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王小平、劉穎《徐上瀛溪山琴況琴箏藝術理論研究》

標心萬古,送懷千載

——評王小平、劉穎《徐上瀛溪山琴況琴箏藝術理論研究》


《徐上瀛琴箏藝術理論研究》作者王小平、劉穎,發表於《藝術百家》2018年05期。一文不同與以往的琴箏結合論著,作者在闡述琴況中心思想的同時,提出了完全獨立的關於箏的“和”、“潔”、“健”、“圓”演奏方式。在豐富古箏藝術理論內涵的同時,讓人能夠清楚的瞭解箏藝的演奏方法。此文不僅僅是箏對琴的借鑑,更是從對我國古箏藝術理論史的發揚和傳承,其觀點依據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同時,也說明了箏在整個古箏藝術發展時理論的欠缺,對於當今迅速發展且極具缺乏理論依據的古箏文化中,具有一定的理論推動意義。


因古琴出現略早於古箏, 故關於古琴的文獻記載及琴學理論, 可稱得上是書盈四壁, 且已形成較為規範的琴學藝術理論體系。《溪山琴況》作為中國琴論的集大成者, 是一部最早將中國美學理論與表演實踐緊密結合的著作,在琴學理論體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它還與《樂記》和《聲無哀樂論》被稱為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的三大著作, 可見其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此書融入儒家、道家之所長, 形成了一套音樂美學思想。《溪山琴況》中, 徐上瀛結合了自己豐富的實際演奏經驗, 從具體的按弦、運指, 到音律的講求和意蘊的追尋, 提出了與琴樂相關的審美範疇, 即“和、清、靜、古、遠、淡、恬、雅、逸、麗、採、亮、遲、潤、速、細、宏、堅、溜、健、輕、重、潔、圓”二十四況, 使得《溪山琴況》不僅成為琴學理論研究者深入探討的鉅著, 也為箏樂藝術豐富了理論架構, 為箏樂演奏及研究者提供了有益借鑑。


作者從徐上瀛及其《溪山琴況》、《溪山琴況》與琴箏“弦、指、音、意”之合、“潔”“健”“圓”況與琴箏演奏這三個方面入手。從“琴況”本身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的將“琴況”理論逐漸運用到“箏藝”理論中去,最終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潔”、“健”、“圓”三況。並根據其特點練習箏曲舉了實例,如:在“圓”況運用於古箏演奏時作業列舉了古箏經典曲目《漁舟唱晚》,說明在演奏過程中要使左手達致“圓”況之狀態, 需做到以下兩點:其一, 左手在演奏顫音技巧時需注意顫音幅度、力度均勻, 切莫忽快忽慢、幅度忽大忽小。均勻平穩的顫動方可達到修飾右手之音效。其二, 演奏者在演奏演奏上滑音、下滑音時, 應注意節奏的把握以及音高的要求。合理地進行上滑音、下滑音的演奏方可增添樂曲色彩。如此, 演奏者遵循左手作韻特徵去演奏, 方可達致“圓”況之境界。


琴、箏作為我國相似度極高、代表性較強的兩種民族器樂, 蘊藏著巨大的歷史價值。琴箏藝術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流露著人民純潔而真實的感情。《溪山琴況》這本集大成之作, 無論琴學思想還是演奏技法皆可給古箏藝術理論研究提供一定的啟發及借鑑意義, 使箏樂藝術理論研究能夠更好地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