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博弈說歐元統一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王嬴政一直堅定不移地推行自己的高壓軍國政策。公元前 221年,當劉邦三十五歲只在沛縣當個小亭長的時候,嬴政終於第一次從實質上完成了對中原的統一,並且態度堅決,拒絕分封,開創帝制。

1、 富有前瞻性的眼光的秦始皇?

秦始皇,雖然現代有人認為是因為秦始皇高瞻遠矚,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定分封制已經不合乎歷史發展的方向,即將被人民所拋棄,故而堅決採用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是事實上,秦始皇恐怕沒有如此富有前瞻性的眼光,他之所以決定不採用分封制,更大的可能是從周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中得到了警示與教訓。

從戰國博弈說歐元統一

在秦朝之前,只有夏、商、周算是正統所在,其中夏朝的蹤跡縹緲難尋,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至今還在爭論夏朝的存在與否,而商朝統治的區域非常有限,有跡可循的也就是現代的河南和山東一帶,而商朝周圍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部落方國,並不服從商王的管轄。

之前我們提到的周朝,儘管是公認的"天下共主",但是當時周王室的兵力和通信手段都不足以管轄如此巨大的領土,故而周朝直轄的區域也僅僅是岐山周圍的王畿和洛陽一帶而已,其餘的領土都由武王和成王分封給了手下的功臣宿將與親族,建立起大大小小的諸侯國。

從戰國博弈說歐元統一

也不能說周王室沒有先見之明,實際上週武王和周公當初也考慮到了諸侯不服天子命令的情況,於是規定天子有六軍,大諸侯有三軍,次一級的諸侯有兩軍,最小的諸侯只有一軍,每軍一萬兩千五百人。這樣天子永遠相對諸侯有至少多一半的軍事優勢。

在封地上,王畿千里,公侯百里,伯國七十里,子和男則為五十里,五十里之下的小諸侯,則只能算是附庸國,連單獨會見天子朝貢的權利都沒有。

所以,按照周初的制度,周王室理論上擁有數倍於諸侯國的經濟能力和動員能力,這種能力也給當時的周王室帶來了對諸侯生殺予奪的大權,比如周夷王在位時期,因為聽信讒言,就直接把齊國的國君齊哀公抓過來放到大鍋裡烹了。

但是,隨著王室的日漸衰落以及王畿與諸侯國、國與國之間的攻伐越來越頻繁,諸侯國的數目幾乎呈指數速度在減少。而同時縮小的,還有周天子王畿的面積。 每當王室有事,諸侯國往往能夠通過擁立和護駕之功,獲得周王室的賞賜,而這些諸侯也就有了潛在的擴大地盤與軍事實力的正當理由。春秋時期的佼佼者有齊國、晉國、楚國、秦國和吳越,這些國家無論從軍事還是面積上,都比周王室要強勢。

比如春秋常霸晉國,雖然是個大諸侯,按照禮制可以擁有上、中、下三個軍的兵力,但是三萬多人的兵力顯然遠遠不能滿足晉國縱橫中原、抗楚威齊的需要,於是晉景公創造性地"發明"了新上軍、新中軍和新下軍,這樣雖然名義上是三軍,其實已擴大到六個軍,與周天子的兵力規模相當了。

二、戰國時代,動輒幾十萬的斬首數目,更是讓周公設定的制度形同虛設

雖然東西周朝合起來近八百年,但是最後那幾百年實在可以稱作有苦說不出的"影子"生涯——為什麼不說是傀儡呢?因為傀儡還有點價值,還會有人在後面操縱,但影子則是完全自生自滅,可能都沒人拿正眼去瞧。

而嬴政,以及嬴政的父祖輩從小到大看到的,都是周王朝最後也是最悲催的階段,故而嬴政對分封制非常反感,堅決推行大一統其實是不難理解的。

從戰國博弈說歐元統一

廢除分封制遠遠不夠,嬴政還面臨經濟上的巨大難題,那就是戰國時期蕪雜而不相兼容的貨幣制度。但是,發展總是不平衡的,產業結構總是不完全對稱的,所以國與國之間總不免存在順差和逆差。 而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逆差的國家就會討論是否讓自己的貨幣貶值,讓外國人能以更加低廉的價格買到本國產品、僱用本國勞動力,從而促進出口、吸引國外投資、擴大內需。

這樣的情況在當代的歷史上一再發生,甚至成為轉移國內經濟問題的一種手段——一旦經濟不景氣,立刻貶值本國貨幣,增加出口訂單,讓資本從別的國家撤離,轉而投資到自己的國家。顯而易見,貶值在這裡就具有了傳染性:因為任何國家都不希望本國資金被其他國家抽走,所以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跟著一起貶值。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統一貨幣似乎就能徹底解決上述問題。果真是這樣嗎?我們先對比看看當代的例子——歐元區。 如果讓如今歐盟的頭頭腦腦來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貨幣的時間和效率,只怕是要相形見絀的。因為歐洲多少強人總統、鐵腕總理拉拉扯扯了十來年,才吵出來個歐元區,穩定的日子還沒過多少年,又有一些國家鬧退出,真心是不得安生。而秦朝實現統一貨幣則原始粗放得多,皇帝政令一下,所有原來的六國貨幣通通作廢,貝殼之類直接棄用,金屬的拿到咸陽來鑄銅人!

從戰國博弈說歐元統一

從歐元區來看,貨幣統一之後,相當於每個經濟體都把自己的鑄幣權交給了歐洲央行,各經濟體之間蓄意貶值的現象不再發生,有利於資源的流通和貿易,降低交易成本,同時經濟體更加強大也有助於增強投資人的信心,從而使其更方便地在國際市場上交易與融資。

但是,貨幣統一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百利而無一害,那麼全世界就應該都使用一種貨幣了。事實上,統一的貨幣可能會加大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 2009年開始蔓延的歐洲債務危機便是歐元這把雙刃劍下鮮活的教訓。 在之前討論的三國博弈中,是貿易和投資導致了貨幣的升值與貶值。

三、一個國家的貨幣強勢與否,說到底取決於其生產力

生產力發達,能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越多,那麼在同一時間點上,該國貨幣所對應的產品和服務就越多,也就是說,其貨幣能夠買到的東西更多,所以理當"更值錢"一些;而相反,若一個國家沒有什麼成形的產業,其貨幣就應該"更不值錢",也就是貶值。

從戰國博弈說歐元統一

而購買力和貿易又是相互聯繫的,如之前所述,本國的貨幣貶值之後,外國人到本國來投資和消費的成本降低,就會把富有國家的資本和製造業轉移過來,使得本國的生產力得以發展和壯大;相應的,升值的國家則要面臨資本和製造業外流,其發展速度就會減緩。這麼一進一退,便縮小了國家和國家之間的經濟差距,同時也相當於一個減震器,可以減少經濟震盪所帶來的影響。

但是,在統一貨幣下,這一減震器便不復存在。而這一點,也是當前世界上依然存在,也依然需要多種貨幣的原因之一。 在歐債危機中,希臘和葡萄牙這兩個國家本身並沒有很強的工業體系,在歐元區中本來也屬於邊緣國家。自從加入後,他們相當於"借用"了歐陸經濟強國的信用,能夠用很低的利息從國際市場上借到資金來改善國民福利以及進行公共開支,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是獲利了。

從戰國博弈說歐元統一

但是當經濟危機發生之時,如果沒有加入歐元區,他們可以通過貶值本國貨幣刺激出口,最終減輕金融危機給自己帶來的直接衝擊。但是當把"鑄幣權"交給了歐洲中央銀行之後,他們的政策工具箱便免不了捉襟見肘、無處使力了。

有句話叫作"天道好還,毫釐不爽",正是這些國家的寫照。在春風的時候享受過了,現在當經濟震盪來臨的時候,自然也受災更嚴重。

參考文獻:

《兵要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春秋列國戰略關係的?》

《春秋時期列國的兵要地理環境,影響和制約列國軍事外交關係》

《金融危機對歐元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