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做到“形体虽残,精神不废”,在于明白我们为何在此

人生的第二十个年头,会经历什么?

看看过去的一些人:

  • 春秋战国时期,年轻的孙膑被同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双腿残废,后成为齐国的军师,赢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
  • 二十多岁的阿炳因患眼疾导致双目失明,靠街头卖艺为生,后来创作出广为流传的二胡乐曲《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音乐家;
  • 还不到二十岁的张海迪因病导致高位截瘫,靠着自学完成了学校的文化知识,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并创作了长篇小说《绝顶》,荣获各种殊荣;
  • 贝多芬从小展现过人的音乐天赋,却在二十多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听力开始减弱,甚至到中年时期双耳完全失聪,然而失去听力去并没有中断他的音乐之路,凭着顽强的毅力,硬是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交响曲作品,被后人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交响曲作家”;
  • 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自小生活于贫穷之中,更是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二十多岁时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却创出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还有我们著名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二十多岁正是青春年华最好的时期被确诊出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一生被禁锢在轮椅上,只能靠两根手指和两只眼睛来活动,医生甚至断言他只能活两年。然而他不仅活到了七十多岁,还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上为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并写下了著作《时间简史》。

一个人的内心究竟要强大到什么地步,才能在面对逆境的时候坚持迎难而上,并最终有所成就?

霍金:做到“形体虽残,精神不废”,在于明白我们为何在此

生命

再看看另一组数据:

  • 2000年9月,二十多岁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某学生毕业后多方找工作无果,要么自己看不上工作,要么别人看不上自己,最终悲观失望而自杀;
  • 2001年,不满二十岁的高中生刘某,因父母争吵离异而多次想法设法自杀,自杀未果后离家出走;
  • 2006年3月,华南农业大学一女研究生因相恋6年的男友不被父母认可,加上毕业论文和公务员考试的压力,产生轻生的念头;
  • 2006年5月,中科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的一名女研究生,因与未婚夫的感情有变而跳楼自杀;
  • 2015年5月,二十多岁的中南大学某研三学生因论文答辩遭导师为难无法通过,选择自杀;
  • 2019年9月,二十多岁的广州江浦某高校一男子跳楼轻生,警方从其宿舍找到遗书,上面写着“患抑郁,妄想症,患癌,不用救治”等字眼。

一个人的内心,究竟脆弱到什么程度,才会在面对微不足道的问题时,选择抛弃生活和生命,走向结束?

论时代环境,过去的那些人或处于乱世,历经战乱,四处漂泊,不得安稳;或家徒四壁,身处贫困,温饱难保;而现在的那些人,成长于和平、开明的年代,没有压迫,也没有奴役,甚至有些人家境殷实,吃穿不愁。

论个人遭遇,过去的他们,面对的多是生活真正的折磨,或身体残缺,或阶级宗教打压,绝境中求知识和生存;而现在的他们,不愁衣食,无须担心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却为私人小事、感情问题而停驻不前,或就此结束。

同样的二十岁青春年华,不同的时代,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态度。而造成两种差距巨大的人生的源头,就在于人的内心,是否足够坚强,而内心强大的来源,就是他们明白,自己为何存在于世间,比如霍金。

霍金:做到“形体虽残,精神不废”,在于明白我们为何在此

霍金


1942年的1月8号,霍金诞生。关于他的出生,有这么个说法,300年前的这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与世长辞;同一年,牛顿诞生,而300年后同一天的霍金的诞生,不得不让一些人将两者联系到一起,或是想到类似“传承”这样的字眼。

其实这样的说法毫无根据,霍金出生的那年,当时没有任何人有此联想,或是认为霍金今后必有成就,反而是后人,对着霍金已经获得的成就,来把他和前人强行联系在一起,这是毫无科学依据的。霍金的成就,源于他那受尽折磨的生活,和胸膛中一颗时刻不忘强大的心。


小的时候就明白——存在的意义就是追求梦想

像我们一样,幼年的霍金有父母的关怀,但他的童年并不快乐。他的大脑非常灵活,喜欢思考,可是言语不多,因此行动和言语上显得有些“笨手笨脚”,受到同学的嘲笑和疏远。只是他的父母并没有为此而过于担忧,顺其自然,积极引导。得益于这样开明的教育方式,霍金得以在自由的环境中能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他喜欢研究机械物品,为此常将“它们”拆得七零八落,甚至在父母知道后“变本加厉”。

在外人看来,霍金仿佛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与其他人交往,没什么朋友,显得格格不入。但是,他自己明白,他的父母也明白,自己这一切的不合时宜,全部源于内心对于自然和宇宙的喜爱。比如,他会静静地看着下雨前搬家的蚂蚁和低空飞行的蜻蜓,脑海中思考着为什么它们会做出这样的动作;比如他会仔细观察蜘蛛结网去捕捉并吃掉苍蝇的全部过程,并为蜘蛛这种独特的进食方式大为惊叹;甚至到后来,他因为对小火车玩具的喜爱,甚至会想方设法去让小火车自己跑起来。在他的心里,自己的梦想就是耗尽一生的精力去揭开这些自然之谜,甚至去解决一些“不可能”发生的事。这,就是霍金最初因为自己的存在的意义而坚持的梦想。


遭逢绝境时依然明白——存在的价值,就是活着去创造价值


霍金:做到“形体虽残,精神不废”,在于明白我们为何在此

青年霍金

源于童年时期的爱好,长大的霍金对于电子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逻辑单选择计算机”,引起轰动。初露才学的他几经波折,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如同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慵懒的大学环境中他也追求刺激,年轻气盛,也犯过不少事,还收获自己的爱情。

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天有不测风云,年轻的他被检查出患有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能致人瘫痪和失声,这在当时无疑是绝症,连医生都断言,霍金活不过两年时间。这对于风华正茂的青年而言,无疑晴天霹雳,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偏偏看见死神正在前方的路口等着自己,明明自己还活着,却提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刚到手的美丽爱情眼看就要失去,这是多么痛苦的人生遭遇啊!

霍金也曾绝望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勇敢地走了出来。他相信,无论自己是否真的活不过两年,即使是,他也要在这段时间里创造出自己的价值,他要让自己在天地的存在变得有意义,以免白来一趟。

霍金对于物理学充满兴趣,对于宇宙的神秘更是充满向往。在人生的低谷期,他没有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自己的身体状况上,而是将目光聚集在了自己的目标——探索奇点上。于是他专心研究,沉浸在对奇点探索的海洋中,难以自拔。也正是他的潜心研究,为后来在科学界的声名鹊起准备了条件。

成名后的霍金病情依然每况愈下,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对于科学研究的热爱,似乎病魔越残暴,他的光芒就更耀眼。这一切,都来自于他对自己为何在此的认定——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无穷的宇宙,揭开宇宙的奥秘。


功成名就之后转而明白——存在的价值是将自己的意志和知识传承给大众

成名后的霍金并没有再如当年那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反而将目光逐渐转向了去科普和鼓励大众。失去了声音的他,因为语音合成器的帮助,可以与人自如地“交流”。他认为著书立说是个极为耗费时间的繁琐过程,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能起到同样作用的方式——演讲上。于是,他开始了自己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在霍金的演讲中,他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东西:

  1. 自身的经历。他用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铿锵有力的言语,不仅将自己如何从“笨小孩”成长为“天才儿童”,又如何从“天才少年”成长为科学界传奇的经历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也毫不避讳自己曾遭遇过的困境,以及面对困境时自己的痛苦和绝望,还将自己如何从困境中一步步走出来的心得分享给人们,告诉他们“传奇”和“天才”也是普通人,也会遭遇普通人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关键是如何去面对;
  2. 神秘的宇宙。作为宇宙学方面的资深专家,霍金生动而形象地将自己所掌握的宇宙和物理学的知识通俗地演绎给观众,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地球和宇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关系,跟我们自身有什么关系,并且,我们为何在此;
  3. 科普教育。霍金在演讲中提醒人们:很多人因为对于科学的不了解就对科学抱以冷漠甚至反感的态度,其实这是不对的。科学对于人类而言,作用是巨大的,没有科学,人类难以走到今天,也难以走下去,只有以科学为指路明灯,人类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更好地发展。青少年更应该及早地接受科学教育,认知科学,为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培养种子。


霍金:做到“形体虽残,精神不废”,在于明白我们为何在此

霍金寄语

正是霍金用亲身经历去一次次演绎生命的奇迹,让许多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得以继续坚持。他的存在,就是为了给那些如他曾经一样身处逆境的人带去希望,带去坚持。


他还明白——存在的价值是好好地享受生活和与家人的相处

如果你以为霍金是个完全沉迷于科学研究中的“狂魔”,那就大错特错了。真正的霍金,不仅是个科学大师,还是个生活中的“艺术大师”。他不仅会积极地去与人交往,参与各种慈善活动,甚至会参与各种娱乐活动,比如他曾在电视剧《星际迷航:下一代》中饰演过自己。他也喜爱音乐,并与亲友分享自己的感受。他也会陪着女儿去看《达芬奇·密码》,与女儿交流自己看电影的心得,甚至与作为作家的女儿联手写作儿童科普书籍,将自己的物理、宇宙知识融入到文学之中。

如果将很多人代入到霍金的身上,或许在身体难以动弹的情况下,鲜有人能激起内心的兴趣去享受生活,而不顾那早已“不属于自己”的身躯。霍金之所以能做到,源于他内心对于自己存在于世上的意义的认定——眼下自身的使命,就是去感受身边美好的亲情,享受社会中美好的生活。再不幸的情况也就是丢下这副残躯回归自然,对于自己而言,这辈子已经多赚了这么多年的时光,已经很幸福了,接下来,只要好好地享受眼前的一切就好了。


霍金曾多次在他的演讲中对观众提到他对残疾的看法:“形体虽残,精神不废”。短短八个字,囊括了他一生对于自身和周遭发生的一切的态度和看法,而后紧接着的一句话做出了极其精妙的解释:“生命尚存,便有希望”。因为生命存在希望,他才能做到“形体虽残,精神不废”。

每个人的诞生都充满着希望,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颗希望之种,人的存在,都必然有其特定存在的价值,正如诗仙李白那句千古名诗“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也如一本书,是浓墨重彩还是轻描淡写,或是不留痕迹,完全取决于自己对生命存在意义的看法。也许我们无法达到霍金的高度,但在生命面前,每个人选择如何活着的权利是平等的。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也是如此。在茫茫宇宙中孤独地探索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但还是有那么多科学家前赴后继、冲破重重困难献身于其中,也是因为他们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永不停息地探索,这个意义永远存在,人类便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对于个体而言,更是如此。

霍金:做到“形体虽残,精神不废”,在于明白我们为何在此

人和宇宙

(结束)

我一直认为,读书的价值,在于把其中的精华汲取并应用到生活当中。我是读书话生活,喜欢就赞一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