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識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狀態,量子力學能否將物質與意識統一?

人的意識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狀態,量子力學能否將物質與意識統一?


人在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事物可以分為兩大類:物質與意識,兩者的關係並非是完全決裂的,它們的關係有點類似與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但是究竟是物質誕生意識,還是意識誕生物質,人類幾千年來也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從哲學層面上來思考,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源,意識誕生了物質世界、主導者物質世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心無外物、心無外理,唯心主義是在古代科技水平並不發達的時期,人類解釋世界經常使用的一種理論,但是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髮展,唯物主義科學漸漸取代了唯心主義,成為了主流思想。


人的意識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狀態,量子力學能否將物質與意識統一?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意識只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於客觀存在的反應,意識不可能改變物質,意識不可能改變客觀規律,意識只能依託於物質存在,這種思想隨著科學理論的完善越來越被奉為真理,直到20世紀初一門新興起的物理學分支的出現,即量子力學的誕生,量子力學中的諸多現象讓我們認識到在微觀量子世界,意識似乎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加可怕。


人的意識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狀態,量子力學能否將物質與意識統一?


在量子力學中有這樣一個名詞:波粒二象性,簡單來說就是一切微觀粒子都具有兩種特性,即粒子態與波動態,但是微觀粒子的粒子態與波動態並不會同時出現,決定微觀粒子是粒子態還是波動態取決於人的觀測行為,給大家舉一個粒子:電子雙縫干涉實驗(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在網上搜索,這裡就不介紹實驗的細節了),實驗的結果就是當實驗人員使用儀器觀察電子通過雙縫時,電子就呈現粒子態,當實驗人員不使用儀器觀察電子運動,只在實驗後通過探測器觀察確認結果時,電子就呈現波動態,再簡單點說:當人觀察電子時,電子就是粒子,當人不觀察電子時,電子就是波。

人的意識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狀態,量子力學能否將物質與意識統一?


那麼問題來了,電子是構成物質重要的微觀粒子,它是物質的一種,但是決定電子狀態的因素卻是人類的觀測行為,觀測行為也就是電子運動影像通過人眼傳輸到人腦後處理形成的信息,人腦形成的信息竟然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的狀態,這不得不讓我們對於人類意識在微觀世界中所起的作用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人的意識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狀態,量子力學能否將物質與意識統一?


除了波粒二象性之外,一切的微觀粒子還具有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微觀粒子不可能同時確定它的位置和速度,換句話說:當人類對於一個微觀粒子沒有觀測時,我們無法通過理論去預測它的位置與速度,沒有被觀測的自由粒子,它存在著無限種可能,因為它是完全隨機的,也就是說它處於很多種狀態,量子力學稱這種狀態是疊加態,就像著名的量子力學思想實驗薛定諤的貓中所講的那樣,如果我們不打開箱子進行觀察,那麼我們無法確定貓的死活,物理學家創造了一種波函數,使用波函數來描述未被觀察的微觀粒子狀態的概率,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認為:只有當人類的觀測行為介入時,微觀粒子的波函數發生崩塌,其疊加態快速收縮成本徵態,也就是說:在微觀粒子世界,只要被測量過的物理量才具有現實意義。


人的意識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狀態,量子力學能否將物質與意識統一?

那麼問題又來了,人的觀測行為導致微觀粒子的波函數崩塌,使其快速收縮成本徵態,那麼如何界定觀測行為的定義呢?觀測是物質行為還是意識活動?它是物質行為與意識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些我們還不得而已,不過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量子力學、微觀粒子與人的意識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從邏輯上講,唯心論、唯我論與目前的量子力學有一些相吻合之處。

人的意識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狀態,量子力學能否將物質與意識統一?

還有一些科學家提出:其實意識也是一種能量波,物質與意識都可以使用一種隱函數體系,它能解釋物質和意識二者之間的關係,還有一些科學家提出了量子意識的概念,量子意識理論認為:意識的本質是一種量子效應,即人腦中存在處於量子糾纏態的電子,電子波函數的週期性的坍塌產生了意識。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互聯網,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人的意識可以決定微觀粒子狀態,量子力學能否將物質與意識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