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家族的風評為什麼很差? 晉朝的績效實在太糟糕啦

《軍師聯盟》的熱播,讓司馬懿這位距今1800年的歷史人物的公眾形象有所改觀。

這部電視劇中的司馬懿不但謀略出眾、城府很深,而且有情懷、有理想,是位對家人溫情對朋友仗義的好男子。而歷史中的司馬懿和他的兒孫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幾乎是陰鷙、殘忍,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代名詞。網上有人直接說這部電視連續劇是為司馬懿及其家族洗白。

歷史上的司馬懿及其兒孫究竟是何等人物?後世對其風評為什麼那樣差?這要從司馬懿所處的時代以及司馬氏建立的晉朝的過程和歷史影響說起。

司馬懿生於東漢末年的亂世,身歷漢、魏兩個朝代,他生前只是曹魏的重臣,並未登基稱帝。但他苦心經營,為兒子司馬昭控制魏國朝政、孫子司馬炎創位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鋪墊工作,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司馬懿家族的風評為什麼很差? 晉朝的績效實在太糟糕啦

在中國的帝制時代,沒有哪一個王朝的奠基者或開國者是以仁義得天下的,幾乎每個王朝在創業階段都充滿了陰謀和血腥,晉朝也不例外。但歷史往往是勝利者寫的,得到天下的新王朝總會粉飾自己創業的過程,將本朝的建立解釋為天命所鍾,以德居之。而且王朝歷史越長,這種洗白工程也就越徹底。

西晉、東晉共154年,國祚並不算短,可其開國君主司馬炎和前兩代奠基人父親司馬昭、祖父司馬懿的歷史評價不但不能和漢、唐、宋、明、清相比,都不如秦、隋這樣的短命王朝。原因我認為主要原因是:

司馬懿家族的風評為什麼很差? 晉朝的績效實在太糟糕啦

正史對晉朝的奠基人及建立者司馬懿祖孫三代評價很低,這一點甚至不如被《三國演義》等小說、戲曲醜化的曹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為了樹立劉備所創立的蜀漢為正統,申“漢賊不兩立”之義,將曹操塑造成一個心狠手辣的奸邪小人。然而西晉的陳壽寫《三國志》,在《武帝本紀》對曹操評價甚高,曰:

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摉四州,強盛莫敵。太祖(即魏太祖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閴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對此,清代大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做過分析:

昔者陳壽《三國志》,紀魏而傳吳、蜀,習鑿齒為《漢晉春秋》,正其統矣。司馬《通鑑》仍陳氏之說,朱子《綱目》又起而正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應陳氏誤於先,而司馬再誤於其後,而習氏與朱子之識力,偏居於優也。而古今之譏《國志》與《通鑑》者,殆於肆口而罵詈,則不知起古人於九原,肯吾心服否邪?陳氏生於西晉,司馬生於北宋,苟黜曹魏之禪讓,將置君父於何地?而習與朱子,則固江東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爭天統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陳壽在《三國志》以魏國為正宗,其君主皆享受進本紀的規格,而蜀、吳兩國君主只能入列傳,東漢時期的習鑿齒著《漢晉春秋》時,以蜀漢為正統,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卻採用陳壽的觀點(即以魏為正統),南宋的朱熹又糾正了司馬光的論調。後世論史的人不應該以為陳壽的立論先犯錯誤,司馬光跟著犯錯。陳壽生在西晉,司馬光生在北宋。晉朝受禪於曹魏(而曹魏又受禪於漢室),宋朝受禪於柴氏,如果不認可曹魏受禪是繼承正統,那麼等於諷刺本朝即晉、宋得位不正。而習鑿齒與朱熹,都生活在東晉、南宋偏安於江南的時候,中原被異族奪去了,如果不尊偏安於四川的蜀漢為正統,那麼據於中原的異族政權會和東晉、南宋爭中華正統。

可見,歷史寫作是為現實服務的,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

古代國滅而修史,一般是下一朝修前朝的國史。陳壽修《三國志》時,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他不能也不敢為司馬懿、司馬昭立傳,因為在曹魏時,這兩人名義上是臣,無法入本紀。但兩人又是晉朝的奠基人——如漢末丞相曹操是魏國的奠基人(行周文王之事,自己種樹,兒孫摘果子),被司馬炎追贈為皇帝。他們是要入皇帝才能享受的本紀,只能等到晉朝滅亡後,別人來修。所以在《三國志》中,司馬懿、司馬昭父子的言行散見於其他人的傳記之中。

一般的王朝為前朝修史,為了凸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政治正確,往往對舊王朝開國的前幾任君主評價較高,可唐代房玄齡等人所修的《晉書》對司馬懿評價卻非常低,《宣帝紀》(晉朝建立後,司馬懿被追贈為宣帝)曰:“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唐太宗李世民在這篇司馬懿的傳記後面,洋洋灑灑御筆寫了一大段,對司馬懿多有貶損:

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

這段話評價司馬懿作為人臣,對曹魏是“前忠而後亂”,而曹魏當時並非天命已衰,仍然有雄厚的民意基礎,司馬懿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欺凌皇帝了。這種篡位行為,是掩耳盜鈴,被後世人嗤笑。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流傳甚廣的一句話。從李世民對司馬懿的評價來看,這句話適用於司馬懿、司馬昭父子。

司馬懿家族的風評為什麼很差? 晉朝的績效實在太糟糕啦

一代雄主唐太宗如此定評,哪個還敢反對?司馬懿如果能從棺材裡爬出來,肯定會表示不服,對李世民大嚷:你一個弒兄逼父的人,有什麼資格這樣評價我?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更準確地說是後世的勝利者寫的。李世民如此評價司馬懿,其實就是想彰顯李唐和自己得天下,來路很正。隋煬帝胡作非為,天下鼎沸,各地豪傑起來造反,這是楊廣自己作死,李淵李世民父子太原起兵,不是篡位,而是順應時勢,平定動亂,統一天下,解救黎民於水火之中。——李世民選了司馬懿父子做反面典型來陪襯大唐的合法性。

這也怪不得李世民,晉朝作為一個享國超過一個半世紀的王朝,其“績效”實在太差了,後世人想為其辯護,也不好下嘴。

儘管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歷代王朝沒誰敢說自己乾淨得像朵白蓮花,即便是“驅逐韃虜而得位”的明帝國,其開國君主指示部將暗殺了龍鳳王朝的韓林兒。歷史書寫者往往是勢利的,成王敗寇,屢見不鮮。但其他稍微靠譜的王朝,建立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總是會休養生息。老百姓盼望和平,希望過太平日子,新王朝的統治者只要給點陽光,老百姓就綻開燦爛的笑容。亂極而治並不難,因此漢有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唐有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連滿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也有康雍乾近一百五十年的太平。這樣,創業時種種不堪會被掩飾起來。

可晉朝的皇帝,做了些什麼呢?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280年滅吳,完成統一。如果按照一般的歷史規律,老百姓應該過幾天太平日子了吧?可西晉很快陷於內亂。從元康元年(291年),爆發了“八王之亂”,這場皇族內部的自相殘殺延續了十六年,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317年距離晉滅吳統一中國不到四十年,皇室和士族不得不南渡,半壁江山由胡人佔據,中原文化幾近淪亡。有人把西晉稱之為“中國最黑暗的王朝”,不是沒有道理的。

司馬懿家族的風評為什麼很差? 晉朝的績效實在太糟糕啦

舊王朝滅亡後,新朝建立只要局勢稍微穩定,就會為前朝修史。可《晉書》在晉朝滅亡兩百多年後,才由唐朝人來修。此間中國走進最長一段黑暗的隧道,南朝和北朝每個朝代都不長,而中原和江南之外,還有許多割據政權。統治者相互攻伐,你方唱罷我登場,哪有時間給前朝修史?等到唐朝建立後,天下太平,皇帝和大臣開始為晉朝修史,鑑於三百多年的大動亂,生靈塗炭,那麼對晉朝的奠基者和開國君主能有什麼好的評價?

司馬懿家族的風評為什麼很差? 晉朝的績效實在太糟糕啦

秦朝和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這兩個朝代有著重要的制度建構貢獻,對中國影響甚巨。晉朝在制度層面也沒起過什麼歷史作用。

晉朝建立不久就爆發手足相殘的皇族內亂,也是自找的。晉武帝司馬炎依靠世家大族而登上大位,因此對士族的力量十分警惕,自己通過“禪代”而取得皇位擔心“禪代”的故事重演,而且他認為曹魏政權被自家搞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宗室藩屏的保障。於是,晉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大封同宗子弟為王。泰始元年(265年),西晉建國之時,晉武帝分封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為國;之後又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諸王可自行選用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租稅。各封國的王一旦羽翼豐滿,他怎麼能對洛陽當皇帝的兄弟俯首帖耳呢?——都是司馬懿的後代,憑什麼你能當皇帝我就不能?

可以說,晉朝皇族自相殘殺的遠因也是司馬懿、司馬昭父子種下的。父子兩人為子孫滅魏自代,處心積慮、步步為營做好諸種準備。深謀遠慮的司馬懿成功了,可是自己澆灌而長成大樹的新王朝,績效糟糕得一塌糊塗,還想後人給好評?怎麼可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