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吃能撐大少吃能餓小?我們的胃沒有那麼隨便

人們常說,最佳的減肥方式是“管住嘴邁開腿”,“餓”似乎成了最快捷的方法,大部分會認為“胃越餓越小,越撐越大”。真的是這樣嗎?

胃容量基本不變

胃組織是由黏膜層、黏膜下層、固有肌層和漿膜層組成,具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因此胃的體積的確能夠自由伸縮,但這與胃的大小並無多大關係,因為胃容量是基本不變的。當人進食後,食物通過食道進入胃,胃壁有伸縮性,食物會使胃膨脹,胃的體積就慢慢變大,胃壁漸漸變薄,當胃擴充到一定的程度時,會反饋給大腦,大腦就會發出“飽腹感”的指令,提示現在攝取的食物量已經足夠了,這時候人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胃已經達到了擴張極限,所以不必再吃了,不然接下來就不是“飽”,而是“撐”了。

多吃能撐大少吃能餓小?我們的胃沒有那麼隨便

胃不管是“脹大”還是“縮小”,胃體積的變化是有一定範圍的。按照成人胃容量大小,男性大約1500毫升,女性大約1400毫升,胃無食物時,其內容量可在50毫升左右,胃擴張最大可達3000毫升,若是超過3500毫升,就會潛伏一定的危險。事實上,很多時候,人們的胃把“進食量已經足夠”這個信息反饋給大腦,而大腦再發出“飽腹感”的信息時,這個過程會有一定的時間遲滯性。也就是說,當人們認為自己吃“飽”了,可能實際上已經“撐”著了,長此以往,有可能會導致消化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疾病。因此建議每餐進食七八分飽即可,不可過飽,也不可過分節食、斷食。

胃“餓小了”是錯覺

一個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當吃下的食物被蠕動到腸道時,由於沒有了內容物的支撐,膨脹的胃會隨著食物的運動開始變化,胃壁開始收縮,胃腔變窄,胃的體積隨之“縮水”。有人發現,當進食量控制一段時間後,會感覺自己的食慾好像有所減輕,儘管吃的不多了,但卻覺得已經很飽了,因此誤以為自己的胃是“餓小”了。其實這只是一種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因素所致的錯覺,因為

飢餓感和飽腹感都是由大腦發出的信號,胃只是作為接收器。如果長期節食,一方面,大腦會認為身體本身開啟了“飢餓模式”,在還沒有吃到足量的食物時就發出命令來抑制飢餓感,降低食慾。

另一方面,因長期的節食,基礎代謝率也會有所下降,所以每天需要的能量消耗就會減緩,相對應的,自身需要的能量就會受到抑制。因而當機體攝入一定量的食物後,大腦就會發出“飽腹感”信號,人們就會誤以為長期節食取得了效果,吃上一點點東西就“飽腹”了,終於實現了“縮胃”的夢想。事實上,人的胃容量仍一如既往,沒有任何變化,吃一點就覺得飽了是整個機體的基礎代謝率“滑坡”了。當然,刻意節食並非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減肥方式,不會達到減肥的目的,有些人甚至因過度追求“魔鬼身材”而產生厭食症等疾病,造成不良後果,甚至斷送生命。

“大胃王”的胃也不是撐大的

話說回來,大部分人的胃容量在50—3000毫升上下,但在一些視頻平臺上經常能看到一些吃播博主,食量是常人的好幾倍,十分誇張,但這真的不健康。


多吃能撐大少吃能餓小?我們的胃沒有那麼隨便

長期飲食無度的結果,食量確實讓人吃驚,而這並不代表“大肚能容”,不過是天生胃容量比常人大或胃壁的彈性要比一般人好,也有可能是因為胃腸蠕動速度加快,又或者是胃壁的彈性已遭受破壞。不管是哪種原因,長期“填鴨式”的飲食習慣都不可取,與健康的養生理念和生活方式背道而馳,嚴重時甚至會引發“三高”和胃穿孔等疾病。同時,因暴食而急劇擴張的胃還會對周圍的重要器官,如心臟、肺等產生壓迫,導致意外。

人的飲食量和飲食結構是經年累月養成的,但並非一成不變,通過一定時間規範合理的訓練,是可以達到少食、減餐、縮減攝入量的目的,進而形成一套新的飲食習慣,從根本上改變“大胃王”的形象。

最後,告誡大家,日常生活中應講究飲食清淡,少食多餐,細嚼慢嚥,切忌暴飲暴食或節食斷食,以及儘量避免重油重辣等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