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結拜說同年同月同日死,為何關死後劉沒自殺的想法?

黑白玄剪


題主的思維很有建設性,不止劉備,張飛也沒有自殺啊。題主的意思是為什麼不遵守誓言,言必出,行必果。可是現實是,這樣真的很難做到。

首先我們要了解誓言這個詞,同生共死是一個很美好的願望,結拜時說出這樣的誓言,很符合當時的情境。兄弟結拜,不說點能表達手足之情的語言,似乎儀式感也不夠。這就如同男女結婚時,也會許誓:海枯石爛,永不變心。可現實卻是,現在離婚的人口都快趕上結婚的了。還有最近疫情期間,許多曾經手按聖經信誓旦旦效忠美利堅合眾國的華人,關鍵時刻還得往中國跑。許下誓言,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是一種激勵自己的語言行為,絕不是一種教條的愚昧。

劉關張感情深厚,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因為一個兄弟去世,就悲憤自盡,未免顯得心智不健全。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但是世界上還有一種情感叫理智。一個沒有理智的人怎麼可能建立蜀國,征戰江湖。劉備能夠在三國風雲中佔有一席之地,本身就說明他的才華和心智遠比袁紹、袁術、董卓之流高明。他以皇族身份和個人魅力招攬了一大批人才為他所用,才能打下蜀國的基業。對於關羽的死,劉備當然是憤慨的,兩年後他發動夷陵之戰,進攻東吳,名義上也是為關羽報仇。不曾想,張飛卻為部下所殺。兄弟三人,本是同生共死,卻不料兩位賢弟都先自己而去,劉備的悲傷可想而知。他甚至一度拒絕了東吳的講和,只是意氣用事,但最終卻功敗垂成。

所為,關羽死後,劉備是不可能自殺的,這樣的心智是做不成帝王的。一個成熟的君王在於悲傷的時候要控制住自己的情感,繼續兄弟曾經一起創造的事業,否則,這個社會如何發展。


顧空城


從歷史真實來說,既無結拜,何來同死?

以演義來說,社稷與皇位,也是高於所謂結拜兄弟的。


四川達州


這個就需要從字眼上去扣。結拜時的原話一般都是: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重點是這個求字。

向誰求呢?結拜的時候一般都是跪著,像天地大神求,而大神們的性格應該也是逆反的,否則就不會有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種說法了。

所以這就有點尷尬了:當得知關羽的死訊後,劉備和張飛按照當時結拜時的誓言,是應該立馬就死的。

但問題就出現在信息傳播的時效性上,由於沒有電話,手機電報等及時傳播工具導致了劉備,張飛得知關於死訊後都是十幾天之後的事,這個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同日死是辦不到了,那隻能退而求其次同月死,關羽是死於219年12月,當十幾天後劉備得知關羽的死訊後,他還要派人去通知張飛,這一來一去12月份就過完了,所以同月死也完不辦不到了。

而12月份過完之後就是公元220年,這個時候劉備張飛都知道關羽死訊了,但這已經跨年了,同年死也辦不到了。

同年同月同日死都辦不到了,那就算了吧,不死了。


少校柳下惠


小說看的太多了 在元朝以後 才出現了結拜 那時候就是關張跟著劉備幹 是主臣關係 親密兄弟關係


小李廣27


怕死是人的本性,所以結拜的話麼,聽聽就好了。


王從良829


人有好壞,義分大小。

小義並不是說此情不夠堅定持久,而是它指影響,輻射範圍比較小。如兄弟之義,夫妻之義等等,但他往往是直擊內心,最容易調動人的情感。劉、關、張桃園兄弟義便是小義。

大義則是家國之義,天下之義。郭靖、黃蓉死守襄陽,葛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都是大義。

劉關張的感情之小義

劉關張的感情好到什麼程度呢?

  •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三人是睡一張床,穿一條褲子的感情,比親兄弟都親,可以毫不猶豫地代另一個人去死,擁有世間最強的羈絆——刎頸之交。

所以關羽死,劉備和張飛可以說是心如死灰,痛不欲生的。

但桃園結義時“同生共死”的誓言,二人卻並未實現。這是為什麼呢?

三兄弟的理想之大義

關、張以劉備為首,而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這也成了三兄弟至死不渝的追求!

關羽死時,天下三分,東有孫吳,北有曹魏,而大漢偏居益州,剛剛經歷了荊州之敗,損兵折將,正是風雨飄搖之中。

若三人只是尋常草莽,那大可效仿幽男怨女,踐行生死相隨的誓言,倒也無傷大雅。

可他們畢竟不是普通人,他們肩負著興復漢室的重任——這可比一死了之簡單太多了。他們都是頂天立地的好漢子,怎麼能因為兄弟情壞了國家大事,失了大義呢?

關羽是何等人?

熟讀《春秋》,義薄雲天,深明大義

關羽會願意看到大哥三弟因為自己的死意志消沉,不顧天下蒼生嗎?這樣的大哥三弟,恐怕也沒見面九泉之下和關羽相聚吧!

此外,關羽的大仇尚未得報,國仇家恨夾在一起,怎麼能先死呢?到時候平定天下,拿著孫權、曹操的人頭給關羽祭奠,然後三兄弟再相聚一起,暢飲一番,豈不快哉!

綜上,三兄弟都心懷天下,志在匡扶漢室。所以不能因為兄弟之間的小義失了國家大義。而且尚未給兄弟報仇,怎麼能先死呢?


煮酒論千秋


憑著皇帝不坐,捨生忘死為弟報仇,比自殺強萬倍!


老夥計162720415


這問題問的可愚蠢,你見過哪個結拜弟兄因為一個死了另一個就自殺,那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只是說說罷了。不過劉備也因為關羽的死而喪失理智,親帶80萬大軍出川為關羽報仇,結果被那個陸遜小子打得大敗,剩下半條命,跑回白帝城,草草託孤,無幾就死了。結拜弟兄做到這份上,也是夠份了,不冤做一世結拜弟兄。


暮蓒


自殺,這樣誰還能為了兄弟報仇,再說劉備這個時候已經是一國之君了,雖說拜過把子,但也沒有你死了我也得去死這樣的道理,後來蜀國攻打吳國失敗了,張飛被殺了,劉備病死了,也算一同踐行了諾言。


大秦帝國6666


劉關張如你所知的確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劉備張飛得到關羽的死訊錐心刺血的痛。其心已共死。其身尚存者,只為報仇。我們看到此後的劉備張飛可說是舉止失常。張飛因心急報仇而丟了腦袋。劉備不顧一切伐吳,失敗後隨即憂死於白帝城。劉關張的情義千古之下感人肺腑。桃園結義豈虛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