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用花唄3年,存款30萬


前陣子,因為項目連軸轉連續熬大夜,叔感覺,人間,真的難搞哦。多年的好友安慰我道,人至中年,工作本就是生活全部的底色,等熬到精神自由就好了。

25歲,用花唄3年,存款30萬


這話聽完好像舒緩了,可精神自由的前提是財務基礎和遷徙自由。一想到現實因素,更焦慮了。好在我喜歡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從中獲得一些能量。

因緣際會結識了一個小姐姐,90後,大方從容,穿著得體,身上無任何顯眼logo,工作不過4年,已經買了2套房子,仍計劃著明年年底再買一套。

那種刻在骨子裡的淡定,讓我不得不想要發問:你看起來不像個富二代,也不像疲於奔命的工作機器,擁有這些,有什麼賺錢的經驗秘訣可以傳授一下嗎。她只是轉動茶杯,笑著說,等你學會了花錢,也就知道怎麼賺錢了。

25歲,用花唄3年,存款30萬


我一時語頓,轉而問:我消費水平挺高的,可迄今未有一套房產,你這莫不是什麼新型揶揄人的大法?

看著我不解的表情,小姐姐往沙發上靠了靠,開始訴說自己的經歷:

“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隻身一人來的上海,就帶了5000塊錢,很沒有安全感。每天擠在沙丁魚罐頭一樣的地鐵裡去上班,看著摩天大廈般的寫字樓,身邊的人光鮮亮麗,物價高的讓人嘖舌,感覺自己隨時都會被這座城市淹沒,然後身無分文回老家。

於是我開始想,要怎樣才能在這座城市呆的更久一些,從此以後,開始長達2年的漫漫省錢路。為了省房租,我寧願住在通勤時間2小時,下了地鐵也要走15分鐘的郊區;好在房子有個小院兒,平時種點青菜,番茄,也能省下一部分買菜錢;衣服從不捨得買新的,每次換季就去閒魚上撿漏;更不敢參加同事之間的聚餐,怕一頓下飯吃下來AA就要花掉半個月的伙食費,吃不完還不好意思打包。

25歲,用花唄3年,存款30萬


為了省公交費,一週只買一次菜;披星戴月趕著大早去批發市場採購,一週吃一頓肉;連泡麵都捨不得買,光買掛麵,2塊一袋能吃好幾次;偶爾實在饞啊買瓶飲料,罐也不扔,積攢在院子裡,半年賣一次,再買點雞蛋。

那時候,我一個月租房、交通、購置衣物等只花800元。

可是時間久了,我發現自己的精力都用在了省錢上,既沒有朋友,更談不上生活,存款也沒有質的變化。”

聽完我錯愕,我原以為這種極致的攢錢方式只會發生在物質生活匱乏,經濟水平不高的父輩們身上,沒想到……但又連忙問道:那你說的學會花錢,又是什麼意思?

小姐姐沒直接回答我的問題,反問道:你知道什麼是松鼠症嗎?即使不需要,也不停的囤積,以緩解冬天到來時的焦慮。嚴重影響到生活質量,更何況一味的儲蓄,囤再多也抵不過冬日漫漫。與其壓縮自己的生活品質,不如學著如何去種一棵松樹,守著這顆樹的長大,再也不用擔心嚴冬來臨。

一次因在地鐵打瞌睡坐過站,我錯過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提案會,公司因此蒙受了一定的經濟損失。我的上級楠姐喊我過去問明情況後,沒有責怪反而開導我,你還年輕,切不可因小失大,要知道物極必反,把省錢的精力用來搭建完善自己的職場技能,也許幾年之後就不一樣了。

25歲,用花唄3年,存款30萬


從那以後,我突然想開了,與其大費周章如苦行僧一樣省錢,不如想想如何把錢花出錢來,想到就做,那以後我報了一個商務英語培訓班,還去上了個創意寫作課,很快,我收集創意簡報的來源就更豐富,文案水平大幅提高,大小提案遊刃有餘,也得到了我們領導的賞識。

工作順風順水,升職加薪也隨之而來。就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脈,人生一路開掛,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我再也不想過捉襟見肘的生活。

那時我已經習慣把消費信貸用於練瑜伽課,學第二外語,買相機學攝影這些能自我增值的支出上,直到年底發了年終獎,我的存款竟然可以湊夠老家一套房的首付。我才悟懂,原來,錢還可以這麼花。

項目獎金、年終獎花在刀刃上,用來購買大件保值的物品或不動產。自己的日常消費,就劃定一個範圍,合理的用花唄、信用卡去支付。這樣既能攢下錢,又不用苛責自己的生活質量。

我聽完沉默了,原來錢應該這麼花的。說完,她和我揮手告別,去上法語課了。

對比我自己,工作多年,從最初帶一個行李箱來市,到現在搬家都得兩卡車。馬歇爾音響,日本進口的電飯煲,大疆手持雲臺、120支的床品讓我覺得,努力工作,憑藉自身的奮鬥,人人都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擅用消費信貸,只要消費能匹配的了自己的收入,有何不可?

可我媽卻過分擔心超前消費會毀掉我,隔三差五的發給我一些諸如《消費貸正在毀掉90後》、《90後護士因為深陷消費陷阱,欠款30萬,年輕人別被偽精緻害了》之類的文章,讓人哭笑不得。

社會擔心90後被超前享受的消費觀影響,認為大部分90後每月都活在還信用卡、花唄的恐懼中。

可《尼爾森年輕人信貸報告》早已出來正名:86.6%的年輕人會使用信貸產品,但實際上只有約12%的人會“負債”,因為大多數人都把消費信貸當作一種支付工具,當月償還並沒有產生任何利息費用。

這一屆90後,其實是更聰明的一代人。他們遠比我們想象地活的還要通透明白。前段時間,中國新經濟研究院和支付寶發佈了首份《90後攢錢報告》:報告裡指出90後初次理財的平均年齡是23歲,實際上比父母早了10年。92%的90後,每個月都會有結餘,80%的人會將結餘進行理財,90後每月在餘額寶攢的錢,平均是花唄賬單的4.5倍。

的確,當代90後更容易被誤解。“亂花錢,月光族,不懂省錢,超前消費”等標籤,也成了長輩眼中的刻板印象。但90後真的不只是會高消費。在倡導精緻生活的同時,90後其實很懂規劃自己的未來。

大叔辦公室裡的小年輕,會討論上海買房限購,要不要先攢錢在周邊城市買一個,等有購房資格了,周邊城市也漲價了,到時候再置換。分析起地段、樓盤品質的能力一點不比中年叔叔阿姨們差。

大叔之前跟一個朋友聊到,到底要不要使用“花唄”付款,朋友愕然到,為什麼不用?

作為理科生,他給我算了一筆賬,每個月把可支配的錢存進支付寶裡,積少成多。其他消費用花唄付款,自己的錢放在餘額寶裡拿利息,用花唄消費,只要每月按時還款,不會產生額外利息,還能用自己的本金去投資,賺取更多的錢。

雖然這些小錢算不了什麼的,但大叔的粉絲,必須得是會薅羊毛的智慧青年,在合理範圍內的薅到羊毛就是財商高。

1926年,哥倫比亞大學的Seligman教授做過一個研究,發現美國人當時對消費信貸會帶來負面作用的擔心是多餘的:當時,很多美國人擔心這個會不會讓美國人變得越來越透支未來,越來越沒有控制力、亂開支,會帶來更多不負責任的行為。

然而他的研究發現,消費金融讓美國人的財務紀律變得更好,家庭理財的做法、觀念甚至很多金融相關的職業,就這樣子被催生出來了。他發現因為有月供、信用卡賬單這些由借貸帶來的“壓力”,讓人們變得更加提前規劃自己未來的收入和花費的方方面面。

現在我們社會在擔心的問題,其實美國在上個世紀就有了。而事實也證明,那些懂得自律的人,在使用信貸產品的時候,都認為能獲取更大的價值,是更精明的消費方式。

正如《尼爾森年輕人信貸報告》中指出,使用分期消費、信用卡的年輕人對未來普遍更有信心。

如今在中國,這些財商高的年輕人,正成為新一代的“寶唄青年”。

大叔希望,從此刻起,你們也能做控制得住自己,充分活出了自己,並也在無形中推動了社會信用進步的寶唄青年。

前陣子,人民日報發出來一段視頻,話題是,年輕人真的那麼容易被毀掉嗎?

一位網友評論說,毀掉自己的永遠是自己。

沒有不應該存在的超前消費支出,有的只是和自己收入不匹配的消費水平,2019年快接近尾聲了,第一批90後即將30歲。大叔真的想說,對90後持有的刻板印象,是時候得更正一下了。中國年輕人的負債率遠沒有網絡渲染的那麼嚴重,更談不上“被毀掉”。

25歲,用花唄3年,存款30萬


我們這屆年輕人的活法和其他的任何時代的人們都不同,我們懂得一邊薅羊毛,一邊對收入進行管理:該摳則摳,當花就花;能用信貸消費的,絕不動買房子的錢;自我提升和自我嘉獎並不衝突,真正在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文章寫在最後,大叔想對焦慮於我超前消費觀的媽媽說,您放心,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真的沒那麼容易被毀掉。

畢竟,我們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更懂得如何和錢打交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