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國第一支進入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的“廬山真面目”

我國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是由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3月16日下午,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臨床註冊審評會,順利獲批進入臨床試驗。當時媒體報道的疫苗名稱是重組新冠病毒疫苗。3月26日,徐南平(科技部副部長)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進一步證實,該疫苗是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全稱應是重組腺病毒載體新冠肺炎疫苗。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載體疫苗的概念。它是指利用微生物做載體,將保護性抗原基因重組到微生物中,進而用這種能表達保護性抗原基因的重組微生物製成的疫苗。載體疫苗表達的保護性抗原不需純化,可在重組微生物體內表達,直接刺激機體產生特異免疫保護反應,其免疫原性接近天然,載體本身還可發揮佐劑效應增強免疫效果。


載體疫苗,根據其在人體內繁殖的特點,可分為複製型和非複製型疫苗兩類。前者與減毒活疫苗相似,可在機體內繁殖,重組體用量少,保護性抗原產生多,免疫效果好,但副作用與所用載體微生物相近;後者在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反應的機制上類似活疫苗,而在安全性上類似死疫苗,免疫接種後不能產生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疫苗效果較弱,疫苗用量較大,但十分安全(引自趙凱主編:疫苗研究與應用,p403)。


腺病毒、痘苗病毒等可被用作這類疫苗的載體。其中,腺病毒載體疫苗,即是指以腺病毒為載體,將保護性抗原基因重組到腺病毒基因組中,使用能表達保護性抗原基因的重組腺病毒製成的疫苗。它能刺激機體產生較強的體液免疫或細胞免疫,並能感染呼吸道和腸道細胞,誘導機體產生黏膜和系統免疫應答。


重組腺病毒載體新冠肺炎疫苗,據曾益新(國家衛健委副主任)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上透露,則是將新冠病毒的S蛋白的基因,裝入改造後的腺病毒,送入人體,在體內產生S蛋白,進而刺激人體產生抗體,達到中和新冠病毒的目的。這裡,S蛋白的基因被當作保護性抗原基因,整合到腺病毒中,從而,構建成重組腺病毒載體新冠肺炎疫苗。


至此,我國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似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或其一角。然而,出於商業秘密或知識產權保護,我們得到的關於這支承託著廣大民眾希望的疫苗的信息仍然有限,包括它是屬於複製型,還是非複製型疫苗,都有待於以後證實。目前,這支疫苗正在進行臨床初步試驗,希望它開局順利,最後被證明為一支臨床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好的疫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