的感受也是最為乾脆的,在藝術畫作形式美的所有因素裡,結構形態的形式美感是重要的基礎。合理的構圖形

式能通過視覺作用的強弱對比,對觀眾的第一眼印象產生支配作用,明確畫面的主要部位即畫面中心,引導視覺的順序,使觀眾能在一定的思維上基本按照作者構思

的線索去瀏覽畫面。這就是構圖的特殊功能。

2:色彩

如果是構圖是大綱的話,那麼色彩就是一幅畫作的語言,也是繪畫諸要素中最具感情特徵,是繪畫者表達自己與觀賞者交流的一種獨特方式。

我們經常看到,有的繪畫作品,雖然構圖一般,但由於色彩處理得恰當,還是能吸引觀眾。與此相反,有的作品,如果 在構圖、素描、透視、解剖等方面都具有一定水平,但在色彩處理和運用上存在問題,這幅作品就遜色了。

3:光影

光影實際上是指畫中物體受光、背光和反光部分的明暗度變化以及對這種變化的表現方法。我們用眼睛感知物體是靠光的反射,在繪畫上也大致如此,在光線照射下出現三種明暗狀態,稱三大面,即:亮面、中間面、暗面。

光影是自然中出去色彩崴最直觀的視覺要素,對畫面的具體感真實感也起到了最為重要的作用。光影效果的髮型與運用大大的豐富了人們的視覺神經,也直接使得繪畫技術進一步走向現實,走向客觀,走向更深層,更內在,更微妙。

4:筆觸

繪畫中的筆觸指的是畫家在繪畫過程中筆、顏料、畫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後留在畫面上的痕跡。它在畫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是繪畫藝術區別於攝影藝術的重要標誌。

筆觸作為繪畫藝術中的基本元素,有其自身的藝術形式美,是繪畫形式美的一部分,也是藝術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一般我們隊畫作欣賞,首先是感知、想象、情感體驗等感性認識方面。然後運用視覺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綜合作用、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並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即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一種比較深刻的認識。


調皮的涼城


畫畫的並沒有幾個懂畫的,買畫的更如是

繪畫藝術是一門再現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高度還原,還原真實的人或物或場景,還原真實的社會狀況和人類文明,這“對現實世界的高度還原”是很深奧難懂的過程,比如,國畫藝術以“寫意”還原現實世界,油畫藝術以“寫實”還原現實世界,然而這“寫意”和“寫實”也讓人難懂,


題主所說:“畫畫的並沒有幾個懂畫的,買畫的更如是”,這觀點完全可以認同,事實上,繪畫藝術誕生千百年以來,能稱為“天才藝術家”的畫家也是寥寥無幾,所以說有深刻藝術寓意的繪畫作品也是極為少數,要不然也不會有數以萬計“千篇一律”的繪畫作品,以及數以萬計“不倫不類”的繪畫作品,這些都是因為懂畫的人少之又少,


雖然說一幅繪畫藝術作品由“構圖、線條、色彩、光影”這四大要素組成,但這並不代表就懂畫,畢竟“構圖、線條、色彩、光影”只是一個畫家在創作時必須瞭解的最基本要求,這是技巧上的要求,而一幅畫作不只是侷限於熟練的技巧,它還包括了很多藝術層面的意義價值,比如,文化素養、人文思想、寓意哲理……,

而“文化素養、人文思想、寓意哲理”又極其深奧,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呢?事實上,大多數的畫家只是一味的追求“藝術需要創新”,卻又不知道為什麼創新?如何創新?更何況就連古人的傑作都沒辦法完全解讀透徹,以至於無從繼承傳承傳統藝術的精髓,所以導致創新也是盲目,凡事通過現象看本質,經典傑作不再,就說明沒有幾個真正懂畫的人了,如今的畫壇,更多的是如何研究怎樣“營銷藝術”,於是有了“藝術和商業相結合,用商業價值體現藝術價值”的歪理謬論,於是乎,買畫的人就認為越貴的畫,就越有藝術價值,所以說買畫的人更是不懂畫。



詩夜城主


不要說什麼人家不懂畫,只是每個人對畫的看法不一樣罷了。


再來一回


沒有經過培訓的人作畫,是不太懂,美術學院的人不能說不懂吧!至於普通百姓而言真的是不懂的人多。


寇米根


關於畫畫的人是否懂畫,首先能稱之為畫家的人,技巧上一定是有的。

石濤說:“嘔血十鬥,不如齧雪一團。嘔血十鬥,是技巧上的追求;齧雪一團,是精神上的超升。而真正的畫家便是這一種由技而進於道的精進。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種獨特的精神境界。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的道。對於一幅畫,領悟了畫者的道,才算讀懂了他的畫。

當然這是以專業的眼光去看待。對於普通人而言,買畫、看畫,只是一種日常生活行為,更多的是為了使自己愉悅。也許是因為一面之緣,也許是因為輪廓好看,不必深究太多,不必上升高度,否則藝術終將被束之高閣,消失在大眾的眼中。



合一書畫


那是藝術


停經名家


這不能一概而論。優秀的畫作肯定是畫畫的人畫出來的,自然這樣的人肯定懂畫;一個行業,拔尖的人才是少數,這是規律,各行各業都如此,自然,畫畫的人絕大部分的人作畫是平庸的,我們可稱之為不懂畫,面對這個大群體必須予以理解;要優秀是難的,性格、天賦、勤奮、文化素養等都能不同程度制約一個作畫者上升的空間,再說要優秀也需要時間打磨,從不懂到懂,需要一個過程,對平庸的畫畫人不能一概而用冷言冷語加以打擊;另,我們判斷畫畫的人是否懂作畫,往往依據其畫作所呈現,認為作品層次沒上去,就推斷其不懂畫,這依然會犯錯誤,因為作畫人也許懂畫,只是沒能通過畫作呈現出來,其可能更偏向是理論家,而不是畫家。作畫者懂畫的在少數,買畫的就更不用說了,懂畫的肯定更少,但他們是培植優秀畫家土壤,不管是附庸風雅也好,還是能真正欣賞也罷,都是可敬的。畢竟沒有一個大的消費群體,一個行業不會有繁榮的可能。


沐浴春風文化娛樂


買畫和賞詩一樣,不可能完全獲悉作者的感情和表達,就像四大名著,多少名家學者來剖析,每個人的出發點都不同。如果你從這幅畫裡能夠感受到作者的意境和情感,並贊同,這幅畫對你而言就是有價值的。至於收藏或者商業目的那就另當別論了。


地方二隊


創作者、欣賞者與收藏者本身看作品的角度就是不一樣的 ,談不到懂與不懂。有各自的立場和手段和作品產生關係罷了


城會玩PLAYCOOL


關於這個問題要看怎麼說,它其實反映出來的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也就是“繪畫作品”的商業價值。說實在的,它跟“畫畫”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做為一個畫畫的人,你需要“懂畫”嗎?根本沒必要,那是“畫商”的專長,你是個藝術家,追求藝術的內涵和完美,它的商業價值與繪畫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但在商品社會中,商品經濟需要一個“商品標識”,這個標識所代表的是“價值”,這個價值又取決於“需求”。在商品經濟中,沒有需求,價值就無從談起。

然而,繪畫的“價值”並不在於“需求”。一張畫,一幅藝術作品,它不是“貨幣”,不是用來“交換”的產品。它的實際價值是“藝術”。繪畫是一種“可視性”的藝術形式,它的真正“價值”體現在人類的精神層面,而非“幾斤幾兩”的度量值。所以,繪畫作品在商業市場上,以“平尺”論價。可它的價格又並非“越大”越值錢,它一方面取決於作者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是繪畫作品在藝術領域內的“地位”。它包括,創造性和歷史性,以及繪畫的技巧等等因素。

那麼問題來了,畫畫的,需要“懂畫”嗎?你又不是畫商,又不是拍賣行的老闆。

而買畫的人,幹嘛要“懂畫”呢?

我又不是“藝術批評家”,也不是“收藏家”,我只是“喜歡”看畫的普通人,我感覺“它”很美,看著亮眼,看到它心情愉快,掛在家裡的牆上好看,大小合適!兜裡有閒錢,我就可以去買,值不值得我自己說了算。

如今,人們眼裡的“懂”和嘴裡的“懂”,其實,都是從“金錢”和“增值”的角度去琢磨。根本談不上檔次,也與“欣賞”無關。

有人“收藏曆史”;

有人“收藏奇特”;

有人“收藏藝術”;

而更多的人是,人云亦云的收藏“時髦”,什麼賺錢收藏什麼。

在我看來,第三類跟搖撥浪鼓蹬三輪車的沒什麼區別。只不過,穿西裝,打領帶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