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思念不再有距离” 大同市民开启网络祭扫模式


“爱与思念不再有距离”    大同市民开启网络祭扫模式

女儿因病离开她已经五年了,张凤英和爱人搬到了大同平城区儿童公园附近女儿生前居住的小区。唯有每年清明时,带着女儿最爱的鲜花去公墓看望,心里才有些许温暖和安慰。不久前,刚得知今年因为疫情不能去公墓为女儿祭扫时,张凤英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虽了解公墓会组织统一的祭扫活动,可自己的思念终究是无处安放。偶然看到朋友圈有人分享了一个网络祭奠平台,才知道原来还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寄托哀思。打开“纪念馆”,看到人们为自己故去的亲朋好友写下的一段段祝福,还有思念的话语,瞬时湿了眼眶。是啊,母亲想对女儿说的话,一次又怎能说得完,她随即也为女儿建了“祈福馆”,介绍了女儿短暂的生平,点亮一根蜡烛,送上一束紫色包装的鲜花,还写了好多话。

“很感激现在这个时代,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方式表达思念,即便是虚拟的网络空间也可以承载真实的情感,祭奠原本就是一种心理寄托。”张凤英说,以后她可以随时打开“祈福馆”,把想对女儿说的话记录下来,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简单却也深刻。

缅怀在心不在形,清明祭祀重在传承中华文明的精华。大同市大力倡导新时代祭祀理念,积极推行文明祭扫新风,并把文明祭扫作为一种常态化的祭奠方式推而广之,以换环境之“清”、内心之“明”。


供稿:大同市新闻中心马静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