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古罗马的庞贝古城广为人知。维苏威火山在公元79年的突然爆发,让这座城市毁于一旦,火山灰的覆盖又使得它保存至今。考古学家挖开遗址后发现,有许许多多的日常生活用品还宛如昨日一般。无独有偶,在我国也有一处号称“东方庞贝”的著名遗址,这便是青海喇家遗址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庞贝壁画·采花的女子


喇家遗址的形成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喇家遗址位置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黄河北岸,其下游不远处便是刘家峡水库。在4000多年前,也就是新时期时代晚期的某一天里,这里突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村落在瞬间遭遇灭顶之灾,房倒,屋塌,人遇难。

而后,一场随之而来的洪水又淹没了这片废墟,于是,它便在地下沉睡,这一睡就是四千年。

考古学家于上世纪末发现并发掘了这处遗址,因为遗址位于今天的一个名叫喇家的村庄,按照考古学的命名规则,称之为喇家遗址。

在喇家遗址里,考古学家们发掘了好几处房屋,当然,房子的地上部分已经全部毁于地震和洪水,今天所能看到的主要是房屋的基址。房屋里的景象,堪称惨不忍睹,因为四处都是人骨,还保持着最后的姿态。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喇家遗址4号房屋遗址平面图

这场灾难大约发生在傍晚或者深夜,所以人们都已经呆在房子里。地动山摇之时,他们已经来不及逃出房屋,无力地做着最后的挣扎。可以看到,有女性怀中搂着一名幼儿,过去曾认为这是一对母子,后来的DNA测试表明他们并无血缘关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伟大的女性出于本能,仍然在试图保护并非己出的幼儿,着实让人泪目。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女子与幼儿骨骼

中华第一面的出土

接下来,我们来看本文的主题,也是一个稍微轻松一些的话题,这就是号称“中华第一面”的喇家面条。

2002年,考古学家继续发掘喇家遗址,在编号为20的房屋遗址当中,一位发掘者清理出了一枚倒扣着的陶碗,当他把陶碗翻过来时惊呆了。陶碗下面扣着碗形的土,在土的最顶部,竟然有几根面条!出于职业素养,发掘者赶紧按动快门,给这碗面条拍了照,然后小心地把陶碗扣了回去。

后来的事情证明,他的这个举动简直太重要了,因为等这碗面被拿到实验室再次打开时,人们发现面条已经消失了,实际上是风化了。假如这位发掘者当时没有拍照,那么这碗面真就成了“口说无凭”。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喇家遗址出土陶碗及面条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成分的探究

面条虽然已经没了,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它开展研究。考古学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碗面究竟是用什么做的?

在今天制作面条主要是用小麦粉,除此之外,一些地方也用大麦、荞麦等磨成的面粉来做。喇家面条已经风化,但下面的土还在,所以,科技考古专家从碗的内壁以及土的表层取样进行检测分析。

令人意外的是,根据检测淀粉粒以及植硅石(又称蛋白石,存在于植物细胞当中,成分为非晶质含水二氧化硅,即便植物种子腐朽,植硅石也能保存下来,因此通过研究植硅石的形态可以反推植物的种属),发现制作这碗面条的原材料竟然是小米。

这就跟我们的常识不太一样了,通常小米都是用来煮粥的,当然也可以做成其他的比如锅巴,可是很少有人用小米做面条对不对?

考古学界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质疑,中科院、社科院以及澳大利亚的几位学者联合开展了研究,他们首先开展了复原实验,将小米或黄米(即粟、黍)磨成粉,再加水和面,然后像通常做面条那样去擀面。可是小米面的粘性不足,因此在擀的时候很容易断裂,更不用说做出面条了。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小米面的复原实验

其次,在喇家面条的遗存当中还发现了谷壳,也就是说,这些小米可能并没有完全脱壳,这样的话就更粗糙,也就更难制作出面条了。

再结合其他的一些证据,这几位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猜想:喇家的面条是用麦粉做成的。

针对这个说法,又有一批学者提出了反驳,除了科技方面的分析之外,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我们用小米做出来了。

他们参考了山西民间制作淀粉面条的方法,在饧面之后反复锤砸以增加黏度,而后用饸饹机压制这种面团,做出了很长的面条,长度可达到15-20厘米。而且,哪怕在小米粉中混杂谷壳,同样可以做出面条来。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牛角的妙用

我们注意到,在第二种复原实验当中,用到了饸饹机,其实在今天,河南、山西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小米饸饹。为什么要用饸饹机呢,主要还是因为小米面的黏度比不上小麦面,虽然也小心捏成面条,但效率太低。

可是在4000年前,是否存在饸饹机这种“高级货”呢?这当然是很可疑的。不过,又有研究者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猜测——牛角。

见过制作蛋糕时堆奶油花的朋友都会知道,需要把奶油装在一个角形的工具里,然后往外挤压。没错,用牛角来做面条,跟做奶油花的原理是一样的。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这个猜想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记载了做面食的方法,其中有一种就是利用牛角:

割取牛角,似匙面大,钻作六七小孔,仅容粗麻线。若作“水引”形者,更割牛角,开四五孔,仅容韭叶。取新帛细䌷两段,各方尺半,依角大小,凿去中央,缀角着䌷。以钻钻之,密缀勿令漏粉。

简单来说,就是给牛角尖部钻孔,把面团放入,烧一锅水,沸腾之时,将面从牛角的孔中挤出即可。

在新疆鄯善县苏贝希墓地,出土了一碗距今两千多年的面条,其成分也是小米,形状不规则,很像是用牛角一类的工具挤压出来的。


小米还是小麦?面对“中华第一面”,专家争了起来

苏贝希墓地出土小米面条

综合这些讨论,我们首先能够确定,在喇家遗址中确实出土了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而它的成分方面存在争论,小米的可能性较大,但具体如何制作,恐怕已经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了。


参考文献:

葛威、刘莉等:《小米能否制作面条的实验研究:兼论喇家面条的成分》

高启安:《早期角器的两种用法———兼度喇家遗址条索状食物的制作方式》

吕厚远、 李玉梅等:《青海喇家遗址出土 4000 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