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什么是丰收悖论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

丰收悖论

丰收悖论是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悖论,农作物越增产,农民收入越降低。

用大白话解释就是农民丰产不丰收,明明今年粮食收成很好,但却收入不高,甚至还有所下降。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就要好奇了,明明丰收了呀,怎么收入还降低了呢?

其实这个道理要想理解并不难,但是需要我们先搞懂一个理论,就是需求弹性。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以后,人们对于该商品的需求的变动幅度就被称之为需求弹性,当这个变动幅度很大时人们将该商品定义为富有弹性,价格稍有变动就会改变人们的需求量,比如像奢侈品、非必须品;但是如果这个变动幅度几乎没有时,也就是无论这个商品的价格怎么变动,人们对它的需求量都不会变,这些商品就被称之为缺乏弹性,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必需品、没有替代品的商品等等。讲了这么多,有些同学应该已经猜到了,农民伯伯所生产的正是这些缺乏弹性的必需品——粮食。

当农民今年大丰收时,市场上粮食的供给量必然增加,但是对于需要吃粮食的居民而言,每天吃多少基本上是固定的,人们并不会因为今天的馒头便宜就从一天3个改成6个,所以这个时候需求量几乎是不变的。

供给量大幅增加,需求量不变,就会直接导致粮食价格下跌,假设去年粮食3毛钱一斤,卖500斤农民可以收入150元,今年粮食降价2毛钱一斤,需求不变仍然卖500斤,农民收入就只有100元。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发现农民增产却不增收,所谓丰收悖论也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那么这个理论的提出能有什么作用呢?其实更多的时候可以给政府一个提示,在丰收年提前规划为粮食制定一个最低限价来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